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李崇慧
摘要深入分析了遵義縣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優勢與機遇、困難與挑戰,并結合實際提出了遵義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進一步建設的發展思路、原則、規劃布局和保障措施等建議,以期促進當地農業發展。
關鍵詞現代農業;示范;遵義縣;建議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8-09987-03
Development Idea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 in Zunyi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WANG Hai1, LI Chonghui2
(1. Agricultural and Pasture Bureau of Zunyi County, Zunyi, Guizhou 563100; 2. Guizhou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06)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Zunyi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d the internal strengths, weaknesses,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bout its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monstration park. And based on these the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on the ideas, principles, planning, layout and measures about its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step.
Key words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unyi County; Suggestions
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三化”同步統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根本保證。“十一五”以來,遵義縣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有了顯著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正在進入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遵義縣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大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是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1]。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有利于實現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有利于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擴散效應和催化效應,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有利于思想觀念的轉變,增強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現代意識、科技意識和發展意識,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對推動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遵義縣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條件分析
1.1優勢與機遇
1.1.1山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豐富的特色動植物品種。由于明顯的山區立體氣候,遵義縣生物資源豐富,本土中藥材25種。蔬菜、果樹種類、品種豐富,“遵義朝天小辣椒”是當地特有優良地方品種,果實肉厚、色鮮、辣香、味濃,宜鮮食和加工,市場認可度高。境內畜禽資源豐富,是黔北麻羊、黑山羊、貴州白山羊、思南黃牛的主要分布區,黔北麻羊具有繁殖性能良好、育肥快、肉質好、板皮質量優良、耐粗飼、適應性強等特點。遵義縣森林覆蓋率48.1%,退耕還林還草后林下經濟尚有較大發展潛力,各種品質優良的本地農畜品種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1.1.2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不斷夯實。遵義縣現有川黔鐵路、貴遵和遵崇高速公路、210國道,326國道縱橫縣境,過境杭瑞高速公路、黔渝高速鐵路已開工建設;新舟飛機場啟用已進入實質性階段;楠木渡碼頭和江渡碼頭可容納500~1 000 t 級貨輪直達長江,有助于遵義縣融入成渝經濟區以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十二五”期間,全縣將完成通村油路720 km、行政村通達工程98 km。全縣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133座,山塘2 297口,總蓄水量16 583萬m3。“十二五”期間全縣水利建設擬投入30.6億元,修建11項交通水利設施。
1.1.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凸顯了遵義縣區域優勢。成渝、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在新一輪西部經濟發展定位為具有全國影響的經濟增長極,其發展壯大將對周圍經濟發揮極化和擴散效應。黔中經濟區已列入國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是西南地區連接華南、華東的陸路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是黔中經濟區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也是探索貴州農業跨越發展、走貴州特色山地農業道路的客觀要求。遵義縣位于黔中經濟區腹地,處于貴州省會貴陽的“1小時經濟圈”內,貴陽的發展必將極大地促進遵義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1.2困難與挑戰
1.2.1農村勞動力短缺壓力加大,農業勞動力素質有待提高。大量年富力強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業從業人員出現嚴重的老齡化、女性化趨勢。2010年全縣鄉村從業人員34.2萬,常年在外地務工勞動力約 22萬,占鄉村從業人員的64.3%。農業從業者平均年齡47歲,平均受教育年限7年,文盲、半文盲占全部勞動力的3%,初中文化以上勞動力比例為8%。
