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航



“性感”這個詞雖然讓人怦然心動,但回歸到營銷層面,卻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
性感,按照辭典里的定義,是能引起異性情欲的感覺。其實,性感并不僅僅是女人或男人的專利,品牌也可以性感,營銷也可以性感。尤其是在互聯網帶來的眼球經濟大潮中,性感營銷是一件頗具攻擊力的武器,讓品牌散發出迷人的氣息,像性感美女般讓人過目不忘,讓消費者在靈魂深處得到愉悅。
“性感”意味著讓消費者毫無理由地愛上一個產品,讓消費者死心塌地癡迷于品牌背后的偉大理念。除了產品本身要“性感”,價格、通路、促銷、包裝、推廣等都要給消費者“性感”一樣的體驗。只有營銷的所有要素讓消費者形成“性感”的印象,他們才會毫無理由地愛上你。
但弗洛伊德說:性是最容易失控的一種欲望,一旦爆發,禽獸不如。同樣,性感營銷也有不可逾越的原則和底線。如何將性感藝術與營銷智慧完美融合,讓產品、品牌、營銷創意炫酷、敏銳,讓人怦然心動?《新營銷》雜志主辦的營銷新青年·智趣訓練營第六期,邀請營銷界資深人士,在6月初匯聚深圳,探討性感營銷的奧秘與法則。
奧美原廣州總經理朱嘉華指出,所有的性感營銷都有大理想支撐,“讓一個產品在出生之前就擁有一些性感的元素,讓產品本身性感”。創業者陳寧分享了樂凱薩比薩的成功經驗,他強調:給產品一個恰如其分的性價比,對于性感營銷而言同樣重要。100+手機總經理徐國祥分析了中國手機行業營銷之疲態,指出性感營銷的密碼之一是實現核心用戶的價值。中興努比亞手機總經理高大鯤則從品牌建設角度表示,中國品牌要從產品主導轉向品牌主導,相應的變革則是后端的流程和架構要統統改變。淘寶原總裁程小咚強調辨識度是品牌建設的關鍵,即便是一個粽子也有多種性感的玩法,“所謂的性感營銷,就是必須跟客戶發生關系,而發生關系的方法,就是適度”。親愛的廣告公司總經理梁豐則提醒中國廣告業,一旦中國創意全面潰爛,中國品牌不可能走得更遠 。
正如本刊聯席主編、總經理何志毛所說,“不要停止你的想象”,“營銷新青年”為中國營銷人搭建溝通的橋梁,讓新銳的思想快速流轉,目標是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營銷操盤手俱樂部。
特別鳴謝:深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做品牌要有大理想支撐
優管電子董事局顧問 朱嘉華
我做傳播業已經二十多年了,2009年到2012年在奧美工作,這3年的經歷讓我覺得現在廣告業越來越無趣了,所以就離開了廣告業,但最近有可能重新回到奧美系統。可口可樂在全球很多區域都是奧美的客戶,在中國也是,雖然這個案例不是我做的。奧美的后臺有一個數據庫,可以讓我看到可口可樂案例的來龍去脈,所以這個案例我是了解的,我分享一下可口可樂案例的背景。
此次沙龍的主題是“性感營銷”,雖然性感這個詞讓我特別感興趣,但我覺得性感是很嚴肅的,因為回歸到營銷層面,性感就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東西。在營銷領域,性感跟性不是一個同類的概念,性感代表一個品牌或者一個產品,會讓你沒有理由地愛上它。我一直思考什么東西會讓一個產品性感呢?我認為是產品本身、品牌本身。我和梁豐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他做了很多房地產傳播,都是從前端進入的。廣告公司如何從前端進入?原來他是在發展商拿地的時候就介入營銷,讓一個產品在出生之前就擁有一些性感的元素,讓產品本身性感,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營銷在最近十年進入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階段,變成了忽悠的代名詞。但是不要忘記,最老的營銷理論還是最有效的。最老的營銷理論說的是4P,第一個P就是產品。所以,我認為營銷應該回歸到產品為王。
但僅僅有產品是不夠的,奧格威說品牌是產品、價格、通路、促銷、包裝、推廣等的總和給消費者的體驗。我在奧美的時候把這個觀點翻譯了一下:“品牌是品牌擁有者骨子里的運營觀念。”比如蘋果,基本上是喬布斯一言堂,因為他是蘋果品牌的擁有者,所以蘋果才會有那樣的產品,才會有那樣的售價,才會通過那樣的方式售賣,然后才會做出那樣的廣告做推廣。這些總和的體驗給消費者形成了一個總體的印象,消費者才會用“性感”形容蘋果。
