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鄞森
進入連城新泉洋梅村的原始森林,群山匍匐,春意正酣。在赤坑這條翠竹松杉包圍的山溝,100多畝藍莓種植基地突然出現在眼前:一串串的藍莓果實掛滿枝條,擠擠挨挨,粉嫩中泛出紫光,十分誘人。
“再過一周,這批藍莓已經陸續上市了。我們與上海、北京訂有購銷合同,每千克300元以上,估計2年就可以收回投資。”果園主人楊原生信心滿滿地說。
2012年末,楊原生種下的這100畝藍莓,才15個月就開始掛果試產了。他說,這一時期,他比老婆懷孕還更操心,日夜守護,精心管理。目前已投入400多萬元,建設有40多畝魚塘、蓄水池,修好上山道路、管理用房。他說,伺弄藍莓,這是很花工夫的活。那次他回上海一個月,稍有松懈,就被白蟻嚙噬了100多株苗木。要防止野獸、蟲子、小鳥侵害果實,又不能用化肥、農藥。他有時幾天幾夜睡不著,搞防鳥棚、建隔離欄,種食蟲草,甚至去捉蟲子,什么辦法都想了。
今年40歲的楊原生,19年前懷揣5元錢闖上海,搞建筑、修馬路、干苦力,吃盡苦頭。到1999年終于注冊了自己的第一個塑料模具企業,2004年創辦了自己的包裝公司。在上海娶妻生子,安家樂業。事業有成后,他想起了家鄉佝僂著背、患哮喘病的老母,想起老家的松濤林海,他說,父親給我起名原生,就是要我搞綠色農業的,我爺爺1931年在國內戰爭時犧牲了,是烈士,我要回家照顧年邁的父母,建設自己的家園。
這樣,他讓黑龍江籍的妻子留守上海照顧企業和孩子,自己和岳父母一起返鄉創業,在新泉開辟了藍莓產業化示范基地,創立了連城百果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依托福建農科院、市林科所等技術部門,引進美國南高叢藍莓品種,開展林下種植藍莓實驗,力爭摸索出適應本地區生態氣候條件的藍莓標準化生產技術,帶動鄉親共同致富。
他說,藍莓被稱為“富三代”的百年“漿果之王”,豐產期在五六十年,畝收數萬元,效益是蘋果、桃等常規水果的20多倍。但有人認為不適宜在閩西地區種植。現在新羅江山、長汀濯田、連城莒溪都有人在試種,我相信,這是完全可以適應閩西水土的新興快速高效產業。
目前,楊原生的藍莓豐收了,已經通過有機產品認證,他要用原生態的種養技術,他所在的連城縣百果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已加入了縣農技協,他要把赤坑這片山頭打造成青山綠水,鳥獸隨行的百果園,讓山上的枇杷、楊梅、山棗、獼猴桃等野生果林,與林中的牛羊雞鴨相伴,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富饒家園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