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蘭
摘要
在介紹了馬鈴薯晚疫病病害癥狀、傳播途徑、發病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高寒地區馬鈴薯晚疫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和藥劑處理。
關鍵詞海晏;馬鈴薯;晚疫??;防治
中圖分類號S5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09762-02
海晏縣位于青海省北側,毗鄰青海湖,全縣都位于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原地帶。由于海晏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馬鈴薯種植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展,馬鈴薯晚疫病也開始蔓延,由于青海省都處于濕度較大地帶,所以種植的馬鈴薯很多都因晚疫病而逐漸死亡。近幾年受氣候變暖的影響,馬鈴薯晚疫病頻發,降低了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鑒于此,筆者介紹了高寒地區馬鈴薯晚疫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海晏栽植馬鈴薯提供理論依據。
1晚疫病的發生
[1-2]
馬鈴薯晚疫病是最嚴重的馬鈴薯疫病,容易致死。在高寒地帶,如海晏縣更易暴發晚疫病,嚴重時會導致近千畝地顆粒無收,海晏高寒地區成為馬鈴薯疫病的重點發生地帶。
1.1晚疫病病害癥狀
馬鈴薯晚疫病發生部位主要是馬鈴薯的莖葉和塊根,地上部分的危害最嚴重。馬鈴薯的病斑一般在開花過后就會顯現出來,首先是發生在地上部分,葉片葉尖上出現病斑后,迅速擴展到整個葉片,之后是莖、塊根都出現病斑。葉上的病斑多為水浸狀的褐色斑點,通常在這些斑點附近還會有黃綠色的葉片褪綠現象,在海晏縣由于空氣濕度較大,病斑會由葉片迅速擴展開來,斑點遍布整株植物。等到病毒蔓延到葉柄和莖葉上時,葉柄上會出現黑褐色條斑,病情嚴重的馬鈴薯甚至會出現遍布全株的斑點,以致全株干枯而死。莖部也會出現黑褐色的長短不一的條斑,在海晏縣很多發病的馬鈴薯甚至開始長出白霉,這也是由于地區氣候濕潤所致。當蔓延到塊根時,薯塊上出現紫黑色小斑,慢慢擴展,薯塊開始凹陷,病斑也不斷擴大。此時病毒已經侵入到塊根內部,整個薯肉都已經開始腐爛,整株植物已經陷入瀕死的狀態。晚疫病暴發時,病葉枯萎蜷曲,全田葉片一片焦黑并大量脫落,濕潤地土壤中的薯塊全部腐爛,同時還會導致其他病毒菌侵入,馬鈴薯種植地也遭受損害,種植的馬鈴薯也將無獲。
1.2晚疫病傳播途徑
1.2.1
薯種傳播。在高寒地區,病毒菌殘存在薯種中,借薯種在高冷地區過冬。待次年播種時,殘存在薯種中的病毒也隨之進入土壤。若是病毒侵染已經非常嚴重的薯種,一般來說都不會再發芽,枯死在土地里;侵染并不嚴重的薯種依然能夠發芽,但是由于攜帶病毒,很快就會暴發晚疫病,還會傳染給其他植株,整片土地里的馬鈴薯都有可能染上晚疫病。
1.2.2
塊根傳播。發病馬鈴薯莖葉上的病毒隨著雨水滴落到土表上,會滲入到塊根上;莖葉上的病毒隨著植株的生長而蔓延到塊根上;在收獲時,健康的塊根與染病的植株接觸也可能染上晚疫病??傊?,馬鈴薯塊莖的病毒是通過多種途徑感染的,游動的孢子病毒不斷感染其他健康植株,造成疫病的大暴發。
1.2.3
空氣傳播。染病的其他品種,如瓜類等水果也有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在馬鈴薯種植地的臨近地帶,若是種植攜帶病毒的作物,就很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給馬鈴薯,導致馬鈴薯也攜帶病毒。