大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可口可樂營銷的每個動作都能讓你開心。這和可口可樂背后的品牌主張密切相關。奧美認為,如果一個品牌要成為一個百年品牌,它必須有品牌理想,這個品牌理想會讓所有人都覺得它是性感的。大概在十年前奧美把可口可樂品牌重新做了一些加工,現在奧美是這么形容可口可樂背后的品牌理想的:如果你有半杯水,可口可樂讓你看到的是半滿,而不是半空。一個偉大的品牌,要對社會輸出一個偉大的觀念,讓消費者覺得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奧美做的每個品牌都向社會輸出一種價值,讓你仔細一想,都會發現品牌的所有營銷都是圍繞品牌理想展開的。
我提到了一個概念,品牌是品牌擁有者骨子里的運營觀念。既然如此,還要廣告公司干什么?實際上廣告公司最重要的功能是把品牌擁有者的運營觀念收窄,變成一種消費者非常容易理解的單一的體驗。可口可樂的大品牌理想,奧美把它收窄成“open happiness”,很快就被可口可樂認可了,不是因為這個廣告語寫得好,而是它的背后有著整套的體系在支撐。加多寶模仿了可口可樂的很多廣告,但它沒有弄清可口可樂背后的品牌理想,只是在學形,而沒有學到神。可口可樂的所有營銷都能讓你感受到開心,而加多寶模仿可口可樂,輸出了什么理念?反映了什么品牌核心?什么都沒有。這是很多國內品牌的營銷狀況。
品牌主導背后的架構重組
中興努比亞手機總經理 高大鯤
從目前看,做品牌確確實實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大多數中國實體企業不是在做品牌,而是在做產品,中國品牌很弱。中國企業的營銷都是圍繞著產品做,圍繞著銷售做,圍繞著渠道做。
大概在5年前,行業內有一個說法,認為營銷的境界分為若干個層級,做品牌是比較高的層級。現在我們與同行交流時發現,很多企業設立了品牌營銷部,我們努比亞也有品牌營銷部,市場部是品牌營銷部的分支,從屬于品牌營銷。換句話說,我們把品牌營銷放到了主導的地位。
為什么我們要這樣設計架構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做努比亞,就立志一定要打造品牌,而不僅僅是做產品。說到做產品,大家都知道,中興的產品能力是很強的,最近十年中興手機都是中國手機出貨量第一,全球排第四或者第五。做產品對中興來說已經達到天花板了,除非出現大的變化,否則中興很難超越走在前面的高科技公司。雖然產品的量做得很大,但我們的議價能力是很弱的。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做品牌,這也是我們開發努比亞品牌的初衷。
做品牌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把原來產品主導的規劃,變成品牌主導。如果你是做實體制造業出身,你就能理解其中的不同。在制造業,價格都是產品主導的,訂單提出什么要求,企業就做什么產品。從產品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我們是市場需要什么產品,后端就研發什么產品。我認為,能做到這一步的企業很少。當我們要做品牌的時候,我們又向前移了一步,轉型為品牌主導,也許市場需要那個產品,但假如那個產品與我們的市場定位不相符,我們堅決不做,哪怕它利潤很高,但它有可能損害我們的品牌。品牌一旦受損,想再提升,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以品牌為主導帶來的最大變革,就是整個后端的流程和架構要統統改變。我們的研發、供應鏈、技術規劃、用戶體驗、產品采購、物流、人事,所有流程都要進行梳理和改變。我相信大多數組織做出這樣的變革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們愿意嘗試。我們做到現在變成了什么格局呢?所有決策都是以品牌為主導,后端的需求是什么,由品牌營銷部匯總,然后進行驅動,進行主導,進行管理。
品牌要有鮮明的辨識度
淘寶網市場部前總經理 程小咚
