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玫
許均先生新近翻譯出版的《無知》,是迄今為止,昆德拉唯一未曾在中國翻譯出版過的小說。所以較之昆德拉以前的各種翻譯文本,《無知》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是一部徹底陌生化的文本,讀過能夠讓我們了解昆德拉的種種現(xiàn)在。
如同讀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一樣,《無知》依然給了我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當然這不是說昆德拉作品的風格本身,而是,他所描寫的生活與我們的境況竟是如此接近,甚至如出一轍。這大概還是因為他曾經(jīng)的捷克社會主義的背景,所以我們才能對他的“布拉格情結(jié)”感同身受。而這一次昆德拉的鄉(xiāng)愁,又為如今我國大量的移民群體提供了一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精神范本。近二十年間,中國在世界各地的移民數(shù)量突飛猛進,以至于那些移民即或不是我們自己,也是我們的親戚朋友,或者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總之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你可以經(jīng)常地聽到他們思鄉(xiāng)之苦痛、奮斗之艱辛的種種喜怒哀樂。于是讀昆德拉的《無知》就更有了一種親和的感覺。昆德拉簡直就是那些四海漂泊的新移民最杰出的代言人。
移民問題一定曾深深地困擾著昆德拉。他不得不離開布拉格,而又無時無刻不深深思念著這個他曾經(jīng)生活過很多年的美麗城市。于是,昆德拉除了在許多小說中竭力彰顯他對故鄉(xiāng)的眷戀,還對移民問題做過許多專門論述。此番在《無知》中,他還特別請來了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奧德修斯(古羅馬神話中的英雄尤利西斯),以他回歸的英雄史詩作為整部小說的一個偉大的籠罩。昆德拉之所以要以古希臘在特洛伊城下的那場著名的戰(zhàn)爭為背景,就是為了描述英雄尤利西斯為了這場戰(zhàn)爭不得不告別親愛的妻子帕涅羅泊,踏上離鄉(xiāng)背井的不歸路。然而昆德拉真正要說的還不是尤利西斯的思鄉(xiāng)之情,而是他怎樣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來完成他的英雄回歸。最終回到了家鄉(xiāng)伊塔克海邊的橄欖樹下,完成了他偉大的奧德賽之旅。
便是在《奧德賽》籠罩之下,《無知》中的女主人公伊萊娜也完成了她普通人的現(xiàn)代回歸。盡管伊萊娜不能和荷馬史詩中的英雄相比,他們的結(jié)局也迥然不同,但是他們流落他鄉(xiāng)二十年的經(jīng)歷、深邃綿延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最終踏上歸途的行為卻是相同的。只是伊萊娜的時代已經(jīng)沒有了英雄史詩,所以奧德修斯慷慨悲歌的回歸神話,才會成為作品中那個大氣磅礴的覆蓋。一切都在回歸這個主題的指引之下。一切的思維,一切的行為。唯一不同的是,當代的伊萊娜最終沒能像尤利西斯那樣回歸故鄉(xiāng)的懷抱,而是繼續(xù)異鄉(xiāng)的漂泊。這是讓人不能不悲哀的。
昆德拉在《無知》中所完成的是一個悖論。而小說中的人物所演繹的故事,其實在他的《被背叛的遺囑》中已有過明確的闡釋。昆德拉以世界著名作家、藝術家康拉德、納博科夫、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移民的經(jīng)歷作為參照,來解析移民的種種利弊得失。其實那也是昆德拉本人的經(jīng)歷。他人生中的那個令他最為不堪的部分。自從他移民法國,這一份痛苦就始終煎熬著他,以至于移民問題成為了他很多作品的母題,并由此衍生開去各種人生的故事。在“故鄉(xiāng)”與“異鄉(xiāng)”之間。在鄉(xiāng)愁與失落之間。在巴黎與布拉格之間。究竟何處是家園?
于是昆德拉認為,移民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不僅要忍受思鄉(xiāng)之苦,還要面對異國他鄉(xiāng)種種的陌生。曾經(jīng)與我們那么親近的東西變得日漸遠去,而新的生活卻又只能從生疏開始。這種雙重的陌生化何等可怕。幸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jīng)陌生的東西最終會變得熟悉,甚至可愛……可是,昆德拉小說中的那些移民,卻為什么還要被鄉(xiāng)愁和回歸的思緒苦苦纏繞呢?