1.2.2生產經營規模偏小,土地流轉難度大。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用地逐年減少,以農戶為單元的生產經營規模小,土地細碎、分散。2010年,遵義縣人均耕地面積0.063 hm2,比全國人均水平0.093 hm2少0.030 hm2。在目前的土地承包體制下,土地經營主體分散,土地流轉制度缺乏規范的管理規定,加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使土地除承擔了生產功能還承擔著多樣農村社會保障功能,導致農村土地流轉困難重重[2]。
1.2.3自然災害多發,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低。遵義縣旱、澇、凍害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近十年來,由于氣候異常,全縣農田受災面積平均每年達2 000 hm2以上,成災面積約1 333 hm2,造成糧食損失300萬kg,直接經濟損失2億元。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利投入嚴重不足、水資源開發率較低導致了工程性缺水;農業基礎設施老化,防災投入不足,減災技術不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低。
1.2.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組織化程度較低。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實力弱、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經營性組織與當地主導產業發展聯系不夠緊密等問題制約著遵義縣農業產業化發展。2010年遵義縣縣級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5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0個,帶動農戶4萬戶,二者帶動農戶僅占全縣農戶數的36%。
1.2.5農產品市場約束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緩慢,市場環境較差,存在市場規模小、經營粗放、服務功能不全等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與檢驗檢疫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證。專業交易市場少,市場信息缺乏,農產品中間環節多,交易成本高。
2遵義縣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目標及重點建設內容
2.1發展目標
園區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促進農牧業產業升級、提高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充分發揮園區技術組裝、技術中試、技術轉化、技術輻射、技術擴散的基本功能,積極推進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以現有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科技示范園區為依托,逐步建設4個集中連片、有較大規模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逐步形成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科學化管理的現代農業格局,以此推動遵義縣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到2020年,園區實現農業總產值年增長1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速度高于全縣平均水平,達到20%以上;生產設施完善,示范區綜合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50%以上,良種全面覆蓋并保持持續更新,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標準,農業勞動者素質顯著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和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健全。
2.2重點建設內容
2.2.1“種苗”高新技術園。以科技為主導,依托農業科研單位及高新技術企業,利用組培快速繁育、工廠化育苗等現代化育苗高新技術,提高本地良種的競爭力和普及度,為周邊地區提供優質種苗。進一步擴建、提升龍馳高新技術園和華富高新技術園,開展中藥材、蔬菜、花卉、魔芋、辣椒、馬鈴薯、甘薯的組培快速繁育,并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產業鏈合作模式,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升產業鏈整體經濟效益。
2.2.2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展示園。以辣椒、蔬果、食用菌、花卉新品種等的引種、選育、擴繁及本地品種提純復壯為核心,開展新品種培育創新,同時開展優質高產栽培、綜合病蟲害防治、土肥精準管理等新技術創新研究及應用示范,展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重點建設三岔辣椒科技園、南白鎮泉源菌業科技園。園區集高新技術試驗示范、生產服務、農業技術培訓功能于一體,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2.2.3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園。通過提高設施裝備,優化設施結構,推廣應用無土栽培、立體栽培等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完善配套技術,強化生產標準,充分挖掘設施農業生產潛能,實現產量、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提高設施農業發展水平。重點加快建設鴨溪鎮沃圣沃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三岔鎮紅光村山東壽光蔬菜基地、南白鎮后壩馬橋無土栽培基地,升級改造南白鎮民主市長“菜籃子”基地,完善三合鎮堰河村青葉組蔬菜基地相關功能,加快建設烏江白家壩早春蔬菜基地、尚嵇鎮設施蔬菜基地、三合鎮長青村花卉生產基地。
2.2.4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貴州優良原種種豬繁育基地和黔北黑豬繁育基地,引進擴繁“天兆”杜洛克、大白、長白等原種種豬,保護繁育黔北黑豬地方優良品種,依托遵義縣良好的生態環境,按照符合國際先進集約化養豬場標準設計,實行全封閉的管理,遵循生物安全、行為規范、數據準確、環境友好的管理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選種、飼養方案和嚴格的獸醫防疫制度,引進天兆公司完善的生產管理體系、經營理念,依托天兆的品牌優勢,確保貴州天兆種豬質量和各項性能指標始終與國際同步,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努力推進貴州地區種豬改良工程步伐和生豬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2.2.5生態畜牧養殖基地。以企業為龍頭,通過公司、基地、大戶和養殖小區等多種形式,帶動建設規范化生豬、家禽生態養殖小區,按照設施完備、技術先進、質量安全、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養殖場理念,完善建立各種安全制度和食品質量可追溯制度,打造遵義綠色畜禽產品基地和商標,為市場提供安全放心的畜禽產品,增加農民收入。建設循環農業體系,構建起以養殖為核心,以沼氣為紐帶,“養殖-沼氣(有機肥)-種植”等閉環式循環和“養殖-沼氣-種植-旅游(發電、有機肥)”等開放式發展的立體養殖場,并成為全縣乃至全市養殖規模最大、循環利用最為完善的立體農業生態示范園。
