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松
隱性課程有極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隱性課程具有潛在性、廣域性、持久性的特點,思想政治隱性課程的價值定位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以特色文化為內涵,開放大學視野下要從師德師風、教學過程、校園文化、規章制度等方面加強思想政治隱性課程建設。
成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
由廣播電視大學向開放大學的轉型發展,以豐富靈活的途徑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會和個人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成為不同群體進行繼續教育、改善知識結構、實現終身學習的重要渠道,對于建設學習型社會和落實終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意義。思想政治課程是開放大學公共基礎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對開放大學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
基于成人教育的特點,電大思想政治課程與普通高校的“兩課”相比有所不同,但這不是說,以電大為代表的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一直被喻為“生命線”,在成人教育領域亦是如此。成人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應用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成人思想政治課在培養合格人才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置身于開放大學視野下,隨著社會發展,我們必須創新成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尋求在加強思想政治隱性課程資源建設方面有新的突破,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成人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和成人學員素質的全面提升,擔當成人教育的使命。
隱性課程的特點
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也稱潛在課程、非正規課程、無形課程等,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學者菲利普·杰克遜,后來美國學者布盧姆在《教育學的無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概念。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而言的。顯性課程是指由教學計劃規定的、明確排在課程表上的課程,如英語或計算機,因為其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和規定的教學內容與學時,所以也叫正規課程。隱性課程正好相反,它是指那些不顯現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表中,而是隱含在校園的物質和文化環境、人際關系、人性化的管理以及開展的各項活動中,卻和課程表中的課程一樣,對學生有很大影響作用的因素,這些因素給學生提供各種人生經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特別是對學生的心理、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態度方面,非常適合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使用。據眾多研究可以歸納出隱性課程的主要特點:
潛在性 隱性課程以間接的、內隱的而非外顯的狀態呈現。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需要教育的思想和觀點巧妙地隱蔽起來,滲透于一定的環境、文化、活動等中介之上,通過學生無意識的非特定的心理反應機制影響學生,論道而不說教,述理而不生硬,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潛在的,俗稱“看不見的教育”。
廣域性 隱性課程的載體豐富多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既存在于學校物質環境之中,又存在于學校精神文化、規章制度之中;既存在于課堂教學之中,又存在于課外活動之中;簡而言之,隱性課程資源涉及學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滲透其中,以不同的方式、角度、途徑對學生產生影響,最終有可能被學生內化吸收,使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多層次進行。
持久性 隱性課程多是通過心理的無意識層面對學生產生影響,尊重受教育者思考的自主性、選擇的自由度,給他們充分的參與權、話語權;較之傳統的教育方式而言,淡化了說教與灌輸的色彩,將“政治性”的內容不著痕跡地融于教育資源之中。在當今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隱性教育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其作用顯而易見,其效果更為持久。
隱性課程建設的價值定位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翻轉課堂式教學、移動教育等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平臺,帶來了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人才培養過程的深刻變化,也給開放大學思想政治隱性課程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發揮開放大學自身的優勢,通過教育技術與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構建別具開放大學現代化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隱性課程資源,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明確開放大學思想政治隱性課程建設的價值定位。
思想政治隱性課程建設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隱性教育是整個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另一方面,當人們需求層次不斷得到滿足了,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充分調動起來,實現自我價值的高層次愿望就會更加強烈,從而提升人的素質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當今人們已經不滿足于純粹的傳統意義的圍墻內大學的校園學習,學習已成為人們終身發展和休閑的需要,開放大學建設順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時代的要求。
不可否認,從當前現實來看,有部分人選擇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往往是利益驅動,學習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獲取文憑或找個好工作,以開放大學為代表的成人教育機構也存在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增長的傾向。市場經濟下,無論是成人教育辦學機構還是個人,關注利益本身無可厚非,但我們不能忽視居于首要位置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問題。因此,我們應在認清事實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如何讓成人學習超乎功利,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消除對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見和輕視。隨著社會系統的整體性變革的深入,帶動了生產方式、經濟增長模式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由賣方市場向買房市場轉變,接受高等教育也由精英走向普通大眾,這決定著成人教育辦學機構要站在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自身的發展問題。教育的全民化和學習的終身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開放大學要更加注重在學生支持服務的定位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強化其社會責任。
思想政治隱性課程建設應以開放大學特色文化為內涵 大學文化體現出大學的理念與特色,一所大學的隱性文化彰顯一所大學的個性。隱性課程建設要結合本校的歷史文化傳統,既要尊重基本的教育規律,也要凝練自己的特色。孔子是古代倡導“有教無類”思想影響了幾千年的國民教育,由此形成了“全民學習”“教育公平”這種優秀中華民族文化的成果,也是開放大學辦學宗旨和理念的溯源。從廣播電視大學到開放大學,面向地方、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和民族地區的積極為各行業培養人才和為各群體提供學習支持服務,更是時代賦予“有教無類”新的內涵。開放大學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大學”,向所有需要學習的人敞開學習之門,促進“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目標實現,從其學子的成長歷程中皆可看到“自強、求知、有為”的精神,由電大向開放大學發展的歷程,也逐漸沉淀、凝練為有別與普通高校校本文化特征:即“開放性”與“現代化”,“有教無類”與“自強不息”等。
