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能改善平衡能力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老年人跳探戈,有助于改善平衡能力。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醫學院研究小組招募30名62-90歲的健康老年人,他們都有過摔跤的經歷,并對跌倒存在恐懼心理。他們被分成兩組,一組練習探戈,另一組散步。研究人員發現,跳探戈的一組與散步的一組相比,前者在平衡能力、人體姿態、運動協調性及認知能力上有很大改善,他們在行走、單腿站立或在有限空間轉身的能力上,要比僅僅散步的小組人員表現突出。研究人員指出,人在跳探戈的時候,連續旋轉,能迫使舞者快速思考,腳步敏捷。因此,平衡能力差的中老年人可以試著學跳探戈。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文其梅/文
情緒樂觀可防腦卒中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情緒越樂觀的人免疫系統功能越強,患心臟病及腦卒中的可能性越低。
研究選取了6000多名50歲以上的成年人為對象,這些人都沒患過腦卒中,之后測量他們的情緒樂觀程度,并讓其評價自身的健康水平。隨后在2年的跟蹤調查中發現,這些研究對象的情緒樂觀程度每增加一級,患腦卒中的人數就減少9%。科學家解釋說,生活樂觀的人會采用各種手段來增進健康,意志消沉會影響人體正常功能的運轉,而情緒樂觀則起到促進作用。
這就提醒老年朋友,凡事要放寬心,不焦慮,不抑郁,不斷增加樂觀情緒的得分比值。我們越快樂,患腦卒中的危險性就越低。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夏云/文
常吃菠菜雞蛋反應快
荷蘭萊頓大學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聯手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食用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如菠菜和雞蛋)能提高警覺度,從而讓人更迅速地做出反應。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觀看了快速出現在電腦屏幕上的綠色箭頭,并按下與之相對應的按鈕,當紅色箭頭出現時,參與者就不能再按按鈕了。每名參與者參與了兩次試驗,分別是在飲用含有酪氨酸的橙汁之后和含有安慰劑的橙汁后。結果顯示,當參與者飲用了含有酪氨酸的飲料時,他們的表現更為出色。
摘自《現代保健報》
自主工作有助于預防老年性癡呆
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發現,工作中能夠較多地自主策劃并協調任務者,老年時患癡呆的風險較低。所謂的自主策劃并協調任務具體包括設定目標、制定戰略、安排流程等。
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自主策劃有益于心理健康,數十年工作中的心理活動對年老后的健康依然存在影響。現階段,人們在關注勞動風險及其影響時,往往聚焦工作導致的明顯心理和生理不適,而這一研究將人們的視角轉向工作內容對勞動者的保護作用,有助于人們更好地關注勞動者健康。
此次研究以德國一項以75歲以上老人為對象的長期調查為基礎,受訪對象超過1200人。
摘自“新華網”郭洋/文
心臟好 大腦更健康
發表在美國《循環》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心臟好的人,大腦更健康。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者,對3300多名成年人的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進行了長達25年的監測,其間每隔2-5年就會重新測一次,并同時測試他們的大腦健康狀況。研究結果顯示,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正常(心臟健康)的人,在中年時期大腦的反應及認知能力正常;而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高者,認知功能退化。研究者認為,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的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三個主要危險因素,這會導致通向大腦的動脈血管壁內斑塊的堆積,從而減少了動脈血管中流向大腦的血流量,加速大腦功能的退化。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文其梅/文
童年不快樂 老來心事多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童年不快樂的人,步入中年后患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較高,而這種長期影響在女性的身上尤為明顯。