2.2.6特色生態水果產業基地。依托特色品種、土地、氣候等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以鴨溪鎮為重點區域,建設特色生態水果產業園區100 hm2,科學規劃品種區域,使其相對集中連片;引進核桃、提子、葡萄等新品種,開發地方優良脆李品種,建設核心種苗基地,拓展種苗商品生產;按現代果園管理技術要求,建設高標準生態果園。推廣應用果園生草栽培、覆蓋栽培、避雨栽培和果園立體養殖技術,推廣應用太陽能和頻振式殺蟲燈、誘蟲黃板、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蟲等技術措施,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使用生物有機肥,嚴格控制化肥用量,按無公害、綠色生態和有機產品理念,提高果品質量。坡地實行水平梯地開發,營造生態防護林,配套建設園區生產道路、排灌系統、分級包裝車間、產地交易市場等配套設施,打造黔北休閑與精品水果產業園區。
3遵久縣現代農業示范園進一步發展的保障措施
3.1組織保障
成立園區建設領導管理委員會,縣主要領導或分管副縣長擔任主任,縣農牧局局長擔任常務副主任,縣財政局、建設局、國土局、科技局、發改局等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成員,管理委員會負責政策制定、項目管理、資金投放、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協調與監督管理等。各鄉鎮根據規劃定位,結合承擔的項目,實行專人負責,層層落實,確保園區建設順利進行。
3.2資金保障
逐步建立以政府支持為導向、社會投入為主體、園區自我積累為基礎的多元化、多層次投入機制[3]。縣財政每年安排5 000萬元園區建設專項資金,對科技水平高、產業化經營機制好、輻射帶動作用強的農業園區給予貸款貼息,并對在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方面成績突出的實行“以獎代補”。創造條件,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對園區建設的支持。縣發展改革、財政、科技、農業、水利、林業、扶貧等涉農資金及項目都要向園區傾斜;鼓勵和引導農戶的土地、勞動力與資金等生產要素,科技人員的技術或專利以入股等形式投資園區建設,效益與股份掛鉤;積極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創建,鼓勵國內外企事業單位、商戶到園區獨資、合資或合作開發。
3.3技術保障
建立以科研部門為基礎、企業為主體、政府農技推廣部門為支撐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機制。實行產學研結合,吸納國內外科研院所入駐,吸納科技人才創業,聯合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技術力量,聚集項目、引進成果,強化集成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高園區科技研發與應用推廣能力。
圍繞各鄉鎮主導產業開發,加強同貴州省內外科研部門聯系,聘請高校、科研部門科技人員為技術顧問,實行產學研結合,扎實推進科技特派員、科技人員參與產業發展工作。可以建立貴州省農科院、遵義市農科所與遵義縣科技園區主導產業發展互動機制,實行院縣共建,科研部門為主導產業培育提供技術支持和研發服務,縣級政府部門為科研成果轉化與技術示范推廣提供便利。技術依托單位(個人)可以采取合同、股份制等各類形式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4]。
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服務環境,加強對企業創新成果保護,在稅收、財政補貼等政策提供優惠;鼓勵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加大科技投入,對企業研發創新成果給予扶持,對企業獲得專利等增大獎勵力度;支持企業承擔政府下達的科技計劃任務。
依托現有的縣-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培訓新型農民和農村技術能手,調動企業、農技合作社(協會)和農民技術推廣的積極性,及時把企業創新成果和園區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到更大范圍,提高遵義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以現代農業科技推動全縣現代農業產業化建設。
3.4機制保障
3.4.1建立政府引導扶持、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政府制定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相關政策,以配套資金、獎勵基金等方式對建設重點和方向進行引導和扶持。制定園區發展政策扶持細則,為各主體參與園區建設給以明確的規范與收益預期。政府主要是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做好協調服務,監督管理項目實施,不干涉企業具體經營行為。引入競爭機制,鼓勵企業以競爭方式參與園區各項建設。圍繞各個具體園區主導方向,依靠企業集群,圍繞產業鏈建立主體企業。園區建設初期以政府投資引導為主,后期可以由縣農業局或縣投資機構作為園區建設股東代表,參與對園區的建設管理。
3.4.2建立園區專家咨詢隊伍。選聘園區專家咨詢隊伍,主要由科研、生產、銷售、組織管理等方面專家組成,引進高校、科研等部門參與決策咨詢,為園區建設提供發展計劃、技術指導等相關咨詢服務等,提高園區建設管理水平。
3.4.3探索有效的園區管理模式。現在園區管理模式主要有管委會制、公司制、承包制。管委會制由農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聯合組建的管委會或開發公司對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進行管理。公司制是成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公司來開發和管理園區。承包制是政府建設好園區基礎設施后,把園區生產經營設施和項目承包或租賃給企業或個人來經營管理。實踐中上述3類模式各有優缺點,要綜合考慮園區投資主體、經營主體、主導產業、園區目標等多方因素,根據各具體園區的發展定位、建設內容與發展重點,選擇較適宜的模式。一般初期以管委會制居多,后期以公司制為主,目標是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規范、運營高效、充滿活力的管理體制機制。
參考文獻
[1] 曾軍麗,程鵬.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7):17033-17035.
[2] 管叔琪,王光宇.積極推進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經營主體創業成長[J].農業科技管理,2014(3):64-66.
[3] 吳仲珍,楊燕.銅仁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9):301-302.
[4] 徐勝,周建濤.現代農業園區科技服務的特點與形式[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0):12207-12208,1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