為適應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開放大學彰顯了“促公平、惠民生、增國力”的辦學理念,與國家倡導的“社會公平”“中國夢”建設合拍共進。大學實現自己的價值系統需要構建自己獨特的先進大學文化,從而在學生中培養具有學校特色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使之獲得全面發展,這也是開放大學文化的內核。開放大學要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越是特色鮮明的文化,對學生的有效作用越明顯,也使隱性課程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思想政治隱性課程建設的途徑
隱性課程的影響雖然是無處不在的,但對隱性課程的開發卻是有跡可尋的。思想政治隱性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物質方面的隱性課程、文化心理方面的隱性課程及制度方面的隱性課程。不同類型的隱性課程有不同的特點和影響方式,因此,我們要努力掌握隱性課程規律,在開放大學視野下針對其范圍和類型進行設計與開發。
強化師德師風的隱性教育資源 教師的師德師風在教育中起到“自化化人”的作用,只有教師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政治立場,才能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將思想滲透給學生。正如陶行知所提出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道德高尚、愛崗敬業、意志堅強、胸襟寬廣、樂于奉獻的老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喜愛與尊重,進而以其為榜樣進行效仿和學習。對于從事遠程教育的教師來說,師德實踐與其他教師職業具有共性之外,還其有特殊性。遠程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教師很多的時間面對的是“虛擬世界”,如入“無人之境”,教師的師德必然要求律己慎獨,做到“看得見”與“看不見”學生一個樣,學生多與少一個樣,有人監督與無人監督一個樣,網上與網下一個樣。廣大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不斷進取,以自身高尚情操、學識才能和人格魅力發揮著示范和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在思想品德、奮發向上、開拓創新等方面健康發展,努力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發掘教學資源建設和專業課的隱性教育資源 開放大學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強調與傳統大學“錯位發展”,教育信息技術進步助推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及教學方式的改革,豐富教育供給的方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開放大學的云教室實現了在線面授教學、遠程實時教學、課程實時錄播、網絡直播教學、視頻會議、遠程面試與答辯、網絡考試與考試監控等功能,開放大學教學資源建設與普通大學相比較,各種媒體的學習資源制作更為規范、生動和易懂,積極推進網絡核心課程和微課程建設工作,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理解。
由于師生相對分離,遠程教育更為強調教師要以責任和創新意識去設計落實每個教學環節,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讓思想政治隱性課程的建設在教學資源建設和專業課的教學之中落實。開發和利用其他課程中的隱性課程資源,除了思想政治課程,其他各種專業課中涵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通過人文類學科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精神;通過藝術類學科的真善美體驗來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通過自然類學科中的揭秘自然、探索科學的知識來培養學生崇尚科學、不懈求知的意志品質。因而各專業課老師應該結合所教課程的特點,認真挖掘其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幫助學員在比較鑒別過程中增強理解,提高是非辨別、去偽存真的能力,真正發揮各科教學和學術活動的“載道作用”。
拓展校園文化隱性教育資源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讓成人學員充分享受學校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優質資源。
一是開放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上應避免在有形的物質形態文化建設上模仿普通高校的實體校園文化的建設。開放大學是沒有圍墻的大學,校園是一種公共資源,體現了“開放·共享·惠民”的理念。校園物質文化景觀是一種固定的、有形的文化特征和物質形態,優美宜人的校園環境,可以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意念、想象、情感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使人感到如入春風化雨之境自然樂于接受某種思想和理論的熏陶。因此,校園的建筑設計不僅要考慮實用性,而且要注重藝術性,突出景觀的個性美、結構美、抽象美,要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學習,在潛意識中激發成人的美感,培養成人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是重點抓好以精神形態為載體的無形文化和虛擬空間文化的建設。遵循互聯網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校園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豐富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強化校園文化的建設在虛擬空間的功能和作用,重視和充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網絡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和弘揚主旋律的重要渠道,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工作、生活上的指導和服務,透過網站網頁特定的理念、風格、品位等文化氛圍使現代遠程教育學生受到熏陶和啟發。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也給師生之間的交流創造了方便條件,我們可以建設自己的校園文化專網、思想政治教育在線等構筑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使之獲得全面發展。
三是成人教育要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載體促進政治素質提升。校園文化活動中充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讓學生在入學典禮、畢業典禮、節日慶典、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進一步激發他們愛國、愛黨、愛校、榮校、興校之情。電大到開放大學篳路藍縷辦學30余年,為社會培養了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涌現了一批基層老百姓的杰出校友和學員,他們當中有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四”獎章獲得者等,開展學習身邊榜樣,組織向成功校友學習等活動,使全體師生以身邊先進人物為榜樣,匯聚立德樹人的正能量。
完善制度性隱性教育資源 學校的規章、條例、辦法、準則等制度不僅僅作為一種管理的規范而存在,反映了學校行為要求和教育意志,同時它以隱蔽的方式對學生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無形中傳導了道德導向和行為規范,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使學生明白倡導什么,反對什么。在執行制度過程中,關鍵在于鼓勵成人學員進行自我教育,即應然轉化為實然,自覺把已經知道的東西轉化為一種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為,真正達到提高自我、全面發展的目的。因此,對于校園制度的隱性課程建設,一方面,學校要進一步完善諸如文明公約、誠信守則、規范學術研究等規章制度,開放大學以更加寬廣的胸懷、海納百川地吸引各類學生,校園的規章制度要更加合理與更加民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讓學生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使學生在民主管理中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發展;另一方面,在規章制度的執行過程中要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給學生以正面的德育影響,充分發揮制度性隱性教育的功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置于開放大學視野下進行思想政治隱性課程開發和構建,為我們進一步增強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了新的視角。只有努力提高開放大學人才培養的質量,主動適應社會和廣大求學者的發展需要,才能提高開放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實現開放大學事業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明英,戴林富.大學素質教育視野下的隱性課程建設[J].現代教育科學,2011(5)
[2]宋志生.廣播電視大學文化建設對開放大學的啟示[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
[3]姜茂徐.論高校德育的隱性課程建設[J].當代青年研究,2007(3)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青年課題“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研究”(11EKS022)】
(作者單位:廣西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