若童年時就處于壓力大的環境,負面情緒多,比如沮喪、易怒、急躁等,中年時男性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7%,而女性則飆升31%。這項研究表明,持續性的痛苦刺激會導致壓力調節功能失調而損害健康。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積極情感因素,發現童年時受到更多呵護及關注的孩子,中年后整體健康狀況要好一些,特別是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
摘自《現代保健報》李娜/文
“忘事”是種自我保護
如果時間久了,忘了一些事情,別擔心。據《細胞》雜志近日報道,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遺忘一些事情,可能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進化過程中,大部分人會形成自然遺忘的能力。人腦會自動清空不重要的記憶,如果這個功能受影響,大腦功能反而會出現紊亂。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大腦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機制,一種蛋白可刺激神經突觸生長,有助于維持記憶;另一方面,msi-1蛋白抑制這些突觸的穩定性,加速記憶刪除。兩種蛋白之間維持平衡對于記憶儲存相當重要。也就是說,大部分人的記憶儲存與喪失處于微妙的平衡狀態。
為了維持正常的腦部功能,人類大腦不僅要有儲存能力,還要遺忘,這是一種自然生物機制,通過刪除記憶將不必要的信息去除,神經系統得以維持正常。破壞此過程可能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
摘自《生命時報》曹曉培/文
巧說贊美話 夫妻更和諧
發表在《國際關系研究》雜志上的最新研究提出,稱贊伴侶有吸引力固然很好,但贊美也要內外并重。美國達拉斯的南衛理公會大學和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招募了超過100對夫婦,讓他們衡量夫妻間贊美的效果。結果表明,當夫妻間的相互贊美包含外在和內心的肯定時,雙方對夫妻關系很滿意。
這表明,伴侶不僅是想聽到你夸他(她)很性感迷人,還想聽到你稱贊他(她)聰明、可愛、大方。當然,這種贊美必須是雙向的。
摘自《健康時報》張飛/文
口腔潰瘍別再用大蒜
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黏膜科主任醫師關曉兵提醒,有些人平日遇到口腔潰瘍問題時會選用偏方,如大蒜、花椒貼潰瘍面,口含白酒、鹽水漱口等來治療口腔潰瘍。其實,這些方法不僅不能治療口腔潰瘍,還可能破壞口腔黏膜。
口腔潰瘍與許多其他全身性系統性疾病相關,如口腔潰瘍反復發作,應由口腔黏膜病專科醫師根據病情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
摘自《健康時報》
高脂飲食增加患乳腺癌風險
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高脂肪攝入量與特定類型的乳腺癌高風險密切相關。
根據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2的表達狀態,乳腺癌被分為幾個亞型。研究人員對一項在歐洲10國實施的癌癥與營養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這項調查訪問了近34萬名女性,在平均11.5年的跟蹤研究中,約1萬人患乳腺癌。高脂肪攝入量與雌激素受體陽性和孕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其中,與飽和脂肪攝入量最少(每天約15.4克)的人群相比,飽和脂肪攝入量最高(每天約47.5克)的人群患這些亞型乳腺癌的風險高出28%。
摘自《科技日報》林小春/文
兒童少看電視好處多
研究人員發現,父母控制兒童看電視、玩電子游戲和上網的時間與兒童增加睡眠時間、學業成績提高以及表現良好有關。
研究報告收錄了美國艾奧瓦和明尼蘇達兩個地區的1301)多名學生的指標,還有主要看護人和老師提供的有關這些學生的數據。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艾奧瓦州立大學的道格拉斯·真蒂萊博士說:“這些結果表明,家長加強監督能減少學生在屏幕前的總體時間,這會使兒童的睡眠時間延長、在學校表現更好以及好斗行為減少。結果表明,增加睡眠時間與身體質量指數降低有關。”
摘自“參考消息網”姜瑞/文
