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
近來傳出全國多地精子庫“精荒”的消息。在百度輸入“精子庫告急”字眼,出現的相關信息多達24萬條。據說,由于精源短缺,求精者需排長隊等候精源。
業內專家陳振文和盧光琇均對這類新聞表示反感。
真告急還是假告急
“當前國內的精子庫不存在‘告急之說。”陳振文說。
陳振文是國家人口計生委科研所研究員,現任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人類精子庫管理學組組長。按照他的說法,目前我國精子庫都在正常運作,需要供精治療的不育人群也可以得到治療。
記者在采訪盧光琇教授時,也得到同樣的觀點:“在我們生殖中心做供精人工授精,不需要排隊。”
盧光琇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生殖醫學與醫學遺傳學家。1981年,她創建了中國內地第一個人類精子庫。時隔33年,她所創建的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人類精子庫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精子庫,庫存十余萬份標本,向全國49個生殖中心提供合格精子。
供精需求并非那么大
“供精的需求量并非人們所說的那么大。說什么‘供不應求,都不靠譜。”陳振文所言,是對“無精癥男性占不育男性的10%”之說的質疑。
陳振文指出,其做過的研究發現,無精癥男性占不育男性的比例不到1%。他承認當前男性精子質量有所下降,但還沒有權威的研究予以證實。他認為,當前做供精人工授精的人群增加,主要是因為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變化。
“以前不孕不育仿佛都是女方的事,男方不接受檢查也不接受治療。以前,讓患者做供精人工授精,男方大多不會同意,寧可去抱養一個孩子,也不允許妻子使用別人的精子受孕。現在人們科學素質提高了,思想也開放了,也就愿意接受這種技術。”陳振文解釋說。
“自助捐精”風險巨大
目前,網絡上出現大量“自助捐精”群,捐精者自稱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供精,使求精者受孕。有一些不孕不育的夫妻將目光投向這些“捐精黑市”。
陳振文稱,“自助捐精”不可取,存在健康、倫理、法律等多方面的風險。
“誰能保證私自捐精者的身體沒有傳染病或遺傳病?孩子的健康又怎樣保證?如果開房直接授精,就是不法性行為。這是違反道德倫理的事,也是違法的事,應該堅決打擊。”陳振文表示。
而“精子庫精荒”傳言之所以流行,盧光琇認為,是人們對捐精充滿好奇,卻少有渠道去正確認識它。
“我覺得讓更多人懂得捐精的知識和意義,才是促進精子庫公益事業發展的好方法。”盧光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