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林等
摘要
針對當前高速公路中央綠化帶人工水車灌溉存在的費用高、影響暢通,以及現有的滴灌技術用于中央綠化帶中存在的難以解決的滴頭堵塞問題,提出了利用大孔管自壓微灌的中央綠化帶灌溉思路;并以云南保騰高速公路某段中央綠化帶為例,進行了變孔徑大孔管自壓微灌系統設計,通過水力學模型及MatLAB軟件進行了包括初始水頭、孔間距、孔徑等計算以確定工程方案;最后應用中央綠化帶實體模型,對設計灌溉方案的灌溉效果進行驗證。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案能滿足微灌技術要求,為中央綠化帶植物生長提供用水需求。
關鍵詞保騰高速公路;中央綠化帶;變孔徑大孔管;自壓微灌
中圖分類號S688;U41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09843-02
Research on Variable Aperture Hole Pipe Selfpressure Microirrigation in Expressway Central Greenbelt
WU Guiling1,3, WANG Yuxian2, WANG Changxian1 et al
(1.Yunnan Baoteng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Headquarters, Baoshan, Yunnan 679100; 2.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3. Yunnan Highway Development & Investment CO., LTD, Kunming, Yunnan 650200)
Abstract A largebore pipe selfpressure microirrigation method was put forward to solve some defects in expressway central greenbelt irrigation, such as highcost, traffic jam with water tankers irrigation and congestion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 which can scarcely ever be solved. Taking a segement of Yunan Baoteng expressway as an example, a variable aperture big hole pipe from the pressure of microirrig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the initial water head, hole pitch and aperture were calculated with software MatLab to make sure the engineering program. Finally, the central green belts entity model was built up to prove the design of irrigation schemes irrigation effect. The results turned out that the program can meet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microirrigation, demand for the central green plant growth.
Key wordsBaoteng expressway; Central greenbelt; Variable aperture hole pipe; Selfpressure microirrigation
高速公路中央綠化帶不僅起到隔離相向高速行駛的車流、保障安全暢通的作用;而且具有防止車燈眩光,引導行車視線及改善行車環境、舒緩司乘人員疲勞的功能。由于高速公路中央綠化帶的種植土層較薄,加上兩側路面吸熱的影響,地表濕度高,水分蒸發快,中央綠化帶植物易出現缺水現象,尤其是高溫干旱季節,需頻繁澆水才能維持植物正常生長。
目前大多數高速公路采用水車拉水漫灌,不但運距長、費用高,費時費水,水車長期占道,道路通行能力降低,而且人工水車灌溉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1]。由于中央綠化帶的帶狀植被特征,有研究嘗試將農業滴灌技術引入中央綠化帶灌溉中,仍存孔口易堵塞、人工維護頻繁的問題。因此,研究一套能滿足種植植物生長要求的節水灌溉技術勢在必行。研究以云南保(山)騰(沖)高速公路某標段中央綠化帶蓄水緩釋綠化示范工程為例,開展大孔管自壓灌溉技術及其灌溉效果評價研究。
1 大孔自壓微灌試驗工程段概況
保騰高速公路中央綠化帶大孔自壓微灌示范工程地處云南省騰沖縣內。騰沖處于橫斷山西南端,高黎貢山西麓,氣候垂直分布明顯。氣候類型包括從熱帶季風氣候到高山氣候的多種類型。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8 ℃,最熱月(8月)平均氣溫19.8 ℃。冬季干燥,日照多;夏季潮濕多雨。
中央綠化帶大孔管自壓微灌示范工程長500 m,縱坡降4.975%。中央綠化帶土體部分大致為等腰梯形,上部寬1.60 m,下部寬0.25 m,深1.0 m,土壤為換填壤土。中央分隔帶主防眩苗木選用塔柏,按80 cm/株進行種植,其間點綴杜鵑+迎春+毛葉丁香球作為地被植物。示范工程灌溉面積800 m2,根據《微灌工程技術指南》,計算補充灌水強度為4.47 mm/d,則每日最大需水量3.6 m3。
2大孔自壓微灌方案
2.1設計思路