練瑜伽有助于預防糖尿病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南丹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9.93萬名中老年女性進行了為期8年的跟蹤調查,對其生活習慣、運動情況等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發現,一些有助于增強肌肉力量的運動(如舉啞鈴、負重鍛煉等抗阻力訓練,以及瑜伽、拉伸運動等低強度的肌肉調節訓練),可有效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具體來說,每周鍛煉3.5小時可使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30%-40%,每周鍛煉1小時可使患糖尿病風險降低13%。其中,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并配合至少1小時的肌肉力量鍛煉者,效果最好。
摘自《大眾健康報》周果/文
常喝牛奶保護膝關節
美國《科學日報》近日報道,美國風濕病學會會刊《關節炎護理與研究》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女性膝關節炎患者經常飲用低脂或脫脂牛奶,有助于緩解關節炎病情。
新研究中,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呂兵博士及其同事對2148名膝關節炎患者(其中男性888人,女性1260人)展開了全面研究。科學家在研究開始時收集了參試患者的飲食數據,并通過x線技術檢測關節間隙寬度評估關節炎進程。結果發現,每日牛奶攝入量分別為0、不足3杯(每杯227克)、4-6杯和至少7杯的參試者,其關節間隙寬度分別降低0.38毫米、0.29毫米、0.29毫米和0.26毫米。研究人員考慮了肥胖嚴重程度、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多種飲食因素之后,結果依然成立。在男性參試者中,牛奶飲用量與關節間隙寬度之間未發現關聯性。無論男女,喝酸奶都不影響關節炎病情。
呂兵表示,經常喝牛奶的女性可降低關節炎進程,這可能與牛奶中豐富的磷、鈣和蛋白質等營養素有關。
摘自《生命時報》徐藝珊/文
15分鐘還睡不著就起床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怎么都睡不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無形的壓力讓人更難入睡,有時甚至一夜無眠。美國《赫芬頓郵報》刊文,介紹了美國梅奧診所睡眠醫療中心主任埃里克·奧爾森,以及克利夫蘭診所睡眠障礙中心醫生哈內特·瓦利亞給失眠者的一些建議。
如果躺在床上,大腦卻很清醒,時間長了大腦和身體就會逐漸適應這種環境,讓人越來越難以產生睡意。躺在床上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失眠。奧爾森建議,如果在上床后15-20分鐘仍無法入睡,就必須起床,做一些放松的活動,比如聽聽舒緩的音樂,看看書,甚至做些簡單的家務,等到睡意襲來再回到床上。瓦利亞醫生還介紹了一種肌肉放松法:先用力讓全身的肌肉緊繃,堅持5秒鐘,然后放松,反復進行,有助于入睡。
如果你的潛意識里認為自己要失眠了,這種恐懼感和挫敗感會加重焦慮情緒,瓦利亞建議,不論時間有多晚,失眠的時候一定不要反復看時間。
摘自《生命時報》李方路/文
布洛芬可能影響心律
據美國“健康日”網站近日報道,荷蘭的一項長期研究表明,使用布洛芬等止痛藥的老年人,心律失常、房顫的發病風險可能增加。
由荷蘭伊拉斯莫斯醫療中心藥物流行病學教授布魯諾·史翠克領導的這項研究,收集了超過8400人自1990年以來的數據。在平均13年的隨訪期中,857人出現了房顫,其中,261人從未使用過處方非甾體抗炎藥,554人曾使用過,42人目前正在服用。
研究發現,目前正在使用或者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者,房顫發生風險比那些從未使用過者升高了76%。前一個月內使用非甾體抗炎止痛藥者,房顫風險上升到了84%。
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心血管內科教授格雷格·福納洛指出:“目前,非甾體抗炎藥已經被證明可能增加心臟病、腎臟疾病的風險,但具體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不過,心律不齊高危人群用藥應謹慎。”
摘自《生命時報》李勇/文
藍色最減壓
一項新研究發現,觀看蔚藍的天空等藍色風景是有效解壓的“秘密武器”之一。
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科學家完成的這項涉及1000名參試者的新研究發現,與置身其他顏色環境的參試者相比,置身淡藍色環境的參試者完成測試的速度提高25%,反應速度也加快了12%,手眼協調能力以及回憶詞匯能力都明顯改善。科學家表示,藍色具有鎮靜作用,有助于平靜情緒、平穩呼吸和放松肌肉,比其他顏色更有助于增強人們的自信心,減少緊張和焦慮,緩解身心壓力,讓人感覺更愉快。
摘自《生命時報》陳宗倫/文
飲食影響睡眠
近日,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人們每天從食物中獲取熱量的多少,會影響其睡眠時間的長短:愛吃高熱量食物的人,每天睡眠時間較短(每晚睡五六個小時);攝取熱量適中的人,睡眠時間最標準(每晚睡七八個小時);吃素食太多熱量攝取嚴重不足的人,睡眠則很不平衡,要么極短(每晚睡不到5個小時),要么較長(每晚睡9個小時以上)。
