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茜 張文豹
摘要介紹了城市濕地公園的相關概念和功能,根據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三元論”的理論,解析了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原則。結合南京魚嘴公園景觀營造的實例,從以文化為“神”,以自然為“骨”,以景觀為“肉”3個方面探討了其景觀營造手法,旨在營造一個形神兼具,隨城市發展而生長的濕地公園。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68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09824-03
作者簡介張小茜(1981- ),女,江蘇南京人,工程師,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
收稿日期20140827
南京魚嘴濕地公園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南部最西端,長江、夾江和秦淮新河三水交匯處。因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平面輪廓形態似魚,而公園位于魚嘴部位,因此得名“南京魚嘴濕地公園”。項目占地約64 hm2,長江岸線長近3 km,擁有約28 hm2的江灘原生濕地景觀,是一個兼具城市綠地和濕地生態保護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
1城市濕地公園的相關概念和功能
城市濕地是分布于城市(鎮)的濕地,它們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體現出類型的多樣性和成因的復雜性[4]。城市濕地公園不同于城市水景公園,它必須具備一定比例的典型濕地景觀[5]。城市濕地公園具有“城市”和“濕地”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它與城市緊密聯系,另一方面也保留著濕地的特征。對于城市濕地公園而言,如何化解濕地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使城市與濕地共同繁榮,實現“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是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重點之一。
2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原則
根據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的理論,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營造也要考慮到如下3個方面[3]:①景觀感受層面,通過視覺效果所體現的自然與人的形態關系,即狹義景觀設計; ②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自然資源(土地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及保護,即大地景觀規劃;③人類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園林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內涵,即行為精神景觀規劃設計。
城市濕地公園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影響,精神景觀規劃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主要線索,大地景觀規劃是城市濕地公園營造的根本基礎,狹義景觀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外在體現。要建設一個市民喜愛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濕地公園,就要充分將以上“三元”結合交融,以文化為“神”、自然為“骨”、景觀為“肉”,營造一個神形兼具、會隨著城市發展而生長的濕地。現以南京魚嘴濕地公園為例進行闡述。
3項目概況
南京魚嘴濕地公園位于長江南京段主航道、南京夾江航道和秦淮新河三水交匯處,整個項目基地為狹長地帶,在基地北區是原有的沿江采砂場,南區是油庫,而江灘濕地則在園區中部,由長江沖刷沉積形成(圖1)。整個基地地勢兩頭高,中間低。隨著長江年復一年汛期的淹沒,江水日復一日地沉積,濕地區域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積累了豐富的物種。在這里,成片的蘆葦、楊樹林、柳樹林隨著自然淘汰,已經穩定;貝類、魚類、兩棲類動物的生長吸引了白鷺等多種鳥類的停留繁衍;寬闊的江面和多變的水流吸引了江豚的嬉戲。
圖1南京魚嘴濕地總平面
雖然魚嘴濕地公園具有如此自然生態的原生環境,但其坐落的位置卻與未來的南京河西新城中央商務區僅一路之隔。除了已經拆除的油庫遺址、串聯整個公園乃至濱江風光帶的長江硬質防洪堤岸,這里還緊鄰城市快速道路——揚子江大道。未來,附近將建成超高層建筑、現代化輕軌,毗鄰公園的將是高度城市化的區域。當江灘濕地遇到高度城市化,生態功能與城市功能被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在動與靜,密與疏,時尚與野趣之間尋找一種和諧的共生,創造獨一無二的美學價值,是魚嘴濕地公園的設計難點,也是其與眾不同的特色。
4神形兼具的景觀營造手法
4.1以文化為“神”
