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萍萍 周士勇
摘要
山東省雨水資源匱乏,對城市開發建設項目采取雨水綜合利用,不僅可以緩解水資源危機,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減輕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壓力,而且能夠從源頭上控制城市水體污染。對山東省開發建設項目雨水綜合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不同類型城市開發建設項目的特點,總結出了山東省城市建筑小區建設、交通道路建設、公共設施建設、公園與景觀綠地建設雨水綜合利用形式。
關鍵詞城市開發建設項目;雨水綜合利用;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18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09877-02
Rainwate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Shandong Province
ZONG Pingping, ZHOU Shiyong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Shandong 250013)
AbstractLack of rainwater resources in Shandong,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in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not only can alleviate the water resources crisis, reduce the surface runoff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ressure of urban drainage and flood discharge in river, but also can control the urban water pollution. The rainwate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Shandong were analyzed, and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the type of buildi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traffic road construction, public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park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ainwater; Shandong Province
山東省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334 m3,不到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倒數第3位[1]。在對雨水資源廣泛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城市雨水資源逐漸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國際研究的共識是雨水利用將成為解決21世紀水資源的重要途徑[2]。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隨著城市開發建設項目大規模啟動,城區內建筑物及硬覆蓋面積逐漸增大,造成降雨后的產流增加,雨水資源不僅流失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洪水危害。另外,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山體裸露,渣土亂棄,雨水徑流攜帶大量污染物排入城市水系從而造成嚴重污染[3],嚴重威脅城市的生態環境。對城市開發建設項目采取雨水綜合利用,不僅可以緩解水資源危機,有效減少地表徑流,減輕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壓力,而且能夠從源頭上控制城市水體污染。
1 山東省城市開發建設項目雨水綜合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1996年第一次全國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國全面展開。隨著城市管理者對水資源管理的重視,山東省很多城市已經在城市建設中注重雨水收集及利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重心逐步從傳統水土保持中的“重土輕水” 轉為“水、土兼治”。雨水作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在城市開發建設項目水循環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類的活動而造成的植被減少或破壞、城市不透水面積增加,進一步加劇了雨水的流失量和水循環系統平衡的破壞,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
