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行
人的一生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享受著睡眠。有人問一天究竟需要多少睡眠時間,遺憾的是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今年3月份美國《睡眠》雜志刊登了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醫學系的一項研究成果——成年人每日睡眠7個小時最為理想(包括小睡在內),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你非要睡7小時或7個半小時不可”。因為不同年齡、不同個體、不同生活狀態,睡眠的生理需要量差異很大,即使對于同一個人而言,不同時日所需要的睡眠時間并非固定不變,工作、生活、精神情緒的變化,季節氣候的轉變,睡眠環境的改變等,都可以使睡眠時間出現浮動,但正常人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平均的睡眠時間大致差不多。我們每個人應該清楚并接受自己的睡眠需要量,如果你天生就是一個睡眠少的人,盡管每天睡6個小時,只要白天頭腦清醒,精力充沛,既不覺得疲勞又無瞌睡之感,工作效率高,那么你的睡眠時間已經夠了,也就是說這是你所需要的睡眠量。
一般認為:①能在上床后30分鐘以內睡著;②能一覺睡到天明或起夜后很快再入睡;③早晨醒來覺得很解乏;④白天頭腦很清醒、精力充沛、心情舒暢。
如果你符合上面四條,那么你的睡眠時間正好合適。
一生中的睡眠需求量
一生中我們的睡眠需求量是在不斷變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睡眠時間逐漸減少,睡眠質量逐漸降低。女性睡眠還受性激素改變的影響,如在月經期、妊娠期和絕經期內睡眠會有明顯的變化,絕經期常常出現失眠現象。可以說睡眠變化是人對一生中生理自然演變的正常反應。
嬰幼兒、兒童階段
初生嬰兒每天的睡眠量需要16~18小時。
6個月月齡的嬰兒每天大約睡14個小時,并開始出現深睡眠。
兩歲幼兒每天需要睡13小時左右,其中白天小睡1.5小時。
5歲以后的兒童,平均每天睡12小時左右,大多數不再需要午睡。
10歲后兒童,每天睡眠時間約10小時。
如果白天孩子表現活潑又很機靈,沒有疲倦的樣子,說明夜間的睡眠是足夠的。
青少年
青少年時期睡眠需求量為八九個小時。
成年到老年
20歲以后的成年人每天睡眠時間穩定于6.5-8.5小時,平均在7~7.5小時。偶爾一兩天幾個小時沒睡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一般情況下你前一天有多長時間沒睡,會在第二天得到補償,償還所欠下的睡眠債,人體這種自我調節能力保證了我們能夠得到足夠的睡眠。然而,長期處于壓力太大、生活無規律、睡眠環境不好及身體有病等不利于睡眠的因素影響下,常使人們得不到他們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會導致睡眠不足,白天倦怠乏力、迷迷糊糊、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斷力下降、駕駛或操縱機器時更易發生事故以及精神上出現抑郁和焦慮。
步入老年后,睡眠顯著的變化主要是睡眠質量逐漸下降,睡眠變淺,夜間容易醒,早晨醒得早,會使睡眠時間有所縮短,但是通過白天小憩或午睡可以彌補夜間睡眠時間的不足,一般能夠滿足健康老人的恢復性睡眠。只要白天精神好,沒有瞌睡感,一天睡6小時的人不必擔心睡眠不足,一天睡9小時也不為過,這都屬于正常的生理范疇。身體生物節律表明,中午睡覺是一種自然傾向,一個短的午休可以恢復我們的體力、消除疲勞并增強腦力活動,養成每天30分鐘~1小時的午睡習慣,有益于心腦血管健康。
短睡者和長睡者
人類天生地有短睡者和長睡者,但占的比例很少。短睡者一天只需四五個小時的睡眠已足夠,這類人在人群中占2%-3%;有的人卻需要睡10-11小時才能滿足,這類人屬于長睡類型,長睡者比例在人群中占1%。美國精神病學專家哈特曼的研究報告認為,睡眠時間較短的人精明強干,思維活躍,忙忙碌碌,充滿自信,很少抱怨;睡眠時間較長的人,表現做事認真、善于思考、對現實境遇憂心忡忡、容易產生焦慮,但更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然而也有其他學者表示,個性與睡眠時間之間的關系并不那么明顯。長睡者和短睡者兩者總睡眠時間雖然相差甚大,但睡眠質量與普通睡眠者相仿,短睡者的睡眠質量顯得更有優勢。科學證明,睡眠時間過短和睡眠時間過長都不利于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