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肖慈平 龍勝賢等
摘要對施秉縣主產煙鄉鎮煙草病蟲害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結果表明,在施秉地區煙葉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如煙蚜、煙青蟲、TMV、CMV、PVY、青枯病、黑脛病等都有發生。
關鍵詞煙草;病蟲害;調查
中圖分類號S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3-07822-03
作者簡介陳杰(1986- ),男,湖南衡陽人,碩士,從事煙葉科技推廣應用工作。
收稿日期20140710烤煙是貴州省施秉縣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施秉縣常年植煙面積3 330 hm2以上,煙葉產量超過10萬擔,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重要的植煙縣之一。施秉縣煙葉種植的大力發展為施秉縣的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其煙葉生產技術水平與其他煙葉大產區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差距制約了當地煙葉的穩產、優質、安全生產發展。在烤煙生產中化學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導致煙葉病蟲害種類增多、種間演變、種內變異、抗藥性增強,使得煙草有害生物防治難度增大,防治效果偏低,損失加大,防治技術水平有待提高[1-2]。為了了解施秉縣植煙區病蟲害的種類、分布、發生及危害情況,提高施秉縣煙葉病蟲害防治管理水平,筆者開展了施秉縣烤煙主要病蟲害種類調查,旨在為煙葉的安全、可持續、優質發展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于2012~2013年對貴州省施秉縣白垛鄉(植煙面積1 274.67 hm2,海拔924 m)、城關鎮(植煙面積426.00 hm2,海拔796 m)、牛大場鎮(植煙面積593.33 hm2,海拔678 m)3個主產煙鄉鎮的煙草病蟲害進行調查。
1.2調查方法
1.2.1苗床期主要病害調查。于3個主產煙鄉鎮,每個鄉鎮調查5個育苗點,每個育苗點調查10廂苗床。于移栽前7 d左右調查一次,記錄各病害發病情況。
1.2.2大田期地下害蟲調查。于煙苗移栽后10 d左右煙苗拔土時調查地老虎和金針蟲,分別記錄2種害蟲的危害情況。
1.2.3大田期TMV、PVY、CMV、青枯病、黑脛病、赤星病調查。于打頂后5 d調查一次,選擇不同品種、不同土壤類型、不同連作年限的地塊調查各病級數,并計算病株率和病指。
1.2.4大田旺長期中期煙蚜、煙青蟲及其天敵調查。于烤煙旺長中期調查一次,每個鄉鎮選擇代表性種植的品種及不同植煙土壤類型田塊進行調查,煙蚜和煙青蟲及其天敵調查可在同塊地同期進行。天敵昆蟲按類只記錄有效蟲態,即幼蟲與成蟲之和。
1.2.5早春煙蚜蟲源基數調查。在計劃確定為大田系統調查煙地的周邊區域,選擇油菜、雜草、菠菜3種冬季植物,在有翅蚜遷飛以前(一般在4月上旬左右)調查一次。
1.2.6煙蚜及天敵田間系統、蚜傳病毒?。≒VY+CMV)田間系統調查。于預測圃中從移栽后開始調查,每5 d調查一次,至煙株打頂后結束。記錄有翅蚜、無翅蚜及天敵種類和數量,天敵昆蟲按類只記錄有效蟲態。煙蚜和蚜傳病毒病調查在同一預測圃中進行,兩者每次調查時間同步。
1.2.7有翅蚜遷飛調查。從有翅蚜遷飛前開始,到煙株打頂后結束。采用黃皿誘蚜法。1個點設置2個黃皿,有翅蚜遷飛前至煙苗移栽前在苗床區內誘蚜(苗床為預測圃附近育苗點),煙苗移栽后,再將黃皿移入預測圃中繼續誘集。每5 d調查并收集蚜蟲一次(于下午同一時間進行),每次記數后將蚜蟲清除。黃皿為圓盤形,用鐵皮制作,直徑35 cm,高5 cm,于皿高2/3處打一溢水孔,并將孔用60目砂網封住,皿內底部及內壁涂黃色油漆(檸檬黃),外壁涂黑色油漆。皿內盛皿高2/3左右的清水,用木棒支架于田間,皿距地面高度為1 m,兩皿相距30~50 m,當皿內顏色減弱時,用新涂黃皿更換,及時換水與補水。
2結果與分析
2.1苗床期主要病害調查結果培育出健壯無病、適合移栽的煙苗對優質煙葉的生產至關重要,加強苗期病害防治是煙葉生產中的一項重要工作。由可知,苗床期各病蟲害控制情況較好,發生比較嚴重的蟲害為蚜蟲,受害株率達到018%,其他各種病害發生率都較低,各病害病株率不足005%。做好播種前期浮盤、大棚、育苗池等的消毒工作,加強苗期管理,盡最大可能預防、控制各病害的發生。
2.2大田期地下害蟲調查結果煙草地下害蟲是煙草苗期及大田前期的主要害蟲,主要取食煙苗根莖,造成煙田缺苗
苗床期主要病蟲害調查結果
