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
現象1
目前人們到醫院就診主要是針對確定的疾病,健康人很少有人愿意主動去醫院。
問題:健康人群如何維護自身的健康,如何使自身的健康狀態保持得長久?亞健康人群,又如何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調理、改善,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呢?
現象2
現在到醫院就醫,醫生的診室外密密麻麻排滿了等候就診的病人,經過漫長的等待,好不容易能夠和醫生面對面講述自己的病情,可是因為病人太多,能夠交流的時間很短暫,醫生依據病人的不適癥狀、生理指標、抽血結果、影像學檢查等迅速做出診斷,然后開藥或者進一步檢查。
問題:一次就醫時間等候可能長達幾個小時,但是就診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我們不禁要問,醫生真的全面了解我的健康狀況嗎?
現象3
現在,孝敬父母除了送補品外,更多的人選擇送健康體檢套餐,隨著健康理念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有規律的體檢。
問題:目前我國體檢以在職職工及中老年人群為主,
體檢周期多為一年一次,平素并沒有進行生理體征的檢測等,這種脈沖式的體檢方式,真的可以反映我們的健康狀況嗎?
三種現象、三個問題,反思我國醫療體系存在的問題,整個體系關注的方向是否正確,是否真的維護了公眾的健康?
在英國,全科醫生是居民健康的第一負責人。全科醫生為居民建立完整的健康檔案,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使居民的健康檔案,能隨著病人遷徙在社區和醫院之間無障礙的交流,方便專科醫生對病人有完整的了解,病人在專科醫生這里的就診記錄也得到完整的保存。所以健康檔案記錄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健康管理過程。
目前,我國從公共衛生管理政策、到“醫保”報銷政策、再到保險公司,針對的都是有病的人群,將亞健康和健康人群排除在外,只有生了病,才能進入國家醫療保險管理范疇。當下,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問題、年輕白領的健康狀況以及老人的臨終關懷方面,存在的問題都很突出,但國家和社會關注較少。人們健康檢查多是脈沖式、階段式的,醫生單憑短時間的就診和階段性的檢查結果,并不能詳細了解個人的健康狀況。
怎樣使我國醫療體系關注的方向,從有病人群向亞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覆蓋,怎樣讓全科醫生走進尋常百姓家,讓健康體檢和專科醫生真正全面地反映、了解居民的健康狀況?我們一直極力倡導建立從胎兒、新生兒、嬰幼兒、學齡期、青春期、中老年直至臨終期的連續、動態、系統的健康管理體系,從而達到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所謂全人群,是指覆蓋所有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務,包括已患病的人群、亞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世界銀行在1993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明確提出:“良好的健康狀況可以提高個人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各國的經濟增長率”,認為投資于健康就是投資于未來經濟的發展!擁有了健康就是擁有了財富!世界銀行專家測算,過去40年世界經濟增長大約8%-10%是通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實現的。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亞洲近20年的經濟奇跡有大約30%-40%源于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提高。國內研究機構也證明,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有20%是由于人群健康狀況改善而獲得的。2003年的SARS給我國帶來的經濟損失從反面驗證了這一論點。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認為:人類1/3的疾病可以通過預防與保健避免發生,1/3的疾病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過有效的信息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所以,我們要將聚焦在疾病治療上的注意力,轉移到亞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使疾病在發生之前予以阻截和扭轉,消除其生存發展的土壤,使人們更好地維持健康狀態。考慮到我國目前的衛生經濟狀況和社會現狀,我們在全人群的基礎上提出了“386199”部隊,即現階段健康管理研究的重點人群,其中“38”代表婦女,“61”代表兒童,“99”則包含了老年人健康及慢性病人的管理。
全生命周期,指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涵蓋了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階段。人一生劃分為11個生命周期,包括胎兒期、新生兒、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臨終期。如在兒童期,我們面臨著優生、優育、優教;青少年則面臨著不良生活方式、肥胖、頸椎病、慢性病年輕化等健康問題;老年人面臨著如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等高發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嚴峻的養老問題,病后康復問題等;臨終的老人及其家人則需要學習如何接受死亡,如何有尊嚴的告別世界的善終文化。所以,整個生命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過程,倘若只孤立的關注某一個生命階段的健康狀況是遠遠不夠的。
實現“全程”的健康管理模式,不僅要求我們建立相關的流程體系和管理步驟,更加要求政府及企業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統一的病例資料流通系統,打通各個醫院的信息孤島,實現醫院問的檢查結果互認,完善人群生命健康狀況、疾病與健康信息的整合與歸納。“全程”的健康管理模式要求體現不同生命階段的健康情況,以整體、動態、發展的視角看待健康,看待疾病的發生發展,從而幫助我們更加正確、合理地評價健康。
全方位,指對各種疾病的危險因素進行檢測、評估和干預,對不良生活方式、心理進行干預和糾正,進行健康風險評估、疾病風險管理,促進全社會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同時,這個“全方位”也包括整合各個系統,包括政府、市場、非盈利組織(大學、學會)等各子系統,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等,體現“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