摘自《現代保健報》臧恒佳/文
多吃果蔬 延緩動脈鈣化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心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年輕時食用大量果蔬的女性在隨后20年內出現冠狀動脈鈣化的概率大大降低。
研究者選取2508名18-30歲的女性志愿者。在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人員通過問卷調查了參與者近期對果蔬的食用數量。根據她們對果蔬食用量的多少,研究人員將其分為高、中、低三組。20年后,研究人員測量了參與者的冠狀動脈鈣化程度(冠狀動脈壁的鈣質積聚是心臟病的—個早期跡象)。結果表明,與那些果蔬食用量最少的女性相比,在20歲時果蔬吃得多的女性(相當于每天食用八九份果蔬)在40歲時動脈中出現鈣化斑塊的可能性降低了40%。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證實了在年輕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延緩斑塊的形成。
摘自《生命時報》王楠/文
不清洗牙杯易患口腔炎
有的人每天早晚刷牙,經常換牙膏、牙刷,但還是經常出現口腔問題。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口腔保健科主任吳永正提醒,不清洗牙杯會引起口腔炎癥。
口腔內有大量的細菌存在,如白色念珠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每次刷牙時,由于牙刷與牙齒、牙齦的接觸,口腔里的食物殘渣、細菌會進入牙刷。大家習慣將牙刷倒著放入牙杯,這樣牙刷上的細菌就會隨未來得及干涸的水滴一起流到杯底,時間久了,牙杯的杯底就會結一層厚厚的污垢。牙杯藏污納垢,成為傳播疾病的媒介或誘發疾病的禍根。
摘自《揚子晚報》孔曉明/文
補充維生素C預防腦出血
法國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果蔬能降低患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
研究人員分別選取了曾患有出血性腦卒中和身體健康的參試者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檢測了他們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結果顯示,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處于耗盡狀態的人患腦卒中的概率高,而未患腦卒中的人其血液中維生素c的含量處于正常狀態。
研究者建議,人們每天最少應該攝入120毫克的維生素c,可以經常食用橙子、草莓、花椰菜等富含維生素C的果蔬。
摘自《大眾健康報》趙鵬程/文
在綠色環境中鍛煉 血壓更加穩定
據美國《科技日報》近日報道,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在自然場景中運動,更容易體驗到增進健康的效果。
研究人員要求一些年齡在9-10歲的孩子,完成一系列15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騎車運動。第一次在他們鍛煉的過程中,同步播放了帶有森林賽道的視頻,而第二次沒有任何視覺刺激。研究發現,在綠色環境中運動后的血壓水平明顯低于第二次運動。數據顯示,在綠色環境中鍛煉15分鐘后,孩子的平均收縮壓為97.2毫米汞柱;而在非綠色場景中鍛煉后,平均收縮壓為102.7毫米汞柱。多項研究表明,血壓值通常與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
這項研究提醒家長,多帶孩子去戶外鍛煉,有助于維持血壓水平,減少健康隱患。
摘自《生命時報》安偉/文
樂觀女性吃得健康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近日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營養學家梅勒妮·欣格爾發現,性格樂觀的女性更容易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研究者采用的數據來自“婦女健康倡議”,這是一項針對全美50-79歲女性的研究,其中1.35萬名女性希望改善飲食(主要是減少脂肪攝入),另外2萬多名女性不希望對飲食做任何改變。隨后,研究者評估了她們的樂觀程度。結果顯示,樂觀的女性在飲食方面的改善最明顯。科學家分析,樂觀的人容易得到更好的社會支持,能幫助她們采取更健康的飲食方式。
摘自《生命時報》陳博/文
早起曬太陽 身材更苗條
一項小規模研究顯示,身材偏瘦的人并不一定比其他人吃得更少或鍛煉更多,他們只是早起多曬了一會兒太陽。
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神經學研究副教授凱瑟琳·里德說:“人們起床曬太陽的時間越早,體重指數就越低。反之亦然。”
