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石友 李兵
摘要
利用2013年9月23~24日安化縣內區域站降水資料,簡要分析了芙蓉山地形特征對其附近鄉鎮降水的影響。結果表明,東側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誘發局部暴雨;高明、九如的此次降雨過程與山谷效應有一定的聯系;地勢相對簡單的區域,降水分布相對均勻,降水強度也較迎風坡小。
關鍵詞安化;地形;降水分布
中圖分類號S1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09858-02
地形對降水的影響歷來是氣象研究工作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地形對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動力作用和熱力作用,其中迎風坡、背風坡效應是2種典型的地形動力阻擋效應[1]。舒守娟等利用國內394個觀測站的降水資料,建立了一個年、季降水量和地理、地形因子的關系模型,結果表明相關系數基本均在0.84以上[2]。文遷等分析了國內梅雨雨量站密度試驗研究區的降水資料,發現最大降水常出現在相對高程的70%~80%區域,山頂降水反而小于山坡腳,山坡坡度以及迎風坡風速大小、風向與迎風坡夾角等因素影響降水強度和落區[3]。周生輝等模擬了地形強迫抬升作用對臺風風場的影響,發現臺風降水區集中在山脈迎風坡[4]。
安化縣芙蓉山坐落在縣域東南部,處于安化縣仙溪、大福、清塘、梅城四鎮交界地帶,其地形作用能顯著地影響附近鄉鎮的降水量分布。芙蓉山呈南北走向,由72座大小山峰相連而成,長達30 km以上,主體為5座高峰,分別是螞蝗山、云霧山、天罩山、大峰山、錫杖山(圖1)。筆者利用GoogleEarth軟件提供的地理信
注:十字線為五大主峰位置,粗虛線為縣界線,粗點虛線為芙蓉山主體走向范圍,粗實線范圍為仙溪、梅城、清塘、大福、高明、東山5鄉鎮轄區。
圖1芙蓉山地勢示意圖
息數據簡要分析了2013年9月23~24日降水過程中,芙蓉山地形特征對安化縣仙溪、清塘、梅城、高明、東山等5個鄉鎮降水分布的影響,以期進一步提高安化縣降水預報預測水平,在預防山洪、滑坡等地質災害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天氣實況
高空500 hPa等高線圖(圖2)顯示,9月23~24日期間安化處于“天兔”熱帶低壓倒槽前,東南暖濕氣流強盛,低層850 hPa南風強度達8~12 m/s,槽前強烈的水汽輻合有利于該地區出現強降水。紅外云圖上“天兔”云系由東南往西北方向發展,移入安化后停滯且發展時間長,其攜帶的水汽由東南往西北持續流入安化,另外加上安化縣域內三大山系的阻擋抬升作用,全縣普降大雨。
從23日08:00~24日08:00,芙蓉山系附近仙溪、清塘、梅城、高明、東山等地降水量(表1)可以看出,芙蓉山東麓的高明鄉降水量最大,其次是芙蓉山北段與南段交界處的九如村,以小丘陵為主的田心降水量最小,清塘次之。田心與高明直線距離約為22 km,但由于地形不同其降水量之差為126.2 mm,可見此次“天兔”熱帶低壓倒槽引起的降水過程芙蓉山地形的影響作用十分明顯。
2芙蓉山地形影響降水分析
孫繼松根據大氣運動基本方程,研究了地形對過山氣流的影響,指出當垂直于山體的過山氣流速度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時,地形作用在迎風坡側表現為水平輻合,能明顯增加迎風坡側降水[5]。基于該結論,此次過程中當天氣系統由東南往西北發展時,芙蓉山東側的東山、高明首當其沖,由于熱帶低壓系統不斷西移,攜帶著大量水汽不斷補充,使得高明的降水量顯著高于背風坡處的仙溪。然而高明、東山雖同處迎風坡,其降水量差別達103.6 mm。進一步分析二者的地形特征可知,東山東側為面積較廣的丘陵地帶,地勢相對簡單,而高明地處山谷,西南、東南側海拔相對較低(圖3)。當天氣系統持續不斷由東南往西北發展時,此兩處開口引導氣流進入谷地,胡伯威等研究指出山谷喇叭口地形的迎風坡上容易誘發大暴雨[6],在這種特殊的地形條件下,高明鄉日降水量高達187.2 mm。
注:粗實線區域為山谷地帶。
圖3高明鄉山谷等高線圖
梅城、田心由于地處芙蓉山西南側,平均海拔低,故天氣系統長驅直入受地形阻擋效果不明顯,二者降水量幾乎相等,相對其他鄉鎮降水量小很多。長沙多普勒天氣雷達組合反射率圖(圖略)顯示,23日08:00~24日08:00期間,熱帶低壓系統一直在由東南往西北發展。對于芙蓉山南段來說,
九如處于背風坡,然而對于芙蓉山北段來說,九如處于迎風坡,當天氣系統源源不斷將水汽由東南往西北輸送時,氣流翻過芙蓉山南段,在九如附近受芙蓉山北段阻擋被迫抬升,加上九如一帶的喇叭口地形,使得九如日降水量達131.0 mm。
3總結與討論
(1)影響降水強度和落區的因素有許多,地形是其中的因素之一。2013年9月23~24日,“天兔”熱帶低壓系統水汽條件相對均勻,然而安化芙蓉山周圍鄉鎮降水量相差懸殊,分析認為地形差異是引起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原因。利用GoogleEarth提供的地理信息,具體分析了降水分布差異的地形原因。結果表明,在地勢相對簡單的區域,降水分布相對均勻,降水強度小于海拔高、地勢復雜區域的降水;當熱帶低壓倒槽天氣系統由東南往西北方向移動時,芙蓉山東側的東山鄉、高明鄉處于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誘發局部暴雨,其結論與周生輝等模擬的結果[4]是一致的;由于安化復雜的地勢,除了典型的迎風坡效應外,山谷效應也是誘發局部暴雨的一個主要地形因素,高明、九如的此次降雨過程與山谷效應有一定的聯系,其具體關系仍需進一步分析。
(2)由于安化縣內區域站數量有限,站點密度仍不夠大,地形對降水強度、落區的影響有待繼續探討。上述結論雖然具有一定的經驗性內容,但對山區降水量強度預報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實際上地形對降水的影響是十分復雜的,若以后仍遇到類似此次過程的天氣形勢,可進一步對上述結論進行修訂,以便更好地做好當地精細化預報。
(3)對于其他重大天氣過程,其水汽條件、氣流情況可能會比此次過程更復雜,因此除了分析地形對降水強度、落區的影響外,還應當結合實際天氣形勢做好預報服務。為了做好精細化預報服務,利用降水強度與地形因子相關模型進行空間插值,定量計算降水強度是將來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廖菲,洪延超,常國剛.地形對降水的影響研究概述[J].氣象科技,2007,35(3):309-316.
[2] 舒守娟,王元,熊安元.中國區域地理、地形因子對降水分布影響的估算和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07,50(6):1703-1712.
[3] 文遷,譚國良,羅嗣林.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的分析[J].水文,1997(S1):53-65.
[4] 周生輝.地形強迫作用對湖南省兩次典型降水的模擬分析[D].長沙:湖南大學,2010.
[5] 孫繼松.氣流的垂直分布對地形雨落區的影響[J].高原氣象,2005,24(1):62-69.
[6] 胡伯威,崔春光,房春花.1988年7月21-22日鄂東沿江連日特大暴雨成因探討[J].大氣科學,2001,25(4):48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