系統由以下部分組成:①雨水集蓄系統,收集邊坡、溝谷等雨水并儲存作為灌溉用水源;②灌溉管網系統,為預防自壓灌溉管道堵塞,示范工程采用大孔徑大孔管的灌溉;同時,由于該示范段高差較大,若自壓灌溉管道過長,灌水均勻度不能滿足灌溉要求,因此,采用將整段管道分段輪灌的方法,即在長500 m、埋設在綠化帶內貫穿綠化帶起點到終點的灌溉干管上,每隔50 m設一灌溉支管,每段的水力學和其他條件都一致,每一支管的起點和終點高差為2.5 m左右,且通過恒壓配水池,將支管的首部壓力水頭調至1 m;③太陽能智能輪灌控制系統,包括土壤濕度傳感器、輪灌控制器、太陽能供電設備、電磁閥等,當濕度傳感器探測到土壤相對濕度高于設定閾值時,所有電磁閥斷電,處于關閉狀態;低于設定閾值時,控制器啟動灌溉程序,水從儲水池通過總閥進入灌溉管網,然后依次打開、關閉各灌溉支管的電磁閥,直至完成所有綠化灌溉任務。中央綠化帶變孔徑大孔管自壓灌溉示范工程設計框架見圖1。
2.2變孔徑大孔管方案
“大孔出流”即出流孔徑要較一般微灌技術應用大,增大孔徑無疑會增強微灌系統的防淤抗堵性能,但是增大微灌孔徑后水量和均勻度的控制難度也變大。因此,將采用變孔徑的方法以滿足對灌水均勻度的要求(《微灌工程技術規范》要求灌水均勻度不小于80%)[2]。
因為每0.8 m種植1棵塔柏,因此以0.8 m為孔間距,最小孔徑不小于0.8 mm,初始水頭0.5~1.5 m為限制因子。在MatLAB軟件中編寫程序,進行管道各孔孔徑的水力學試算,計算各孔的水頭壓力和出流流量,以最大流量偏差率qv≤20%為方案選擇依據;然后結合管道打孔的可操作性,選擇如下方案作為打孔管設計依據:每根灌溉支管長50 m,選用內徑為20 mm的PE管,初始水頭通過設在示范工程中的恒壓配水池穩定在1 m,每隔0.8 m打一個孔。
通過模擬計算,變孔徑打孔管的方案為:第1~21孔,孔徑為1.5 mm;第22~35孔,孔徑為1.4 mm;第36~49孔,孔徑為1.3 mm;第50~63孔,孔徑為1.2 mm。
該打孔方案對應的設計流量值為16.942 0 L/h,理論最大流量偏差率值為16.68%,小于《微灌工程技術規范》要求灌水均勻度誤差率不超過20%的要求。
圖1 中央綠化帶變孔徑大孔管自壓灌溉系統結構
3變孔徑大孔自壓微灌效果驗證
大孔自壓微灌效果實驗,主要研究在設計的灌溉方案下,出流水擴散到土壤中后,能否滿足綠化植物生長所需。
3.1實驗設計
在實驗大廳修建坡降為i=5%,長3 m、頂寬1.6 m,底寬0.25 m,深1.0 m的1∶1中央綠化帶實體模型,并填土模擬高速公路中央綠化帶的換填土。選用管徑為25 cm的PVC管,并在側壁每0.8 m打一孔徑為1.0 mm的出水孔,將其延長度方向居中放入實體模型內,進行模擬試驗。
在中央綠化帶實體模型旁設50 L水箱一個,水箱水面離PVC管上的出水孔高度為1 m,水箱設閘閥,可控制向管道啟灌或止灌。
3.2土壤水分測定
3.2.1
測定儀器。實驗采用新型PR2土壤剖面水分測定儀,該儀器主要通過水分傳感器測定土壤水分含量,而傳感器則基于頻域反射原理(FDR,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技術),即傳感器發射一定頻率的電磁波,電磁波沿探針傳輸,到達底部后返回,檢測探頭輸出的電壓,由于土壤介電常數的變化通常取決于土壤的含水量,由輸出電壓和水分的關系則可迅速、精確可靠地測量土壤剖面的水分含量[3-5]。
3.2.2
探測管及探測針布置。在模型土體內鉆孔埋測量管,探測管及探針位置編號見表1,水分探測管埋設位置見圖2。
圖2 水分探測管埋設位置
結合測量管的長度、埋置深度和土體的具體參數,計算出儀器傳感器測量濕度值的對應土層深度,即距離土壤表層的高度。然后,作為補充測量數據,選擇探針(ML2)的測量位置。聯合應用PR2探測儀及ML2探針即可以測得距離土壤表層不同高度即不同深度所對應的土壤濕度值。
3.2.3
測定方法。試驗時間為2012年8月18日至12月21日。設定灌水頻率為2 d一次,結合500 m中央綠化帶、共計630個孔,每次所需補水量為3.6 m3,能滿足植物正常生長的需求,則每次灌水實驗的單孔水量11.42 L,即每次每孔灌水量達到11.42 L后,停止灌水。并每2 h記錄水分測定儀ML2和PR2在不同深度的濕度值。
3.3土壤水分含量特征
土壤濕度變化受諸多因素影響,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響應過程。但通過試驗的觀測結果表明,植物根系所在部位的絕對含水量及相對濕度均能滿足中央分隔帶內的塔柏、杜鵑、迎春、毛葉丁香球等植物生長要求,即在一個灌溉周期內土壤水分滿足植物生長的設定要求。
4結論
通過模型試驗結果可知,保騰高速公路中央綠化帶示范工程灌溉方案采用大孔出流,通過變化孔徑,不僅能滿足對灌溉均勻度的要求,還能保證植物生長所需的含水量。
該設計有效地解決了因缺水而嚴重影響高速公路綠化效果這一長期存在的技術難題。采用蓄水緩釋綠化技術,蓄集雨水,綠化植物可不需人工澆水而生長良好,而且大幅度減少了養護的投入,可進一步保障高速公路的安全暢通。
參考文獻
[1]
劉洪祿,齊志明.高速公路綠化隔離帶灌溉系統優化設計研究[J].節水灌溉,2005(2):18-20.
[2] 水利部農田灌溉研究所.SL.103-95.微灌工程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
[3] DASBERG S,DALTON F D.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field measurements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J].J Soil Science Soc Am,1985,49:293-297.
[4] RHOADES J D,SCHILFGAARDE J V.A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probe for determining soil salinity[J].J Soil Science Soc Am,1976,40:647-651.
[5] 劉戰東,劉祖貴.田間土壤水分監測技術[C]//段愛旺,肖俊夫,孫景生.灌溉試驗站網建設與試驗研究.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