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忱 孫希卓 史超
要說蒲公英,這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種野菜,不論是路邊、田埂還是荒野山坡,到處可以看到開著的黃花,或是飄舞在空中的白絨毛,使人充滿遐想。殊不知,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蒲公英不僅是詩人用來描寫愛與生命的花語,更成了東北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是北方早春人們最喜愛的山野菜之一。在早春人們經常三、五結伴在假期到郊區采摘,因為東北人喜歡吃蘸醬菜,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能夠吃上一口鮮嫩可口的蒲公英更是幸福的事。
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學除草劑,野生蒲公英在田間已經很少,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對其需求逐年增加,所以發展蒲公英保護地生產有著廣泛的開發前景。
1 概述
1.1 蒲公英的生物學特性
蒲公英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婆婆丁、黃花地丁。花序為頭狀,花色多為黃色,果實成熟之后,形似一白色絨球,成一朵圓的蒲公英傘,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花開后被風吹過,會分為帶著一粒種子的小白傘。隨風飄蕩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我國有蒲公英品種近100種, 蒲公英適應性廣,抗逆性強。抗寒又耐熱,地溫1~2℃時即可萌發,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15~25℃,30℃以上發芽緩慢,葉生長最適溫度為20~22℃。抗旱、抗澇能力較強。可在各種類型的土壤條件下生長,但最適在肥沃、濕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上栽培。
1.2 蒲公英的藥用價值
蒲公英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其藥用價值早已載入各種醫書。它全草入藥,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賽醇、蒲公英苦素、咖啡酸、膽堿、菊糖等成分。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有顯著的催乳作用,治療乳腺炎十分有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助消化,增食欲,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還可防治胃癌、食管癌及各種癌癥等功效。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1.3 蒲公英的營養
蒲公英除藥用外也是早春一種很好的野生蔬菜,蒲公英含有豐富的營養,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食用方法很多,其嫩葉質脆、味清香、微甘微苦,可生吃、炒食、做湯。蒲公英的根煮水,或曬干后的蒲公英沖水喝,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見蒲公英是藥食兼用的植物。是一種很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醫療保健型蔬菜,很受人們的歡迎。元旦與春節期間,在東北超市的蒲公英每500克竟賣到100元錢。可見,利用塑料大棚或溫室冬季栽培蒲公英,是充分利用冬季農閑時間,增加農民收入,豐富菜籃子的很好途徑。
2 冬季溫室“蒲公英”栽培技術
近些年來,由我省農民經過多年的栽培摸索,并在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學研究院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總結出來的一項實用新技術,這項技術很適合東北地區冬季溫室蒲公英生產。
2.1 種子采收及處理
2.1.1 品種選擇