一個優秀的園林景觀,其最重要的就是內在的歷史文化底蘊。不論是著名的西溪濕地,還是富于科普教育和濕地保護價值的香港濕地公園,都體現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在魚嘴濕地公園的設計中,設計團隊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工業遺跡,與濕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挖掘了南京六朝古都、沿江城市的長江文化特色。從悠悠秦淮到滾滾長江,從“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到來自“魚嘴”的“自然之吻”,正是魚嘴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的主線。
4.1.1堅持保留基地原址的文化特色。
魚嘴濕地公園原址為沿江防護堤、采砂場、油庫,是沿江工業的遺跡。隨著對城市生態、沿江環保的重視,這片原本被忽視的河漫灘被改造成一個濕地公園。在設計中,團隊保留了原有的砂場、油庫遺址,并充分尊重濕地原狀。設計以長江防洪堤岸為公園主要游線,以基地原狀標高為高程設計標準,盡量減少對原有基地的改造,完整地保留了基地原貌。原有的油庫區觀江視線最好,被改造成廣場區,原有的油船接駁棧道被改造成觀景棧道,原有的油庫辦公用房改造成配套服務的景觀建筑“鳥語筑”。在濕地區,設計主要疏浚了水道,引入了水處理技術,濕地區的原生植物、地形標高、水流方向等基本沒有進行改造,僅僅對原生的濕地進行了整理,并結合標高設計了形式簡單的棧道、觀鳥塔和觀景平臺,組織了觀覽游線,使游人可以近距離地觀賞濕地但又不會進入濕地從而對生態造成影響。通過對原址的改造,使游客可以看到工業遺址與自然的結合,體驗到人類對自然的重視,對生態的保護。
4.1.2充分考慮所處地區的文化特色。
魚嘴濕地公園是城市濕地公園,設計中緊緊抓住了公園的城市特征,對基地所在地塊的規劃方向、交通組織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基地所在地位于南京市河西新城區的南部,此處長江三水交匯處,是絕佳的江景觀賞點,同時又直接與魚嘴商務區相互連通。這里不僅是單純的濕地公園,同時也將是城市的綠地。因此在設計中,考慮在鄰近魚嘴商業地塊的南入口設計了廣場區,一方面為大量的人流提供集散空間,另一方面為濕地區提供了緩沖地帶。同樣的考慮也運用在公園北入口:這里連接揚子江大道和濱江綠道,從北邊青奧板塊過來的人流、自行車以及從揚子江大道到河西南部的車流被北部的極限運動區和江堤路阻隔緩沖。
在進行公園規劃設計時,設計團隊根據魚嘴地塊的城市特色,在自然生態的設計方向中加入了富有動感的時尚元素,比如以鋼結構為主的景觀構筑物,硬朗大氣的觀江大平臺,富有工業特色的沿江欄桿和拋石,均體現了一個沿江快速發展的大都市風貌。
4.1.3深度挖掘所在城市的文化特色。
南京不僅是一座現代化大都市,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在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魚嘴濕地公園的城市屬性,把新城動感時尚的現代文化與自然生態的濕地文化、悠久的歷史文化互相融合。公園設計結合古代詩人留下的南京“白鷺之洲”的詩篇和濕地中白鷺飛舞的美景,打造了以白鷺為線的“云天鷺影”、“鳥語筑”等廣場區景點。
在設計中,文化教育貫穿了整個規劃主題。公園內的景觀構筑物以科普為目的,確立了打造“一個對話自然的大課堂”這一主題,結合“課堂”理念,設置了“自然采集站”、“濕地工作站”、“種子樹屋”等多個與科普教育緊密相關的景觀構筑物,并在濕地區結合棧道建成了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的“濕地科普道”、“大地筆記”等濕地區景點。魚嘴濕地公園不再是一個僅供休閑的濕地景觀公園,而是一個結合了科普教育、觀察發現的濕地體驗公園,在精神文化層面更貼合于城市氣息,符合南京這個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六朝古都的氣質。
4.2以自然為“骨”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對于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1]。只有充分了解濕地的成因、生物體系,才能在設計中趨利避害,造就一個平衡的濕地。在進行項目的景觀規劃設計前,設計團隊對濕地的水文資料、氣象資料、地質資料等自然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搜集,對濕地區水源、水質、水位、淹沒規律、植物種類、濕地鳥類、濕地生物鏈等大地信息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研究,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開展公園規劃設計工作。只有被自然認可的濕地公園,才能在未來自然的變遷中留存下來。
4.2.1深入分析大地資料。
根據濕地保護的理念,設計團隊在規劃設計前,非常注重基礎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向水利、氣象、植物等當地多個行政管理部門搜集了大量的數據。根據魚嘴地區的水文情況統計,魚嘴屬于季節性濕地,水源基本以雨水和長江水為主,水質為V類水,富營養化程度較輕,懸浮物較多。每年6~9月,水位會隨著長江夏季汛期和天文潮汐的影響,從6.5 m的高程漲到8.5 m(吳淞高程),這段時間,濕地80%會被江水淹沒,同時每天早、晚的水位也會不斷變化。據此分析,魚嘴濕地公園南北兩區基本不會淹沒,而濕地區每年有近3個月會浸泡在江水中。結合水位標高,在設計時對濕地區的棧道標高進行了建模分析,將棧道主路標高定在8.5 m左右,部分觀景平臺和支路標高定在7.5 m左右,以便進行最少的基地開挖和土方外運,保證最好的觀賞尺度和最長的觀賞時間。
