陳健

“三學期制”即把一學年分為三個學期,實行夏季學期是國際通行的學制之一,為世界諸多名校采用。這種形式,既方便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以及勤工儉學,提高學習效率,也有利于教師利用假期進行訪學進修以及開展科研實踐,提高教學水平。近年來,增加夏季小學期、實行“兩長加一短”的三學期制,逐漸在我國許多高校“試水”。
清華:國內最早探索
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清華大學就開始探索在六年制或五年制的長學制下,增加實踐教學時數,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做畢業設計。到1985年,清華大學開始嘗試實行三學期制,并增加了5個星期的夏季學期。《教育》旬刊記者了解到,清華大學設立夏季學期的初衷,就是想通過這些實踐教育,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初,清華大學夏季學期主要是加強理工科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期10周至12周,其中教學部分占5周,占15個學分。教學部分進行的具體時段由各系根據自身情況,在暑期之內自行安排。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學生的需求變化,近年來,清華大學在夏季學期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新的發展和突破。2004年,清華大學正式設立夏季小學期,并為學生提供早期參與科研實踐、接受引導性基礎研究訓練的機會。學校認為,這將使學生體驗完整的科研過程,培養科研興趣,掌握科研基本技能。
今年7月,“第三屆清華——普林斯頓燃燒學暑期學校”在清華大學如期舉辦,活動以“拓展燃燒科學道路和培養燃燒科學人才”為主題,共邀請到4名國際燃燒學界的知名學者前來授課,分別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摩西·馬特隆講授《燃燒理論》、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查爾斯·韋斯特布魯克講授《燃燒化學與建模》、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圖盧茲流體力學實驗室的蒂埃里·波因索特講授《計算湍流燃燒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羅納德·漢森講授《燃燒化學與推進技術中的激光診斷方法》。
除課堂教學環節之外,暑期學校還安排了實驗室參觀(燃燒能源中心實驗室、熱能系熱能所實驗室、燃氣輪機實驗室和汽車系“燃燒與排放”實驗室)、學術沙龍、小組討論和職業發展論壇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旨在讓學員從多維度,全面了解國內外燃燒科學的發展情況和動態。此次暑期學校課程,共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約400名研究生、本科生和燃燒領域的教師、學者、研發人員等參加。
四川大學劉愛科說:“波因索特教授邏輯清晰,深奧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經假定簡化,物理意義可以非常清晰,復雜的燃燒流場經絢麗的燃燒仿真演示栩栩如生。”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也非常重視校外實踐教育環節,堅持“走出去”。近年來,本科生每年都有5000多人次分赴全國各地300余個研究院所、企事業單位開展生產實習、認識實習、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的暑期教學活動,收效良好。
此外,清華大學不僅把自己的夏季學期搞得越來越紅火,而且還帶動其他高校開展夏季小學期。青海大學從2005年開始,就在清華大學的大力支持下,連續開展了10年的夏季小學期。活動內容以學術報告、短期培訓、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和實驗室建設等為主,為青海大學進一步提升教學科研水平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中科大:學生與一流科學家面對面
2010年開始“試水”三學期制以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夏季學期開設課程、選課人數每年都會有大幅度的上升,已從當初的41門課程、1781人次,發展至今年的102門課程、4000余人次。
中科大副校長陳初升介紹說:“當初實行三學期制很重要的一點考慮是,引進外部優質教育資源,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利用學術假期,來校開設短期課程或暑期學校,讓學生與一流科學家面對面。”《教育》旬刊記者了解到,經過5年來的探索實踐,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學期制的目標定位更加清晰,實施也更加規范。春、秋學期主要開設骨干課程,夏季學期4周至6周,主要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國際化教育需求,以及集中實踐環節。夏季學期新安排的課程都是選修課,由學生自愿挑選。總的原則是,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
