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吸汁害蟲是指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汁液的一類害蟲。是花卉植物上的較大的一個類群。危害特點主要危害嫩梢、嫩葉,刺吸植物汁液,掠奪其營養,使葉片褪色、斑點、卷曲、皺縮,形成蟲癭,甚至整株枯萎死亡。有的會引起煤污病,有的會傳播病毒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昆蟲綱,主要種類有同翅目的葉蟬、蚜蟲、木虱、粉虱、蚧殼蟲;半翅目的蝽蟓、網蝽;纓翅目的薊馬等。另一類為蛛形綱蜱螨目的螨類,如朱砂葉螨、山楂葉螨等。其中,蚜蟲、蚧殼蟲、粉虱、葉蟬和螨類合稱園藝植物上的“五小害蟲”。
吸汁類害蟲一般個體小,發生初期被害癥狀不明顯,容易被人們忽視,加上繁殖力強,擴散蔓延快,在防治時如果沒抓住有利時機采取防治措施,很難達到滿意的防治效果。下面僅以蚧殼蟲、蚜蟲:為例說明其在生產實踐中的防治方法。
1 蚧殼蟲類
1.1 危害與繁殖
蚧殼蟲是同翅目蚧總科昆蟲的俗稱。大多數蟲體上被有蠟質分泌物。雌、雄異形,雌蟲無翅,雄蟲有一對膜質的前翅,后翅特化為平衡棒。
蚧殼蟲主要以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植物的汁液危害,另外,其分泌的大量蜜露還會誘發煤污病,影響寄主的光合作用,少數種類能傳播植物病毒而導致病害的擴散。蚧殼蟲繁殖力強,一年發生多代。卵孵化為若蟲,經過短時間爬行,即形成蚧殼,營固定生活,蚧殼蟲抗藥力強。一般藥劑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期后,難以進入,防治比較困難,因此,一旦發生,不易清除干凈。觀賞植物上蚧殼蟲種類很多,約600多種,危害較重的有紅蠟蚧、白蠟蚧、日本龜蠟蚧、吹綿蚧等。
1.2 防治方法
1.2.1 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在自然情況下,蚧殼蟲活動性小,靠其自身傳播擴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隨著生產的發展,園林園藝植物交換、調運頻繁,人為傳播病蟲害的機會日益增多,檢疫工作就是保證植物不帶或少帶危險性病蟲的有效方法。
1.2.2 農業防治:在植物栽植過程中發現有個別枝條或葉片有蚧殼蟲,可用軟刷輕輕刷除,或結合修剪,剪去蟲枝、蟲葉,力求做到涮凈、剪凈、集中燒毀。
1.2.3 藥劑防治:當蚧殼蟲發生量大、危害嚴重時,藥劑防治仍然是必要的防治手段。在不同時期,可選用不同的藥劑和防治方法。①消滅越冬代雌蟲。冬季可噴施1次10~15倍液的松脂合劑或40~50倍液的機油乳劑。②消滅越冬代若蟲。冬季和春季發芽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3%~5%柴油乳劑。③若蟲期防治。對出土的初孵若蟲,早春可在樹根周圍土面噴灑殺蟲劑,如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對植株上的若蟲,要抓住孵化盛期噴藥,此時蚧殼尚未增厚,藥劑容易滲透,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可選用40%氧化樂果乳劑、50%馬拉硫磷乳劑、25%亞胺硫磷乳劑、80%的敵敵畏乳劑、50%的辛硫磷乳劑、50%殺螟松乳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噴藥時間要求均勻周到。④保護和利用天敵。如捕食吹綿蚧的澳洲瓢蟲、大紅瓢蟲、捕食寄生盾蚧的金黃小蜂、軟蚧蚜小蜂、紅點唇瓢蟲等都是有效天敵,可以用來控制蚧殼蟲的危害。
2 蚜蟲類
2.1 危害與繁殖
蚜蟲屬同翅目,蚜總科,是觀賞植物上最常見的主要害蟲之一。蚜蟲分有翅蚜和無翅蚜。個體細小、柔軟、觸角長。多數蚜蟲腹部有一對“腹管”,腹部末端有突起的“尾片”,這是區分多種蚜蟲的重要特征。蚜蟲的繁殖力強,一頭成蚜一代可產60~70頭小蚜蟲,夏天4~5天就可繁殖一代,一年可繁殖幾代到幾十代。對觀賞植物的危害性是十分大的。
蚜蟲種類很多,據統計,已定名的有40多種,常見的種類有棉蚜、桃蚜、月季長管蚜、羅漢松新葉蚜等,蚜蟲通常在寄主的葉和莖上吸汁危害,使葉和嫩芽蜷曲、皺縮、褪色。蚜蟲分泌蜜露不僅使植物的生理作用受到阻礙,而且又是病原菌的良好培養基,容易誘使植物生病,如煤污病等,蚜蟲也是病毒病的媒介昆蟲,有的種類能形成蟲癭。
2.2 防治方法
2.2.1 注意檢查蟲情,抓緊早期防治。
2.2.2 木本植物可在早春刮除老樹皮及剪除受害枝條,消滅越冬卵。
2.2.3 保護和利用天敵。蚜蟲的天敵有七星瓢蟲、草蛉、食蚜蠅、蚜繭蜂、蚜小蜂等。2.2.4 藥劑防治:發生量大時,可噴40%樂果乳劑、50%馬拉硫磷乳劑或40%乙酰甲胺磷乳劑1 000~1 500倍液,或噴魚藤精1 000~2 000倍液。
2.2.5 物理機械防治:利用色板誘殺,根據蚜蟲偏好黃色的習性,在植物栽培地或溫室內,可放置黃色粘膠板,誘粘有翅蚜蟲。還可以利用白錫紙反光性能,拒棲遷飛的蚜蟲或在溫室大棚內用40~60目防蟲網覆蓋防止蚜蟲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