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遇到胡潤,我讓他算一下,中國排名前一千位的富豪最集中在哪幾年?結果有80%是1962~1975年出生的那撥人。他們是當今世界擁有財富最多的一群人,而且是最年輕的一群人。這撥人在再造中國的過程中,發動了互聯網奇跡。
接下來我覺得世界開始出現大變化了——創業的人開始改變了。
事實上,整個世界的基本盤都在發生變化。過去20多年里,中國的商業世界,老百姓的消費模型、創業模型,甚至思維方式都是由1962~1975年這撥人所決定的。但當消費、流通、創業的人群不同時,原來的商業模式都會被顛覆掉。
如今,淘寶的中小企業主(賣家)大概在600~800萬人之間,這撥人中85%以上是80后;中國現在的個體工商戶有3600萬,每年創業的企業大概在2500萬以下,100%是80后。誰在消費?絕大多數都是80后。誰在創新?絕大部分仍然是80后。
50后、60后最大的恐懼是什么?他們跟你們不是一伙的。各位,你們未來的使命就是把他們干掉!未來5~10年里中國整個商業界會被徹底顛覆掉,那些老同志可以洗洗睡去了!
接著我們來看,在80后、90后的世界里,商業邏輯有哪些在發生改變?
第一,一切商業都將互聯網化。所謂商業的互聯網化,我認為由兩部分構成。一是重新構建跟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二是利用互聯網工具改造企業內部流程(內外完全的互聯網改造)。如果不完成這兩個改造,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都會覆滅。我認為在未來五年左右,50%的傳統制造企業會破產。
浙江和江蘇已經在做強制性的產業淘汰。有官員跟我說,最近航空衛星拍到江蘇和浙江的一些縣,就像被原子彈炸過,所以現在高勞動力成本、高污染的中小型企業在被拔掉。這確實造成了很多人失業,但我認為陣痛是好的。剩下來的是那些有科技含量的、善待員工的企業,只有提供未來商品的企業才應該生存下來。在這個淘汰過程中,信息化革命給了我們很多福利,不會利用這些工具的企業都將離開這個舞臺。
第二,一切品牌都將人格化。1984年時,王石、張瑞敏、柳傳志等開始創業,他們第一次重視了消費者。在此之前,中國的不合格商品是可以出廠的,當時有正品柜臺和次品柜臺。在張瑞敏砸冰箱之后,消費者建立了只買正品的概念。但現在,大家要的已不再是一個標準件。我們已經從消費品時代進入到了粉絲時代。
第三,一切消費都將娛樂化。我很早就開始寫專欄,從報紙、雜志到新聞門戶,后來我服務過的這些報紙、雜志、門戶都差不多死掉了。我想了很久,該怎么辦呢?于是我開了一個自媒體,用微信來寫。我只會寫非常嚴肅的財經作品,然后做一個視頻,我的團隊全部是85后,他們給我提建議:吳老師,你的視頻肯定沒人看!他們就在這個視頻里加了一個很丑陋的東西——我一邊在講非常嚴肅的宏觀經濟的事,他在旁邊吐槽。然后跟我說,所有的吐槽都不能更改。
中國很多企業家不會講冷笑話,不會講冷笑話的企業家一定是沒有未來的企業家。
第四,一切流行都將城鄉一體化。原來的企業為了形成覆蓋全國的信用模式和物流模式,首先要建立3~6級左右的經銷商利益共同體;然后要在全國各地建立分銷倉儲、物流體系、配銷體系。一個企業要把產品賣到全國需要十年。
但有了互聯網之后,哪怕是身處邊陲小鎮,也可以第一時間和上海的小朋友一起知道,耐克在哪一天發布了限量版的球鞋,然后通過虛擬支付就可以獲得這雙鞋。
在互聯網前提下,整個物流和信用支付狀況發生了徹底變化,所有消費都有可能城鄉一體化。我如果出一本書,通過新華書店,能賣到100萬本就了不起了。但在未來互聯網和電子化的狀況下,很可能有1000~5000萬人愿意看我的書,哪怕他們支付1塊錢、5毛錢,我也能迅速成為大富翁。各位,這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最后再問一句:各位,你們這一代人是否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