想象我有三個粽子,一個是蛋黃粽,一個是豆沙粽,一個是大肉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和包裝,我應該怎么做營銷,讓這三個粽子都脫穎而出?首先,我們當然是要區分產品,因為粽子殼是一樣的顏色,所以我們用繩子區分。繩子不一樣了,大家有可能認不清,所以我們要貼上標簽,這個是王老吉牌,那個是加多寶牌,品牌就形成了。如果大家還是不了解,我們就得推廣、傳播、溝通,告訴大家粽子里有多少好的東西。但是,無論你講多少遍,別人還是會覺得這只是一個粽子,你再怎么做,也就是這個樣子。
這就是同質化時代的產品競爭,你想了很多招,你賣的仍然是一個粽子。我再舉一個例子,一個餃子,是豬肉白菜餡,怎么做營銷?辦法是別人做的是豬肉白菜餡餃子,而我做的是豬肉白菜餡餡餅、豬肉白菜餡包子,吃餃子的人同樣吃餡餅,吃餡餅的人同樣吃包子,而我每個產品都用一樣的材料,卻做出了三種產品,占據了所有的市場。
我認為這是營銷很重要的一個核心,營銷不在于你的產品有多矜貴,而在于你的產品形態,你如何讓消費者辨識。吳莫愁可以唱歌唱到中國好聲音第二,就是因為她的聲音有辨識度。
所有偉大的品牌,都具有鮮明的辨識度。路易威登,用了最難看的顏色,屎黃色,但這個顏色比它的品牌還重要,因為這是產品的獨特形態。這個顏色雖然很難看,但是沒有人模仿,于是就形成了辨識度。喬布斯的手機跟別的手機有什么區別?在那個年代,大家拿的都是鍵盤手機,手機怎么做都是有鍵盤的,而喬布斯做了一個沒鍵盤的手機,辨識度就出來了,你拿著iPhone打電話,大家就知道你用的是什么手機。做產品需要創造精神上的東西,給用戶一種精神滿足感,別人要認得出你用的是什么,你才會產生滿足感。所以現在很多人做手機,只是沿著老的套路走,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我認為100+手機未來是有發展前景的,它要創造產銷合一模式,讓用戶發展用戶。公眾買車,會看到廣告就去買嗎?不會,一定是問過了很多朋友,朋友的介紹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說明人才是營銷中最有用的渠道。這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安利先發現的,安利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品牌。但是那么多的人都成為安利的經銷商,最后安利發現自己管理不了,于是只好做直銷--你把我的產品買回去賣給別人,我再給你回報。如今有了互聯網,就使人際傳播的營銷出現了機會,每個人都可以變成銷售商,而且企業可以方便地進行管理。這種獨特的形態,到了互聯網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驗,而獨特的體驗就形成了獨特的品牌辨識度,改變了品牌形象。如果100+手機的產銷合一模式成功了,大家都能牢牢記住這個品牌。
又比如樂凱薩比薩要排半天隊才能吃,其實也是一種品牌辨識度。我們說服務要好,要好到讓客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但是,你的服務好到讓客戶感受不到,又有什么意義呢?所謂的性感營銷,就是必須跟客戶發生關系,而發生關系的方法,就是適度為準。比如你追求一個女孩子,你對她百般寵愛百般好,她會覺得你好嗎?你必須跟她發生某種關系,讓她注意你,然后她才會愛上你。
產品要有很好的核心價值,要有品牌理想,都沒有錯,但是你也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臺灣火車是一個很著名的旅游項目,臺灣火車本質上還是火車,但大家不是為了坐火車,而是為了嘗一嘗火車上著名的便當,這個便當不是臺灣火車的核心價值,卻成為了它的核心競爭力。要排隊才能吃,就是樂凱薩比薩的品牌辨識度,就是它的核心競爭力,它成功地與消費者發生了關系。
越做營銷越彷徨
百分之百數碼科技董事長 徐國祥
我從事營銷已經二十多年了,但越干卻越覺得自己不懂營銷了,我做過跨國企業的CMO,也看了很多營銷著作,比如菲利普·科特勒和奧美的一些書,到今天卻發現那些理論全都是證偽的,全球最知名的公司好像都不是基于那些理念,似是而非。這是從舊營銷時代向新營銷時代過渡讓我感到彷徨的原因。
現在的手機行業同樣讓我彷徨。手機行業競爭非常慘烈、殘酷,中國一年賣四五億臺手機,基本上大的玩家都在玩,整個行業一片紅海。幾年前我說手機行業洗牌在加速,現在看好像牌洗得差不多了,其實故事才剛剛開始,因為巨頭對手機的投入越來越大,還有很多不怕死的創業公司不斷往里進,我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公司灰溜溜地退出。所以,我就站在移動互聯網的角度,談談我對營銷的疑惑之處。
