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自2009年天貓第一次舉辦“雙11”至今,電商的造節運動愈加頻繁。2014年6月18日京東店慶剛過,國美在線立馬推出一個“8.3男人節”,緊隨其后的是蘇寧易購“818周年慶”……
相比往年更多地在PC端上展開,今年的電商大戰則是把戰場擺在了移動端。京東在微信、手機QQ、京東手機客戶端向用戶派發10億元“京東紅包”;蘇寧易購隨后在微信上發放18億元紅包;淘寶在移動端“掃碼”上做文章;當當則在手機端推出“首單送10元現金”活動,爭搶移動端用戶。
電商們戰得酣暢淋漓,問題是,商家和消費者還會繼續買賬嗎?
我們先來從商家角度分析。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商家們逐漸意識到產品質量和用戶口碑的重要性,提升用戶體驗與服務已成為其首要工作,再加上稍微有點品牌意識的商家已開始在網上自建渠道,幾乎到了“沒有O2O模式,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品牌”的程度。而電商的頻繁“造節”促銷,不僅拉低了品牌的整體檔次、影響了用戶體驗,還對其自身的線上銷售渠道產生沖擊。在此情況下,他們很難參與到電商的這種低端、同質且沒創新的造節運動中來。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別再想著“教育”消費者了,他們中的大多數比你更懂移動互聯網。如今的網購群體以80后、90后為主,他們骨子里就帶有移動互聯網特性,與單一活動的強力促銷相比,他們更愿意在海量的信息中選擇符合自己個性化需求的產品。作為主流的電商“節日”,要與多如繁星的非主流網站爭奪非主流用戶,極其困難。
由此引申出的問題是,電商“造節”還適合移動互聯網時代嗎?
撇開商家與消費者的不支持,單從移動互聯網本身的特性來看,“造節”這件事就存在諸多壁壘。
首先是入口(移動端)壁壘。從這個層面來講,京東、大眾點評拿到了一張好牌——接入微信。但騰訊的流量具有社交屬性,這是用戶特征所決定的,其在線時長遠遠領先于電商類、搜索類,可用戶往往是以交流為主,而非購物,這種行為就算遷移到移動端也同樣存在。我們很難想象用戶在使用微信后,還會順便跑到微信電商平臺上去買東西,這是由社交平臺的基因決定的,想要改變相當困難。
電商巨頭阿里倒是自建了一個端口——來往,但由于比微信起步慢了幾個月,如今就算馬云親自站臺,也是收效甚微。強大如馬云都無法實現力挽狂瀾,起步更晚的其他電商又有多少勝算?
然后是用戶體驗壁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你的產品與服務可以一樣,但體驗要千變萬化。如何讓體驗千變萬化?O2O是一種方式,線上線下結合之后,用戶可以在線下體驗更多個性化服務。這條路的探索不少,國美、蘇寧是線下走向線上;阿里正在與銀泰百貨沈國軍聯合;順豐已經推出嘿店。坊間傳聞,嘿店的用戶體驗相當一般。無論如何,大佬們至少已經開始搭臺了,其他電商,你們的線下又在哪里?
你說線上也可以做用戶體驗,當然可以,但是在“造節”這樣的超大型活動中,你如何在短時間內做出千變萬化的個性化用戶體驗?
最后是參與性壁壘。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不再處于價值鏈的末端,而是從尾端轉變為參與到整個價值的創造過程中來。比如蘋果公司,它建了一個開放平臺,邀請幾十萬用戶來替它打造產品,給了大多數用戶參與的空間。于是,它成功了!電商們,你能讓消費者參與設計你所“造”的節日嗎?
綜上所述,移動互聯網追求的是以消費者為中心,強調的是為更豐富的業務種類、個性化服務、更好的體驗、參與感,電商在移動客戶端“造節”,通過降價促銷來跑量,顯然不合時宜。
用一個生造出的節日搞定所有消費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編 輯 胡 茜 mengdanh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