1.2.4
土壤傳播。若是種植馬鈴薯的耕地上曾經種植其他帶有病原菌的植被,植被上的病原菌殘存在土地中,馬鈴薯種植在上面,則會因為土壤已經被污染而染上晚疫病。土壤中的病原體隨著耕作而被攜帶出來,接觸到馬鈴薯的葉片或葉柄,在適宜條件下會發病造成馬鈴薯晚疫病大暴發。
1.3晚疫病發病因素
晚疫病發病因素主要是因為低溫多雨、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海晏縣由于地處青海湖北畔,海拔又高,正是位于低溫多雨、濕度大的氣候范圍內,所以晚疫病發病率很高。雨季來臨時,海晏縣晝夜溫差很大,馬鈴薯正值開花之際,生長很旺盛,而田間濕度很大,加上馬鈴薯種植地郁閉,成為晚疫病發生的最佳時間。若是碰上雨季,接連下雨不斷,晚疫病會大暴發,隨著雨水傳播開來,還會危害到其他作物。此外,馬鈴薯品種和栽培技術也與發病有關系。抗病性較強、健康矮狀的植株更能抗病,而衰老、纖細的植株易染晚疫病。播種密度、施肥多少、土壤的肥沃程度都與晚疫病發病率有關,密度、肥料適宜能夠降低晚疫病的發病率。
2晚疫病綜合防治策略
晚疫病暴發危害極大,若蔓延開來,不僅使馬鈴薯收成大減,還會導致其他作物受到威脅。由于晚疫病很難控制,就目前的防治措施來講,主要還是以預防為主,輔以其他防治方法。選擇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地,可從根源上消滅晚疫病發生[3]。加強栽培管理,注重栽培期間的各項防治措施,最后輔以藥劑處理,可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晚疫病對馬鈴薯的危害[4-5]。
2.1選用抗病品種
對于馬鈴薯而言,選擇無病抗病的品種能夠從根源上解決染病的問題。馬鈴薯的塊根最易感染病毒,一旦感染很容易蔓延,導致整株植物暴發晚疫病。馬鈴薯的品種不同,其抗病能力不同,中晚熟品種較早熟品種抗病。晚疫病病菌易發生變異,培養幾年的馬鈴薯可能不再抗病,需要進行改良。目前常用的改良方法是水平抗性的篩選。在高寒地帶,抗性較好的品種大致有青引5號、青薯2號、青薯9號。
健全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在一季栽培區建立無病留種區,進行嚴格管理、防治病蟲害等,采取單收單藏的方式,為下年預備良好的種質資源。通過栽培管理、扦插育苗等方式進行種薯脫毒。此外,為了確保無感染,在馬鈴薯播種之前需要對薯塊進行消毒,用酒精或高錳酸鉀和甲霜靈錳鋅噴霧進行噴灑或浸泡消毒,消毒之后曬干馬鈴薯薯塊,直至播種都不再進行翻動。
2.2加強栽培管理
2.2.1
合理輪作。馬鈴薯晚疫病可通過土壤空氣傳播,在種植馬鈴薯的耕作地上進行輪作,種植一些適宜在高寒地帶生長又能夠防治晚疫病的植被,如胡蘿卜、洋蔥等,能夠很好地抑制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合理的輪作措施不僅能夠保證產量,也利于土壤改良,使貧瘠的土地變肥沃,還能夠減少田間殘留菌源。
2.2.2
及時早播。馬鈴薯晚疫病多在馬鈴薯開花之后的時節暴發,即在7、8月份時晚疫病病情最嚴重。及時進行早播有利于馬鈴薯生長避開7、8月這一病情高峰期,從而減少發病概率。選擇一些早熟品種能夠提早收獲,從而躲過7、8月份的收獲期,大大減少馬鈴薯的損失。
2.2.3
高隴栽培。馬鈴薯播入土地后,應加厚土壤,從而降低馬鈴薯的發病概率。原本在葉片或是其他地方的病原就不會隨雨水進入到馬鈴薯的塊根上,厚厚的土壤保護了馬鈴薯的塊根,使其不易被病毒感染。推廣高隴栽培,尤其在秋季雨水多、 墑情好的高寒山旱地區有重大意義,不僅能夠解決塊根感染病原的問題,也能夠很好地利用雨水,使馬鈴薯塊根免于被雨水浸泡導致腐爛而死。
2.2.4