首先是粉絲經濟、互聯網思維等新的觀念。這些詞近年來天天都被吹捧,讓人聽得有作嘔的感覺。什么是粉絲?一開始是明星有粉絲,現在越來越多的品牌營銷者也自我吹捧,玩起了粉絲。這種所謂的個人偶像的追隨者,等同于忠誠的用戶嗎?這個問題我是一直沒有想清楚的,也是一直不相信的。我和“羅輯思維”交流,他也說他做的不是粉絲營銷。我認為,實體經濟里是沒有粉絲營銷的,因為企業用戶的忠誠度跟企業創辦者的個人魅力是不能劃等號的,我認為核心還是產品和服務。
而互聯網思維最早是我們的一個股東提出來的,他沒有把互聯網思維表述清楚,后來卻被雷軍炒熱了。小米的互聯網思維那么厲害,為什么小米只有兩款手機賣得好,小米3卻賣得很糟糕?而小米電視根本就賣不動,小米路由器一塌糊涂,小米電源假冒偽劣,還把同行搞死了。同一個公司的同一個互聯網思維,為什么有的很成功,有的卻很失敗?反正我到今天還是不懂什么叫互聯網思維,也不知道互聯網思維怎么在手機行業落地。
我的想法是,營銷最重要的還是對核心用戶的價值。以前做手機我們是沒有用戶概念的,手機賣出去之后,我們躲得遠遠的,希望用戶三五年內都不要找我們,因為只有出了問題他們才會找我們。到今天我們發現,把手機賣出去之后,故事才剛剛開始,手機是粘住用戶的一個工具,把用戶套進來,然后才能慢慢賺他們的錢。應用分發、視頻、游戲都是賺錢的機會。
第二個是產品的問題。以前我們的手機很便宜,體驗一般,今年我們痛定思痛,推出頂級產品,無論是工業設計、制造工藝還是用戶體驗,無論是軟件還是硬件的能力,我們都是同行里一流的,同行看了我們的產品都覺得很好。
但是好產品就等于好品牌嗎?無論是從業經驗、技術實力甚至資本實力,我們都比羅永浩強得太多了,但是我們很慚愧,我們的品牌真的很差。所以,好產品是不是等于好品牌,我覺得值得思考。
第三個是營銷的問題。產品和用戶要建立什么關系呢?我們現在探索的是產銷合一模式,最近我們見了很多實體渠道商,也跟京東、蘇寧有深入的合作,但我們發現兩種渠道都存在很大的問題。線上渠道的問題是什么呢?它的成本很低,但是線上特別便宜的手機很好賣,特別貴的手機也賣得很火,中端手機卻不好賣,讓我們很納悶。我們又嘗試實體渠道,銷量很好,但成本卻占了售價的20%—30%。現在我們的手機硬件是不賺錢的,好不容易把所有的成本堆到產品的供應上面,用最頂級的供應商、最頂級的工藝,不惜代價地把產品做好了,結果渠道成本一加上去,價格就推高了。
我們現在探索的是自營銷和自渠道,我們采取合伙人機制,希望把用戶當作我們企業的一部分,產銷合一。以前我們和用戶只是買賣關系,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都在極簡,都在扁平化,所以我們想,如果我們的產品確實很好,能不能通過用戶的方式發展用戶?我們設計了一個利益機制,把硬廣告和渠道的費用省下來,用戶向朋友推薦我們的手機,我們就把利益反饋給用戶。這樣的想法其實是違背互聯網思維的。“羅輯思維”對我說,現在的用戶就是不要錢,就是要快樂,就是要好玩。但我覺得靠利益驅動是不矛盾的,品牌和用戶構建的關系既有利益訴求,也有情感訴求,也有價值觀訴求。
全中國吹噓互聯網思維的沒有一個成功的,全中國學小米的也沒有一個成功的,所以我干脆不學小米,我跟小米對著干。
我們公司的估值只有小米的幾十分之一,但我認為我們的能力遠遠不是小米的幾十分之一。在營銷新時代,我們依然在路上,而且走的非常艱難,非常辛苦。
產品大于營銷
樂凱薩比薩總經理 陳寧
學習成績好的人,工作一定好嗎?做土豆絲炒肉,你放一堆肉就好吃嗎?所以說,配置好,并不一定真的好,消費者認可才好。我自己是IT人,做餐飲純屬偶然,我不懂餐飲,不懂美食,又是西北人,口味比較差,根本吃不出好壞,所以我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做產品上。
我做樂凱薩做了4年,從不打折,今年淘點點要上市的時候,找到了我,問能不能和我們合作。阿里巴巴手筆很大,一出手就拿了50萬,買了我們5000個套餐,只要用戶下載淘點點,并在上面訂餐,阿里就送一份套餐。大眾點評網看到后,也不甘寂寞,想從我們這里買100萬現金券,但我說對阿里不打折,因為我們從沒打過折,所以就沒有合作。