蒲公英的種類全世界大約有120多種,生長在東北的蒲公英被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命名為東北蒲公英。東北蒲公英,葉倒披針形,長10~30厘米,花葶多數高10~20厘米,頭狀花序直徑25~35毫米;總苞長13~15毫米; 瘦果長橢圓形,麥稈黃色,長3~3.5毫米,喙纖細,長約8~11毫米;冠毛污白色,長8毫米。花果期4~6月。
東北蒲公英,抗逆性強,品質好、產量高,適合冬季的栽培環境及人們的飲食習慣,我國東北地區利用溫室栽培蒲公英,應首先選擇這種蒲公英品種。
2.1.2 種子采收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籽,初夏為開花結籽期,每株開花數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達10個以上,開花后13~15天種子即成熟。
在東北一般5月初到6月中旬都有野生種,可到荒山荒坡采集野生的蒲公英種子。采收的時間一般在上午8、9點鐘最好,最晚不要超過11點,因為中午和下午種盤已經干燥,接近成熟的種子容易開裂。更不要等花盤開裂時采收,否則種子極易飛散失落損失較大。要采八至九分成熟的種子,標準是當花盤外殼由綠變為黃綠色,種子由乳白色變褐色時即可采收,一般每個頭狀花序種子數都在100粒以上。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2克左右。
2.1.3 種子處理
2.1.3.1 將采摘的蒲公英花盤種子用絲袋裝好,放到通風陰涼處后熟1~2天,待白狀花絮基本吐出時進行晾曬。
2.1.3.2 將經后熟的花盤白狀花絮基本吐出時的種子,選擇一處光照充足無風的棚室內攤開使其花盤全部散開并使其干燥。
2.1.3.3 將散開的帶有棉絮狀絨毛的種子放到篩孔在5~10毫米的篩子上用手在網篩上揉搓,搓掉棉絮狀絨毛,種子脫落到網篩下面。
2.1.3.4 將脫落下種子進行風選去掉較輕雜質,然后再用篩選去掉風選沒有去掉的較大雜質曬干后備用。
2.2 栽培棚室選擇及建設
蒲公英適應性廣,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格,地溫在5℃左右即可生長,所以可根據采收時間選擇栽培設施,要求在元旦至春節階段采收,可選擇溫室栽培,在3月下旬至“五·一”前采收的可選擇塑料大棚栽培,對棚室的選擇也不嚴格,溫室建設可正規也可簡易,只要強度夠就可以。
2.2.1 新溫室建設
2.2.1.1 地塊選擇: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地勢平坦,排灌方便,無污染源、無除草劑藥害、交通方便的地塊建棚。蒲公英雖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是它還是喜歡肥沃、濕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
2.2.1.2 溫室建設:蒲公英抗逆性強、耐低溫性強,蒲公英在地溫1~2℃時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20~22℃。所以建設溫室對建設材料及技術要求不十分嚴格,溫室建設比較簡單,只要符合當地建棚的技術標準即可,溫室建設可大可小,可高可矮,只要便于勞作就可以。
2.2.1.3 材料選擇:材料選擇不要求同建設正規溫室同樣的材料,材料可由各自的經濟條件決定,溫室后墻可用紅磚、水泥板、土堆墻等均可,可根據經濟條件及當地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桁架可采用鋼材、竹木都可。
2.2.1.4 溫室建設時間最好是在8月中旬前建成,這樣可當年建設、當年生產、當年受益,盡快回收成本。溫室骨架建成后先不扣棚膜,整地后即可播種。
2.2.2 輪茬棚種植
秋季種植蒲公英,可利用其它棚室春茬作物收獲后,進行種植。例如春茬種植的是番茄,可在7月下旬番茄采收結束后,揭掉棚膜,將番茄的枯枝敗葉及田間雜草清除干凈,翻耕平整土地、施肥待用。
2.3 整地施肥
2.3.1 清潔棚室:不管是新建棚還是輪茬棚,要將棚內枯枝敗葉及雜草徹底清除出棚外,特別是雜草一定要清除干凈。免得遺落草籽增加田間勞動強度。
2.3.2 施肥、翻耕平整土地:將清潔好的棚室土地,每1 000平方米施入3 000~5 000千克腐熟的優質農家肥,最好是腐熟好的鹿糞,將農家肥散鋪到土壤表面,然后用旋耕機翻耙、旋耕深度在15厘米左右,使糞肥與土壤充分混均,田間土壤要平整細膩,坷拉盡量要小、田間要平整以利于播種。如果農家肥少,可酌情施用一些化肥,每1 000平方米施用復合肥15千克。如果地面不平整可人工將地摟平待用。
2.4 田間播種