長江沿線的血吸蟲是項目濕地區景觀營建的難點之一。如果要根治血吸蟲,就要對江灘進行徹底硬化,與濕地的理念相悖。為了在保證游客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保護濕地,設計以全封閉的棧道組織了濕地區的游覽路線,并在棧道沿線設置了科普展示介紹的標牌,吸引游客沿棧道進行觀賞。游客可以看到濕地,但無法進入濕地,接觸水源,避免了血吸蟲感染的危害。
4.2.2科學引入現代技術。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對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一種成功模式[6]。濕地對于生態的凈化作用,是濕地保護的重要原因。在進行濕地公園的開發中,引入現代科技對岌岌可危的濕地生態進行保護和合理的利用,是濕地公園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項目對于濕地的保護和利用,可以集中體現在中水處理技術的應用和植物配置上。
魚嘴濕地公園的水處理并沒有完全套用整套的水處理技術,而是結合基地的水質和原生植物種類,對水處理技術進行了選擇性的使用和改良。針對濕地區主要使用河道排出的雨水和長江水水質較好的情況,魚嘴濕地公園在進行濕地景觀打造時,主要利用地形和水道疏浚來減緩流速,沉淀水中的懸浮物,使水質變清。魚嘴濕地每日水處理量可達5 000 m3,濕地水力負荷約0.1 m3/m2,水停留時間約5天,水質可以從V類左右提升至II類到III類水標準。變清的濕地水源可以用于公園的植物灌溉,未用完的水排入長江,回到自然。
在進行濕地區植物配置時,設計團隊對濕地區的原生植物進行了測繪統計工作,明確標注了胸徑大于20 cm的喬木和蘆葦叢的坐標位置。在進行施工圖繪制時,設計團隊根據坐標,精細設計了游覽棧道的路徑,確保沒有砍掉一棵原生大樹(圖2)。在引入水處理植物時,因濕地區原生蘆葦長勢較好,水處理技術主要采用了蘆葦為主的植物過濾法,只引入了少量外來沉水和挺水植物,以及結合鳥類的棲息,栽植了適量鳥嗜植物。一方面,盡量保證濕地的原生態系統,避免外來物種的引入導致生態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突出了原有濕地的風貌,減少投入的浪費,并未單純為了景觀而增加造景植物。
圖2濕地區棧道為樹讓路
在魚嘴濕地公園的濕地區,河道的疏浚使濕地風貌更加突出。而且因為盡量減少對濕地區的干擾,設施建設基本控制在濕地外圍進行,因此原生濕地景觀很快就得到了恢復。公園建成一個月后,濕地區內又可以看到白鷺翩翩起舞的身影了。
4.3以景觀為“肉”
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基礎資料的基礎上,魚嘴濕地公園景觀的規劃設計更加合理。切合文化和自然的景觀充分體現了魚嘴濕地公園的特色,使其成為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和濱江風光帶上獨樹一幟的擁有城市濕地的濱江公園。
4.3.1合理開展園區規劃。在分區規劃上,魚嘴濕地公園結合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未來城市發展,劃分為“三區一帶”:廣場活動區、濕地景觀區、極限運動區和江堤路隔離帶(圖3)。設計通過與道路和城市廣場相連接的廣場區聚集和分散人流;通過相對獨立和封閉的濕地區劃分,對江灘濕地進行保護和展示;通過極限運動區的設立減緩人流、車流對濕地的沖擊,并通過極限運動場地的打造,增加了公
園游覽活動的多樣性,為來此游玩的青少年提供了不同的體驗。
圖3綠化后的江堤使濕地區相對獨立
在交通流線的規劃上,魚嘴濕地公園以城市干道跨揚子江大道的平交或立交口作為入口,并在每個入口附近均設置了停車場,方便游人快捷安全地到達公園。在園區內,主要的交通流線以與揚子江大道平行的江堤堤頂路為主,考慮了應急車輛交通流線、補給車輛交通流線和慢行系統。濕地區的游線設置也以堤頂路為軸,使公園的游覽路徑明確,可達性良好。堤頂路交通流線的設置也為濕地區帶來了保護,車輛無法直接進入濕地,大量人流也在江堤路進行了分散。另外,江堤路和兩側綠帶還形成了一個緩沖帶,把從揚子江大道來的交通尾氣污染隔離在濕地區外,大大減少了周邊環境對濕地區的影響。
在配套設施的規劃上,以廣場區和極限運動區的配套服務為主,結合游客體驗設施,設置了洗手間、零售等相關配套服務設施。特別說明的是,在濕地區內,為了保護環境,給鳥類和野生動物以寧靜的夜晚,不僅只設置臨時性配套服務設施,而且免去了照明亮化系統。
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
4.3.2契合主題的景觀小品。在南京魚嘴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中,富有特色的景觀小品是公園的亮點。在公園的規劃中,設計團隊緊緊抓住“一個對話自然的大課堂”的設計主題,延展了一系列關于“學習”的景觀小品。在廣場區入口,規劃設計了“自然的信箱”這一主題小品,以各種各樣的信箱吸引孩子們給大自然寫一封信。在濕地區入口,規劃設計了“大地的書房”。這里有一排排紅白相間的書架,上面放置著不銹鋼制作的書籍,書名都是設計團隊精挑細選的關于自然的世界名著,引導來濕地游玩的人們關注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有“課堂”自然有“教室”。在廣場區,團隊設計了倒扣在草地的巨大鋼結構梧桐樹葉,葉片是鏤空的,通過光影效果,可以看到投影在草地上清晰的葉脈。這里就是“自然的教室”,游客可以在這片大樹葉下休息,感受自然的氣息。有“課堂”自然有“筆記”。在濕地區,設計團隊利用江堤迎水
坡單調的水泥坡面,設計了“大地筆記”的創意涂鴉(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