閱讀《無知》,覺得其中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人物,甚至每一個細微的感覺,都是昆德拉本人的親歷。無論是伊萊娜從捷克移民法國棲居巴黎,還是她滿懷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重歸布拉格。即或小說中的昆德拉是隱形的,但是在每個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存狀態(tài)的背后,都好像能看到昆德拉的影子。那些依然生活在波西米亞的捷克人,那些移居巴黎的布拉格人。那些憂戚悲傷的懷舊者或者形形色色的男女尋根族。是的,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昆德拉,或者,昆德拉就是他們每一個人。在小說中,是昆德拉肢解了他自己,也是他通過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聲音,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闡述了他本人對移民問題紛繁而斑駁的思考。只是,昆德拉論證的結(jié)果依然沒有結(jié)果。于是悲哀。因為對于昆德拉以及他小說中的人物來說,無論回歸還是移民都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所以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家園。他們此生所能擁有的,就只剩下流亡的精神旅程了。
閱讀《無知》,覺得小說中人物關系的設置雖然是虛構(gòu)的,但故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本質(zhì)卻是真實的,它們不過是昆德拉闡述移民思想的一個載體。
其實《無知》的故事非常簡單,無非是女主人公伊萊娜在移民巴黎二十年后,在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緒的驅(qū)動下,踏上了回歸故鄉(xiāng)布拉格的旅程。當年伊萊娜跟隨丈夫流亡巴黎,是因為受到當時社會制度的迫害;而今天伊萊娜決心回歸故鄉(xiāng),也是因為布拉格在短短的幾年間已經(jīng)天翻地覆,滄海桑田。于是被驅(qū)逐者終于得以重新被祖國接納。伊萊娜是懷著深邃的眷戀重歸布拉格,去找尋那久違的田園牧歌的。但可惜她記憶中曾經(jīng)熟悉美好的一切卻已經(jīng)不復存在。面對如此陌生的故鄉(xiāng),伊萊娜惶惑了,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
昆德拉這樣描述他迷亂的女主角:伊萊娜走在她所依戀的布拉格寧靜的小街上,有那么幾秒鐘,她想到了巴黎。較之布拉格的溫暖,她想到的是第一次對她露出敵意的巴黎,街道那冰冷的幾何形狀,香榭麗舍的傲慢……幾乎沒有一個地方,能有一絲她在這里感受到的那種可愛的親密接觸,那種牧歌般的氣息。
然而,當伊萊娜真的回到了這個她夢繞情牽的地方,回到了親人和朋友身邊,她才意識到,她的回歸究竟有多難。她當然可以重新和她的同胞生活在一起,但前提是必須把她和法國人一起所經(jīng)歷的一切莊嚴地放在故鄉(xiāng)的祭壇上,親手點上一把火,隨著這神圣的儀式,她二十年的國外生活將灰飛煙滅……只有付出這樣的代價,伊萊娜才能被同胞所接受,才能重新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這就是伊萊娜的兩難,她既熱愛著她的故鄉(xiāng),又不想將她巴黎的旅居生活一筆勾銷。所以她不能留在布拉格,陷入這個城市正在為她編織的生活之網(wǎng)。為了能過上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她只能忍痛做好再次失去這座城市的準備。有了二十年移民經(jīng)歷的伊萊娜已經(jīng)不屬于布拉格。她也已經(jīng)無法像荷馬史詩中的那位偉大的英雄奧德修斯那樣,歷經(jīng)重重磨難,重歸他的故鄉(xiāng)伊塔克了。伊萊娜的時代已經(jīng)是高度物質(zhì)的時代,無需再去追求那種充滿了冒險的回歸理想了。所以,伊萊娜最終還是選擇了重返巴黎。
然而對于伊萊娜這樣的移民,巴黎又是一處怎樣的所在?
盡管伊萊娜已經(jīng)把巴黎當作了自己的家,而巴黎卻始終沒有真正把伊萊娜當作自己的家人。即便是伊萊娜在巴黎最好的女朋友西爾薇,也只是把她當作一個流亡者來對待。巴黎人有他們判斷的眼光,直接而簡潔,那就是斯大林主義是一種邪惡,流亡國外是一個悲劇。于是他們竟然也像伊萊娜故鄉(xiāng)的那些朋友一樣,對伊萊娜的思考和生活毫無興趣,而只對她的流亡者身份感興趣,甚至把她當作他們自己一些奇思怪想的證據(jù)。于是當伊萊娜不再是流亡者,他們便失望了,甚至不再熱衷于和伊萊娜交往。因為伊萊娜使他們的想法破滅了,能夠證明他們想法的伊萊娜也就自然失去了價值。
這便是伊萊娜的處境。她不僅失去了物質(zhì)的家鄉(xiāng),也失去了她二十年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
是什么使伊萊娜既不能融入自己的血肉同胞,又不能深入巴黎的主流社會?伊萊娜的這種邊緣狀態(tài)也許并不是因為什么重大的政治的分歧,而僅僅是身邊人的一種極為細微的冷漠態(tài)度所至。對她毫不關心的人首先來自她的同胞。在她與他們二十年后的再度聚首中,竟沒有一個人問起她的流亡生活,更沒有人想知道她的心路歷程,甚至對她從法國帶回的波爾多紅酒嗤之以鼻,而以大杯大杯的家鄉(xiāng)啤酒來抵抗她。于是溫暖的田園牧歌般的懷舊心情頓時煙消云散。
伊萊娜不知道在布拉格,為什么沒有人真正關心移民的生活,沒有人認真地對她說:“你講講吧”,甚至包括她的母親。也許這樣的冷遇只是伊萊娜聚會中的一個偶然,但卻是伊萊娜決定再度棄國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她對來自同胞的冷漠百思不得其解,后來還是同為移民的約瑟夫為她指點迷津,化解了她對當今社會人際關系的恐懼。
約瑟夫說:“人們相互之間不感興趣,這很正常?!?/p>
這很正常?真的很正常?