蒲公英植株生育時間越長,其根系就越發達,后期植株生長也就越繁茂,產量越高,質量越好。所以盡量早播種,經過我們多年的栽培試驗長春地區以8月中旬播種較好。由于是敞棚播種,播種要選擇無風或微風天氣進行,以免種子被風吹跑,播種可采用仿野生方式,不作畦、不起壟、采用平播、滿撒方式。播種前如果土地坷拉較多或不平整,可用耙子摟平扒細后再播種。播種量一般每平方米3克左右,可出苗1 000~1 500株。播種后用微噴澆透水,注意不要大水滿貫或大水沖灌,以免將種子漂浮到低洼處集堆,同時水一定要澆透使種子與土壤充分粘合,覆蓋上種子,一般從種子播種到出苗需15天左右。
2.5 田間管理
2.5.1 田間水分管理
蒲公英雖然抗旱能力較強,但缺水會影響植株正常生長,根系發育不好,會直接影響蒲公英的產量。所以,蒲公英在生長期不要過分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持田間土壤適當濕度,溫室人工栽培蒲公英,播種時一次澆透水后一般不需澆水。由于是揭膜敞棚栽培且此時正處在8~9月份,降雨就可基本滿足蒲公英苗期水分需求,如遇到干旱一定要澆水,否則根系發育不良,會影響后期出產量。
2.5.2 田間肥管理:蒲公英對肥需求不嚴格,在播種前一次性施足底肥即可,也不需要后期追肥。
2.5.3 田間除草:當蒲公英出苗后其它雜草也相繼出土,當幼苗2~3片真葉時,幼苗根系基本扎牢,這時要及時進行田間除草,可結合除草進行第一次輕微間苗。以后要隨時檢查田間雜草生長情況,及時進行田間除草,除草的同時進行間苗,防止由于植株過密,影響后期的品質及商品性,苗間距一般在2厘米左右為宜,一般在上凍前要進行2~3次田間除草。
2.5.4 割葉養根
蒲公英根系的好壞,直接影響以后的產量與品質。所以,養好根是溫室人工栽培的關鍵問題,蒲公英在8月份播種后,到9月下旬至10月初,這時蒲公英生長繁茂葉片肥厚,是蒲公英營養生長的旺盛期,此時市場上蔬菜種類繁多,同時田間也有野生蒲公英可供采摘,市場對蒲公英需求量不大,這時我們要抑制其莖葉生長,促進根系生長,要及時將葉片割掉,割葉時注意不要損壞生長點,一般保留生長點上1厘米左右葉柄即可。割葉時最好是選擇晴天利于傷口盡快愈合,同時割葉后嚴禁澆水防止傷口感染病菌引發病害。割掉的蒲公英葉片可加工成咸菜,也可曬干后當茶飲用,也可用作家畜食料。割掉無用的葉片及時清理出去,而后讓其蒲公英自然生長,到11月溫度降低葉片干枯進入休眠狀態。
2.5.5 蒲公英病害防治
蒲公英抗病、抗旱、抗蟲能力很強,一般不發生病害及蟲害,同時生育期較短,在適宜的生育環境下,一般從植株露頭到達到商品需25~35天,基本無病害發生。同時它是冬季生產基本無蟲害、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
2.5.6 冬季管理
2.5.6.1 進入11月上中旬,此時地面已基本封凍,可將棚膜扣上同時將保溫被蓋上保溫預熱,扣上薄膜后地面尚凍結時,用耙子將干枯的蒲公英葉片摟干凈,防止污染后期蒲公英葉片,影響商品性及增加勞動強度。田間蒲公英的枯葉清除干凈后,用廢舊棚膜或薄膜將地面蓋上增加地溫,促進蒲公英盡快發芽生長,減少生產投入成本。
2.5.6.2 根據采收時間決定加溫時間,一般在采收前35天左右開始進行加溫,白天一般不用加溫晴天溫度達到20℃以上時基本可保證蒲公英正常生長需要的溫度,夜間可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加溫,從元旦開始產品開始逐步上市,為了錯開產品的上市時間,加溫可在溫室內分段進行。具體做法是在棚內用塑料薄膜或保溫被分段隔上,可根據上市時間及上市量決定隔斷大小。用熱風爐、鐵煤爐、磚砌煤爐分段進行加溫。當一段采收后再加溫收割下一段,以此類推逐步全棚采收完畢。
2.5.6.3 溫度管理:蒲公英一般在5厘米深處地溫達1~2℃時,即開始長出新芽。白天棚溫保持在15~20℃,夜間溫度不低于8℃時一般需要25天左右即可采收。
2.5.6.4 塑料大棚栽培蒲公英:在3月下旬用保溫被或草簾在棚四周圍擋上保溫,一般不需要加溫,隨著環境溫度的逐漸升高,基本可達到蒲公英生長的要求,可在溫室栽培的蒲公英收獲完后,采收供應早春市場。
2.7 采收方法
2.7.1 當蒲公英葉片25厘米左右時即可采收,采收時可用鐵鍬連根挖出抖掉泥土,人工將根與菜葉在離層處掰掉,注意不要散棵降低商品性。
2.7.2 將去掉根的蒲公英植株,用清水清洗干凈即可上市。一般每平方米可產1.5~3.0千克。1 000平方米可產1 500~3 000千克左右。
溫室冬季栽培蒲公英,由于生育環境條件改善,極大的提高了其產品的產量及品質,豐富了人們冬季的餐桌菜,同時對保護地輪茬栽培降低病害的發生,解決東北農民冬閑問題,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都有極大地現實意義。冬季溫室種植蒲公英,不影響早春茬口其它蔬菜的種植,可有效地提高單位土地面積利用率,由于蒲公英的栽培方式,對防止保護地土壤鹽漬化、減少病害的發生,降低農藥的使用量、減少生產投入,都有很好的實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