科學種植。合理密植既能夠減少雜草生長,也能夠在馬鈴薯進入塊莖膨大期時防止莖葉徒長。種植高桿品種時比種植矮桿品種時的密度應當稍稍減小,密度過大或是株型高大都會使小氣候溫度增加,易發病。合理密度可保證田間種植作物能夠充分吸收養分和光照,減少染病機率。
2.2.5
控制生長劑。在花蕾期,應適當噴灑生長劑,促進植株生長發育。如噴灑多效唑溶液有利于植株矮化、健壯生長,能夠降低田間郁閉度和空氣濕度,有利于植株健康生長??刂粕L劑的用量也是控制植株發病的一個有效方法,生長劑有利于降低濕度,從而降低發病機率。
2.2.6
適時管理。及時清除中心病株,一旦發現中心病株,應立即去除,以免感染其他植株,若是發現其他病株也要摘去病葉,就地深埋或是一并清除。為了增強植株的抗病性,應勤施肥、勤澆水,土地要淺耕滅茬,做好防寒防旱工作。雨后田間積水多,及時排水清漬,降低土壤濕度,可控制晚疫病發病條件。
2.2.7
及時早收。在收獲之前的一段時間內,先將馬鈴薯地上部分割除,運往其他地方。將這些早收的莖葉進行消毒,使用稀釋的硫酸銅溶液浸泡殺青,可避免收獲時由于雨水的原因而發生晚疫病病菌侵入塊根的情況。
2.3藥劑處理
藥劑處理主要分為化學藥劑和生物源藥劑處理。晚疫病防治措施主要在3個時期:齊苗期、結薯期和后期遇陰雨特別是陰雨加有霧的天氣,在天氣轉晴后要及時進行防治。采用化學藥劑進行處理時,選用保護劑,但為了減少抗性,最好是幾種不同的藥劑混用,如大生、銀法利、安泰生、殺毒礬等是效果較好的化學藥劑。生物源藥劑,主要是提取一些植物體內的能夠抑制晚疫病病原的成分來進行防治。很多植物的體內都存在抗病原的成分,如漏蘆、板藍根、苦參、五倍子、知母等植物的體內就存在抗原。將這些植物的有機溶劑提取物或水提取物制成藥劑,噴灑到馬鈴薯上,可抑制晚疫病發生。生物源藥劑對馬鈴薯的副作用很小,產生的抗性也小,是預防晚疫病的極佳方法。
藥劑的使用方法主要有2種。一種是噴灑在葉面上,在病害發生之前噴灑一次能夠有效防治晚疫病。發病之前,選用化學保護劑進行處理,每隔一段時間噴灑一次,發病之后為了有效抗病,應當選用混合藥劑進行處理。另一種是在拔除中心病株的地方和旁邊都進行消毒,噴灑各種藥劑預防病毒暴發,最好是在直徑50~60 m以內進行消毒,確保晚疫病病毒沒有傳播開來。還有一種是對重病災區應勤噴灑,一日幾次,對土壤也要進行預防防治。
3結論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不僅是要依據理論,還應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海晏作為高寒地區栽植馬鈴薯,更應注意晚疫病對馬鈴薯的危害,及時采取防治措施,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并重,以確保能夠將馬鈴薯損害程度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
黃中紅.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J].中國種業,2011(6):79-80.
[2] 漆文選.高寒山區馬鈴薯晚疫病癥狀識別與防治技術[J].中國蔬菜,2008(3):60-61.
[3] 凌永勝,湯紅玲.馬鈴薯抗晚疫病轉基因育種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福建農業科技,2004(4):47-48.
[4] 王吉福,胡英忠.青海高寒地區馬鈴薯晚疫病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3(9):164-165.
[5] 姜玉芬.高寒地區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J].中國園藝文摘,2010(10):15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