病蟲害種類實查株數受害株數病株率∥%病毒病15 00060.04立枯病15 00030.02蚜蟲15 000270.18野蛞蝓15 00020.01
斷壟,既增加了移栽后煙苗的查補工作量,又影響了煙葉的產量和質量[3]。由可知,在施秉煙區地下害蟲主要為地老虎,金針蟲的危害較小,應重點針對地老虎進行有效防治,兼顧金針蟲等其他地下害蟲的防治。在各地塊類型中,以連作田地下蟲害發生最嚴重;水田地下害蟲危害率最低,調查結果為0,輪作地地下害蟲發生率僅高于水田。在地下害蟲的防治中應加強輪作、適當休耕。
2.3大田期TMV、PVY、CMV、青枯病、黑脛病、赤星病調查結果TMV、PVY、CMV、青枯病、黑脛病、赤星病這些煙葉生產中常見病害都有發生,不同的品種、土壤類型、輪作年限其病害發生情況各異。由可知,施秉地區烤煙品種云煙85各病害發生情況較重,在產區應適當加強品種的合理布局,預防單一品種病害的大面積發生;在各土壤類型中,黃粘土的發病率相對其他土壤類型要高,應加強對其病害的防治;隨著土地連作年限的增長,其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應采取科學的種植制度,合理輪作、休耕。
大田移栽后主要地下害蟲危害情況調查結果
地塊類型危害株率∥%地老虎金針蟲冬閑地2.000.40地膜煙2.000.50連作地3.001.00輪作地2.000麥套煙2.000.33油菜煙1.670.33水田煙00
2.4大田旺長期中期煙蚜、煙青蟲及其天敵調查結果通過大田旺長期對煙蚜、煙青蟲的調查可知,煙株有煙蚜率較高,達到35.87%,平均每株煙上有3頭以上的煙蚜,其中有翅蚜、無翅蚜量分別為0.13、3.48頭/株。煙青蟲受害株率較低(6.27%),但在其受害煙株上平均每百株煙有4頭以上煙青蟲幼蟲,且煙青蟲直接取食煙葉,造成煙葉破損,對煙葉的生長、品質危害較大。對煙蚜、煙青蟲的天敵調查發現,寄生蜂繭數量為0.54頭/百株,天敵數量較少,因此在煙葉生產中應適當加強煙蚜、煙青蟲的防治。
2.5早春煙蚜蟲源基數調查結果由可知,各冬季作物(植物)能為煙蚜提供過冬宿寄環境,尤其是有翅蚜的寄宿過冬量較大。其中雜草、菠菜為主要的蚜蟲源地,在煙葉種植前應做好雜草的消除工作,冬季種植菜地應適當遠離煙草育苗、種植地塊。
2.6煙蚜及天敵田間系統調查結果在適溫范圍內,昆蟲的發育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但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昆蟲的發育速率會受到發育上限溫度的抑制。有研究認為26 ℃是煙蚜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種群增長最快,溫度超過28 ℃其生長發育受到影響[4]。在施秉地區從4月份開始氣溫回升,煙蚜總量逐漸增多,6月初進入頂峰,進入7月后煙蚜數量呈減少趨勢。煙蚜天敵隨著煙蚜數量的增大也出現增多的趨勢,但在總量上偏少,在有的時間段甚至沒有煙蚜天敵的出現。應加強農田生態系統的合理建設,繁育更多的蚜蟲天敵,積極開展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的推廣應用,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為煙葉安全生產奠定基礎。
2.7有翅蚜遷飛調查結果在不利于煙蚜生活的環境條件下,無翅煙蚜長成有翅煙蚜,遷飛到其他適宜生存的環境條件下活寄主上。由可知,3~6月間,隨著氣溫的回升,煙蚜群體增大,單一生活環境已無法滿足無翅蚜的生長發育,有翅蚜數量增多,遷飛活動加強。從5月底開始有翅蚜遷飛活動進入旺盛期,6月份遷飛活動最強,進入7月后其遷飛活動有所減弱,基本與煙蚜繁殖規律相一致。在下雨與不下雨的天氣情況下,有翅蚜的遷飛情況也存在差異,在5 d內降雨天數少的比降雨天數多的情況下,有翅蚜遷飛活動相對較強。針對上述情況,在5、6、7月份應加強有翅蚜的防治,預防其發生大規模遷飛造成無蚜煙田的受災,尤其在
2.8蚜傳病毒?。≒VY+CMV)田間系統調查結果蚜蟲是植物病毒傳播的重要介體,可傳播的病毒涉及14個屬的病毒種類[5]。蚜傳病毒病嚴重危害煙葉生產,造成嚴重的減產、品質下降和巨大的經濟損失。由可知,4~7月蚜傳病毒病的發生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呈加劇的趨勢,這與有翅蚜蟲遷飛規律相一致。
調查結果表明,在施秉地區煙葉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如煙蚜、煙青蟲、TMV、CMV、PVY、青枯病、黑脛病等都有發生。為此提出如下防治對策:在生產中應注意做好育苗大棚、育苗池、育苗盤等各項播種材料、工具及播種工作人員的消毒工作,預防苗期病害的發生,培育無毒壯苗;提前做好煙田的翻耕、清除雜草等衛生工作,破壞病蟲害越冬寄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