山東省城市開發建設項目 “水的流失”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城市雨水工程還停留在管道(溝)排除上;在城市雨水的收集和綜合利用方面缺乏系統規劃和研究、水土保持方案中的雨水綜合利用措施針對不同的開發建設項目缺乏針對性設計。②雨水收集及利用設備的市場化程度及產業集成度較低、綜合性差;缺少生態化、多樣化的雨水綜合利用措施及統一的技術和標準;雨水綜合利用的費用比較高及開發商對其認識程度普遍不高。③法規、政策需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僅是規定在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鼓勵對雨水的收集、開發、利用(第2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則未提及相關問題。而《濟南市水土保持管理辦法》中“在地下水資源主要補給區及其保護范圍內的南部山區,經批準開發建設項目,其用地中硬化面積不得超過總建設用地面積的30%”的具體要求就是法規、政策完善的一個很好的典范。
2開發建設項目城市雨水綜合利用技術
現代城市雨水利用最先進的理念就是“將雨水就地消納”。即是雨水在一定范圍內滯留,就地資源化,利用綠地滯留且凈化雨水,回補地下水[4]。目前,城市雨水利用主要有3種方式:雨水收集回用、土壤入滲和調蓄排放。這3種方式能否有效、高效地合理利用及搭配使用是解決城市雨水利用問題的關鍵。
2.1城市雨水收集回用
城市的建筑屋頂、大型廣場、小區庭院、不透水地面都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針對降雨所產生的地面徑流,只要修建一些簡單的雨水收集和貯存工程,就可將城市雨水資源化。
2.2雨水土壤滲透
采用透水磚、多孔瀝青或多孔混凝土路面,在人行道、廣場或休閑區、停車場區域鋪設植草磚, 增加城市綠化面積; 在城市綠地設計中設置下凹式綠地;沿道路、廣場或建筑物周圍進行滲溝、植草溝設計;立法規定建設區內的最高硬化率等,此眾多方法皆能使雨水快速入滲進入地下含水層以實現綜合利用的目的。
2.3城市雨水調蓄排放
山東省城市雨水調蓄排放主要體現在一些已有的湖泊、水庫、河道和少量的城市濕地等,也有少量的利用地下大型管渠或調節池來調蓄。針對城市的硬化面積大的特性,不僅應在城市宏觀的規劃設計思路上更要在局部細節處理上合理運用雨水調蓄排放,以期形成雨水資源的區域化,為城市雨水綜合利用奠定基礎。
3城市開發建設項目雨水綜合利用形式
山東省城市開發建設項目主要有建筑小區建設、交通道路建設、公共設施建設、公園與景觀綠地建設等。針對不同開發建設項目的地理條件、建設特性、需水狀況等,通過對建設項目區可收集利用雨水狀況的分析,以水生態文明、經濟適用為前提,提出相應的雨水利用形式。
3.1建筑小區建設
建筑小區內建筑物比較集中,硬化面積較大,地表雨水徑流可以選擇雨水收集回用、土壤入滲為主雨水綜合利用模式;小區內建筑物可利用屋頂綠化和屋頂雨水集蓄利用系統相結合的方式,使雨水先通過屋頂植物和土壤進行過濾,再進入屋頂雨水蓄水池收集;硬化地面匯集的雨水可以經過道路邊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等過濾入滲再匯集至小區內設置的雨水集水池,收集的雨水污染較輕,可用于小區景觀綠化及道路灑水等;在人行道、廣場或休閑區、停車場區域鋪設植草磚、采用透水磚、多孔瀝青或多孔混凝土路面,盡量使雨水入滲;在景觀綠地內布設滲井、滲溝等入滲設施,在地下設置雨水集雨池以達到收集和綜合利用雨水的目的。
3.2交通道路建設
不同的路面材料和路面結構收集雨水的效率不同,應根據當地氣候水文條件、地基狀況、交通量大小、道路規模及經濟等方面因素綜合選定路面形式。交通道路雨水可利用道路兩側的下凹式綠化帶的蓄水功能實現雨水的滯留、滲透、蓄積利用,多余的雨水則用道路兩側排水溝(植草溝)收集利用。同時城市道路雨水利用可以與景觀設計結合,建設親水綠地、活水公園等生態設施。立交橋區其他道路雨水應結合橋區綠地進行收集和綜合利用。由于汽車尾氣排放、融雪劑的使用等,交通道路的污染物濃度相對較高[5],對于新規劃的城市道路應考慮設置分流制排水管道,以消減洪峰流量、減輕雨水對河流水體的污染。
3.3公共設施建設
公共設施建設主要指城市給排水、供電、供熱、供氣、郵政、電信、消防、環衛、公用設施維修等建設。這類開發建設項目多為地埋敷設,建設工期較短,占地類型多為臨時占地,建設完成及時恢復原地貌,減少擾動地表面積。對雨水綜合利用主要考慮做好臨時排水工作,同時建議采取新工藝、新方法,減少對城市雨水的水質污染。
3.4公園與景觀綠地建設
公園與景觀綠地空間開闊、占地面積大,在建設時應將非透水鋪裝區域、透水鋪裝區域、綠地、水系等各類用地系統規劃,以下滲為主,輔助回收。充分利用綠地、樹陣、透水鋪裝地面等透水下墊面形式,將雨水自然入滲地下,輔以收集管道、植草溝和設施回收利用來不及下滲的雨水,減少區域內因開發建設造成的降雨徑流系數增大。公園內對有水景觀的設計,可采用形態各異的生態護岸形式來促進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換,充分利用水生動、植物自身的功能凈化水體。
4 小結
在城市化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將城市雨水綜合利用與開發建設項目設計相結合,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以期有效地保護地表水資源、節約地下水開采。建議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設計的雨水綜合利用工程規范、有效地實施,使開發建設項目中“水的流失”問題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和解決。
參考文獻
[1] 楊靜晗.淺談山東省畜牧污染水資源處理[J].中國畜禽種業,2011(7):12-13.
[2] 劉樹坤.21世紀的中國水問題[J].中國三峽·水文化,2009(1):5-11.
[3] 趙劍強,閆敏,劉珊,等.城市路面徑流污染的調查[J].中國給水排水,2001,17(1):33-36.
[4] 莫琳,俞孔堅.構建城市綠色海綿-生態雨洪調蓄系統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5):5-8.
[5] 賈瑞燕,尹玉冰,侯旭峰,等.北京市公路類建設項目雨水利用技術研究[J].北京水務,2013(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