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30歲。他們佩戴了腕帶監測儀來測量光照量和睡眠循環,并在為期7天的研究過程中做飲食記錄。這項研究傳遞的信息是,人們應當在早上多曬太陽。
摘自“參考消息網”
甩腿踢腿緩解靜脈曲張
下肢靜脈曲張多見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平時不妨做一些健身運動,對改善癥狀和控制發展頗為有益。
甩腿運動:①站立,雙腿并攏,雙手扶椅背,用腳尖支撐身體,兩腳交替上下踏動16次。②站立,雙手扶椅背,右足獨立,左腿抬起,向前后大幅度擺動,先前后甩,再左右甩,各16次。換足,動作同前。
踢腿運動:①取站立姿勢,兩手叉腰或扶欄桿,先用左腿向前踢,后用右腿,交替各踢16次。②取站立姿勢,左腿屈起向上抬,并用雙手向前抱膝,腳踢出去,放下,接著右腿屈起向上抬,動作如前法,雙腿各向前踢16次。為安全起見,活動時可靠墻站立。
以上動作早晚各做一次。此外,站立時遇有空閑,即可進行踏足運動。將足掌前部貼地,后半部離地,反復抬起放下,次數可以不限。此法有助于促進足部血液回流。
摘自《中國老年報》
貧血女性少喝茶
貧血的女性,盡量少喝茶。這是因為,雖然茶葉中含有一些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但多喝茶會使貧血癥狀加重。
茶葉中含有鞣酸,容易和鐵形成不溶性鞣酸鐵,從而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像咖啡中的咖啡因,也能減少人體對食物中鐵的吸收,故在進餐時應避免飲用。
摘自《健康時報》鄧宇斌/文
激光筆傷害視網膜不可逆
近日,浙江省眼科醫院杭州院區傅映暉醫生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則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家長老師注意了!10歲男孩,盯紅色激光筆20秒,一個月后視力下降至0.1。
原來,大概一個月前,紹興的一個小男孩被同學拿著新買的玩具紅色激光筆朝著眼睛照了照,大概有20秒。當時眼睛并沒有什么感覺,但是接下來幾天眼睛看東西逐漸模糊,視力持續下降。傅映暉醫生經專業設施檢查發現,孩子右眼黃斑灼傷,視力只有0.1,左眼視力正常(1.0)。他解釋,激光會對人眼造成傷害。尤其是小兒,眼部組織嬌嫩,一旦激光光束到達視網膜黃斑部,會對眼部造成不可逆傷害。
摘自《健康時報》王莎莎/文
曬太陽過度須補葉酸
美國《科技日報》日前報道,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紫外線下暴露過多會降低年輕女性(尤其是懷孕或正備孕的女性)體內的葉酸含量,而葉酸能降低流產和新生兒神經功能缺陷的可能性。研究人員選取了45名18~47歲的健康中青年女性,分析結果顯示,在陽光下暴露率較高的女性,體內葉酸含量下降了20%。
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稱,葉酸能減少流產和未出生嬰兒的神經管缺陷,如脊柱裂。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理事會建議,懷孕或備孕女性每天應補充最多500微克葉酸。白天長時間待在室外的女性,在紫外線照射水平高且防曬工作不完善的情況下,葉酸水平降低的風險更高。通常,每次曬太陽不應超過30分鐘,長時間接受日曬的女性尤其要注意補充葉酸。
摘自《健康之友》
孕前飲食 影響子女健康
英國《獨立報》網站近日報道,母親在懷孕前的飲食情況有可能改變孩子的基因功能,可能對孩子的健康產生“永久性的影響”。
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對岡比亞農村出生的160多名嬰兒進行抽血采樣分析。這些嬰兒中有一半出生在雨季,另一半出生在旱季。這個國家季節分明,意味著一年當中不同時期的飲食有很大差異。結果表明,在雨季懷上的嬰兒,其基因中某種化學成分如甲基的水平高于在旱季懷上的嬰兒。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結果“揭示出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母親在孕前的飲食狀況,可能對子女終生健康的許多方面造成永久的影響”。
摘自“參考消息網”
游泳有助于健腦
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發現,游泳可增加大腦血流量,有益于大腦的健康。西澳大利亞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霍華德·卡特博士及其同事研究發現,當參與者浸在水里時,大腦中動脈血流量增加了14%,大腦后動脈血流量增加了9%。
研究人員表示,水下運動有助于改善血管健康,提高認知能力。他們還將探索哪種水下運動方式是最有益于大腦及全身健康的。這些運動方式包括水中有氧運動和游泳等,但無論何種運動,水中運動的效果明顯更好。
摘自“中國日報網”徐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