中科大今年的夏季學期于6月23日開始,7月中下旬結束。根據《九所首批“985工程”建設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協議書》2014年的工作安排,C9成員高校分別開設了2014暑期學校,課程豐富多彩,各具特色。作為C9成員高校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夠分別向其他學校推薦5名或10名學生參與學習。《教育》旬刊記者在中科大教務處官網上發現,本屆暑期學校,南京大學以“當前國際形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為主題;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哈工大與中國航天”“哈工大與中國機器人”“感受哈工大”為主題;浙江大學以“杭州文化、浙商文化”為主題;西安交通大學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而沒有統一主題的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課程則更為多元。
與此同時,在中文慕課平臺“好大學在線”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還選取了面向C9高校學生的4門免費學習的課程,推薦給本校大一至大三的學生選修。這4門課程均由上海交通大學開設,分別是王維克《數學之旅》、彭崇勝《中醫藥與中國傳統文化》、李康化《唐詩宋詞人文解讀》、陸斌杰《關愛生命—急救與自救技能》。所選課程考核通過可獲得相應學分2分,可記入人文選修課或自由選修模塊。
此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每年還選送了一批優秀學生到國(境)外學習交流,親身聆聽和感受國家一流科學家的指導。以2013年的“嚴濟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為例,該班2010級共43人,其中33人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做了兩個月的暑期研究。
在中科大網站上可以看到,今年中科大提供給學生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有很多:可以赴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等港臺地區大學進行暑期交流學習;還可以參加英國伯明翰大學、澳大利亞西澳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韓國蔚山科技大學等國外名校的暑期合作實踐項目。
政法大學:實虛“三學期”
2013年7月,中國政法大學正式啟動了暑期國際小學期,從7月1日至8月9日,歷時40天。具體的教學和實踐內容包括四個部分:面向全球開放的國際暑期學校5個、國際暑期訪學研修項目17個(含港澳臺項目3個)、國際暑期實習實踐項目2個和外國留學生暑期來校訪學項目4個。
2014年7月,中國政法大學的暑期學校增加到10所,即:“證據科學研究”暑期學校、“美國司法制度與實踐”暑期學校、“法律職業倫理和法律職業核心技能”暑期學校、“全球視野中的政府治理”暑期學校、“環境法研究”暑期學校、“刑事司法心理學”暑期學校、“中西方文化對比及其對法律發展的影響”暑期學校、“全球化的國際法”暑期學校、“東亞文化研究”暑期學校、“人權的國際與國內保護”暑期學校。這10所暑期學習一共開設了38門國際課程,其中“證據科學研究”暑期學校開設的7門課程中,有5門是由美國、澳大利亞、瑞士、意大利等國的一流學者開設的。
中國政法大學“虛擬第三學期”課程平臺也是在2013年暑期上線運行的。學校設置虛擬第三學期的目標是:在既有的學制、學時、學分等制度性限制基礎上建立起開放、多維、高效的學生自主學習新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靈活、愉悅的學習體驗。對此,學校進一步解釋說:虛擬第三學期是一種網絡授課方式,也是一種學分課程;每門課的老師不是“電影中的人物”,而是和傳統課堂一樣,掌控學習過程、給出成績的老師。這就使得它和傳統的學校網絡課堂以及網絡公開課程都有所不同。
學校教務處處長于志剛指出,“該網絡課程屬于學校培養方案中的內容,學生完成課程網絡學習,參加網絡統一考試成績合格可獲得相應的學分。每門課程總課時在36學時以下。目前中國政法大學要求學生累計修讀虛擬第三學期課程學分應在總學分的5%以內。”比如,中國政法大學袁剛教授主講的“公正法學”是虛擬第三學期的一門課,也是填補該校課程體系重要空白的一門課;他每4學時之后設置一次課程作業,整個學期9次作業的成績在期末考試的分數中占很大比例。而副教授雷磊主講的“法學方法論”則采取“老師引導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一定的課外閱讀量;期末考試時,充分參考學生對必讀文獻的閱讀和掌握情況給出成績。
有觀點認為,暑期國際小學期和虛擬第三學期這一實一虛兩個“第三學期”,加上原有的春季學期和秋季學期,使得學校的學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學運行周期得到極大延展。“虛擬第三學期”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了人才培養的流程和環節,是學期結構的一次創新式調整。而“國際小學期”的正式啟動,說明實體“第三學期”開始正式進入教學管理和教學組織的流程,學期結構更有合理和具有創新性,這是學校推行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具體措施,是全面推動國際型人才培養的一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