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娜
似乎這世上的事一切皆有定數,高中時坐在教室里因《雅爾塔協定》侵犯中國權益而憤憤不平,那時的我一定想不到竟然會有機會如此近距離地看到《雅爾塔協定》的原稿和“雅爾塔會議”三巨頭曾坐過的椅子,近到只隔著一塊博物館的櫥窗玻璃。如果你翻開歷史書,一定會發現克里米亞、雅爾塔、塞瓦斯托波爾歷來就是紛爭的代名詞。交通要沖的地理位置,讓這個小島經歷了太多的風云變幻,見證了一個個恢弘壯闊的時代。
從1918年到1954年,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是前蘇聯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的一部分,直到1954年,赫魯曉夫為慶祝烏克蘭哥薩克人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自此,克里米亞成為烏克蘭境內唯一一個自治共和國。而在那些政治的、歷史的紛爭之外,這個被黑海波浪日夜守候的小島也有著如同舉止得體的婦人一般的端莊嫻靜,好像見慣了世事變遷,在她面前再沒什么算得上風浪。
兩年前,同樣是盛夏時節,我隨同事一起來到克里米亞半島,有幸感受這顆黑海明珠別樣的風華,她的美讓我時至今日想起來仍舊念念不忘,讓我總是后悔沒能在那兒多看幾眼。而如今這個小島正在經歷的事情,不禁讓我想要提筆記下她曾經的美好。
十八彎的山路沿著黑海海岸線盤旋向上,車窗外就是飛翔的海鷗,還有歸港的輪船,遠方海天一線。蔚藍的天空,壯闊洶涌的黑海,綠樹、鮮花,這些自然的饋贈,讓克里米亞有著天生的風姿綽約。似乎上天就是偏愛這個小島,讓她在悠長的歷史變遷中,又沉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有因歷史而聞名的黑海艦隊、雅爾塔,有沙皇的里瓦幾亞行宮,至今已有120年歷史的馬桑德拉酒莊,這座酒莊曾得到高爾基的高度評價,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葡萄酒里升起太陽,讓我們為這些釀酒師歡呼,他們將陽光的力量注入到人類的靈魂中?!?/p>
除了高爾基,這個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小島還吸引了普希金、托爾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文藝巨匠。一代文豪契訶夫更是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五年,正是在雅爾塔的別墅中契訶夫創作了《櫻桃園》《三姐妹》《帶狗的女人》等名著,如今,契訶夫親手栽種的桑樹、青竹等依然枝繁葉茂,古樸、典雅的故居靜靜地掩映在濃蔭之中,花園深處的長椅上似乎還有著他和高爾基的身影。
老奶奶們的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不單是歷史的、文人墨客的克里米亞,更是老奶奶們的克里米亞。
任教的間隙,我們來到了克里米亞。我們在雅爾塔住的家庭旅館房東是個老奶奶,老伴重病在身,一直在醫院養病,她總要去照顧他,她說將房子出租來賺些生活費,有時她還會織一些披肩拿出去賣,單靠政府給的養老金生活難以為繼。房東奶奶待人和善,我們問到怎么去契訶夫故居的時候,她還熱情地把我們送到有軌電車的站點,告訴我們該怎么坐車怎么換車。
在雅爾塔生活了幾日,發現好像這個城市中,生活的主力是老奶奶們,而老爺爺只負責在每天的舊貨市場上買賣些泛黃發舊的老相片、舊郵票。而年輕人則更是不多,見不到他們上下班,更沒有上下班時間的交通擁擠。
在去馬桑德拉紅酒廠的公交車上見到一個年輕人,帶著公文包。聊天中我問他,怎么島上似乎年輕人很少。他說年輕人都到外面去了,去大城市,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島上??死锩讈唲潥w烏克蘭六十年,蘇聯解體二十多年,人人都知道它歷史悠久,它地理位置重要,對它格外重視,可是如此漫長的歷史中,克里米亞的經濟卻并沒有發展得那么順利,它留不住那些向往現代繁華的心。
年輕人總是覺得遠方才是歸宿。老人們的生活卻是實實在在的在此處。
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尼金植物園中有一萬五千多種植物,藍色的水池,椰樹林,竹林,以及高大粗壯的栗子樹,還有善良的園林工人,吃百家飯長大的野生貓咪。在長椅上休息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園林工人模樣的老奶奶在噴泉里面撈硬幣,她告訴我們是為了給那些被遺棄的貓咪買糧食吃,因為這些硬幣不多,所以只能買最差的貓糧,那個貓咪看到老奶奶,就像看到親人一樣。老人心在這里,對什么都充滿著關愛與憐憫。
這些烏克蘭的老奶奶總讓我想到中國女人,同樣的堅韌,生活給予什么,就面對什么,從不抱怨,從不退縮。她們的善良、真誠成了克里米亞最溫情的名片,也是我對克里米亞最溫暖的回憶。
黑海波濤中的漁民小舟
在學校時知道黑海之所以叫黑海,是因為黑海波濤洶涌波浪大,而且海浪難以預測,船在海上航行時會很危險。所以我想這樣氣勢洶洶的大海中,是不是只有大型的輪船才有勇氣航行??捎H眼見到的,卻不是這樣。
巴拉克拉瓦村距離塞瓦斯托波爾市有半個小時的車程。這里有黑海艦隊海軍博物館,有漁港,當然也就有靠打漁為生的漁民。
我鼓起勇氣站在懸崖邊向下面望的時候,發現海面上有些晃動的物體,周圍的海水也變成一片白色,仔細一看原來是漁民在撒網捕魚。這于他們只是生活,可是我卻看得一顆心竟懸在那兒,擔心他們的安全,也欽佩他們的勇氣。
沿著崎嶇的山路一路向前走,我們竟然走到了一個碼頭,剛好有幾只漁船滿載而歸,小小的碼頭因為這幾只漁船而熱鬧非凡,漁民們忙著分類裝箱,小孩子們相互嬉鬧著,更少不了愛吃魚的貓咪,漁民們時不時地將小魚扔給岸邊上的貓咪,海面上還有一大片來搶奪漁民勞動成果的海鷗。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我們幾個外國人站在邊上看,漁民們也只是對我們友好地笑。
“脫烏入俄”讓美麗的克里米亞半島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不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平民百姓都在談論,加入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將來的路是不是更好走。我想不論她選擇一條什么樣的路,她都會越來越好,因為那里生活著的是堅韌、樂觀、善良的人們。從風雨波濤中走出來的她,只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