這就是當今社會以自我為中心的現(xiàn)狀。人們不再關心他人,不再關心自身以外的事情,甚至連傾聽都不愿意。在文明社會,傾聽原本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教養(yǎng),是否有風度的一個標志,甚至一個人是否有同情心的一種體現(xiàn)。但是伊萊娜故鄉(xiāng)的那些朋友,不知曾幾何時已經(jīng)失去了這種傾聽的能力和同情的心理?;蛘咚麄円呀?jīng)無法沉下心來,日新月異的生活已經(jīng)讓他們無比浮躁了。
足見,昆德拉反復而鄭重地提出“你講講吧”,在今天是何等必要?!澳阒v講吧”,就意味著“我會傾聽”,而如果連“你講講吧”這樣的邀請都不能發(fā)出,那只能證明被異化了的人類是怎樣的可悲。
《無知》的人物關系顯然是戲劇性的。伊萊娜為了擺脫母親,嫁給了母親的一位老朋友馬丁。而后來她與之同居的男友,又是曾經(jīng)認識已然去世的馬丁的一個瑞典人古斯塔夫。古斯塔夫之所以離開瑞典來到巴黎,是為了逃避他已經(jīng)厭倦的妻子和家庭。后來古斯塔夫在布拉格開辦了一家公司,說他再也不想回法國了,因為他甘愿成為伊萊娜和她失去的祖國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然而伊萊娜對家鄉(xiāng)卻已經(jīng)十分陌生,她不愿放棄自己用整整二十年來熟悉的巴黎,再去重新適應那個曾經(jīng)是她的城市的布拉格。伊萊娜在飛往布拉格的飛機上,與流亡前曾有過短暫激情的約瑟夫相遇,并兩情相悅,相約未來。伊萊娜在布拉格的聚會上見到了馬丁的同事米拉達,她是布拉格唯一同情并理解伊萊娜的女人。而這個米拉達恰恰就是移民丹麥的約瑟夫少年時代的女友。當她得知舊日戀人已回到故鄉(xiāng),卻依然固守自己的孤獨的生活。約瑟夫?qū)σ寥R娜和米拉達這兩個曾經(jīng)與他有過戀情的女人毫無記憶。就在伊萊娜與約瑟夫在飯店醉生夢死的時候,伊萊娜的母親竟然在和女兒的男友古斯塔夫瘋狂做愛,這是怎樣的戲劇性。母親與古斯塔夫的性關系可謂小說中的神來之筆,因為他們在做愛之后相約各自將是“自由”的?!白杂伞北闶撬麄兘o這段畸形欲望的許諾,如此現(xiàn)代的性觀念竟源自于一對老年人。
小說的結(jié)尾是約瑟夫義無反顧地回到了丹麥的生活中。他認為故鄉(xiāng)雖有他的親人,他的朋友,他的記憶和往事,但這里畢竟已經(jīng)遙遠。
這是否就是昆德拉的結(jié)論?
《無知》一如昆德拉以往的風格,將一個故事打碎來寫。所以第一遍讀后你將很難弄清小說中的人物關系。但是翻回去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是怎樣的匠心獨運。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米拉達就是約瑟夫日記中的那個熱戀著他的女中學生,這一點在先前的章節(jié)中昆德拉早有伏筆,只不過他故意讓你忽略罷了;而作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講述 《奧德賽》的故事,也是為了能給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史詩般的支撐;而他用很多篇幅來解釋歐洲各國對“回歸”這個詞匯以及詞根的不同語義,也就是為了在這個宏大的主題下講述捷克女人伊萊娜的故事。
總之,依然的昆德拉。只不過這一次他要說的,是窮盡筆力也難以說盡的那一份深深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