為什么這些互聯網公司找我們合作呢?這應該與我們前期的營銷積累有一定的關系。2010年我們有一家店開業,我們做了3天隨喜活動,就是隨便點,隨便吃,隨便給錢。當時我們賣了2萬多元的東西,只收了2000多元。事情發生后,《南方都市報》對我們做了一個報道,然后在微博上轉發了。我當時剛回寧夏老家,一下飛機就看到900多條批判我的微博,我都一一回復了。第二天,微博回復有4萬多條,新浪頭條新聞、央視財經、鳳凰網、中國企業家等大號全都轉發了,我們就火了。甚至東方直播室、孟非、金星等都找我們做電視節目,鳳凰臺、東森臺、TVB等境外媒體也在我們店里守著采訪。我們的店從那以后開業就沒有虧過錢,以往我們的店開業,都是要經過一段煎熬期的。
有一次我跟蔡瀾交流,問餐飲應該怎么做,蔡瀾回答說:“貨真價值。”所以我們一直在努力營造價值感。我們深圳海岸城的那家店,到了周六、周日從中午12點一直排隊排到晚上10點,不是得益于營銷,而是得益于我們的產品好,價格合適,讓大家覺得物美價廉。另外,土豆絲炒豬肉,豬肉放多了可能是壞事,因為品位很重要,我們也在努力提高品位。我們專門請了設計師,在店里設計了很多場景,讓消費者覺得很新奇。為了提高品位,我們在開業第三年就參加了批薩行業的世錦賽,這是第一次有中國人參加,雖然我們拿了世錦賽倒數第二,但我們可以跟大家講,我們是中國人零的突破,是22年來第一次有中國人參加比賽。
樂凱薩比薩雖然是因為一個營銷事件被大家認知的,但我認為產品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秘訣是給產品一個恰如其分的性價比。
反思潰爛的中國創意
親愛的廣告總經理 梁豐
我希望分享一下關于現代社會營銷的困惑,題目就叫“不做創意草履蟲”。草履蟲是一種生活在遠古時代的單細胞動物,我們觀察它的化石發現,在幾十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的進程中,它都沒有進化,后來就滅絕掉了。對于我們營銷人也是一樣的,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我們所處的語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個進程里,我們很多人都面臨一個抉擇,要進化,還是做一個草履蟲?我們不妨先拋開自己的身份、角色,拋開自己的生活、焦慮,嘗試跳出來看這個問題,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首先我們看到現代的信息是非常爆炸化、非常碎片化的。我們的大腦雖然終日很忙碌,但其實是無所適從的。現在有一種疾病叫大腦肥胖癥,就是大腦每天攝取太多的資訊,但是我們沒有時間、能力把這些信息消化掉,內化成我們的營養。
我們每天都在談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無論是國外的facebook、twitter,還是國內的微博、微信,都是我們的重要話題。但其實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社交媒體作為一種社會化傳播的載體,雖然現在非常發達,但是我們好像失去了傳統的社交能力。以前我們見到一個女孩子會要她的電話,約她出來吃飯、喝茶。現在我可能會在旁邊偷偷地用微信搜索她。前幾年我們躲在短信的后面,現在我們躲在QQ、微博、微信的后面。雖然社交媒體無處不在,但其實人和人直面社交的能力是在退化的。這是一個悖論,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我們認識一個陌生人越來越容易,但是真實的社交從來沒有發生過。
按照奧美以前的說法,我們建立一個品牌需要360度地構建。可是我們看到,無論是我們小米也好,還是羅永浩錘子手機也好,現在營銷人是可以單點構建品牌的,大家已經可以跳脫出以往的模式。我們都在歡呼舊社會已經被摧毀,但是新社會究竟是怎么樣的,其實并不清晰。
這是我自己對現在營銷的一些偏激的觀感。我覺得以2000年為界的話,過去的十幾年是新中國最為劇變的十幾年。我們的經濟在快速發展,我們生活的城市和鄉村在劇變,我們構建資訊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中國對創意、營銷、審美其實是在全面地潰爛。比如流行音樂,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買磁帶、CD,這些流行音樂可能是長輩們不屑一顧的,但至少它們是香港人、臺灣人用真實的樂器錄制的。但是現在,最炫民族風等惡俗音樂被大批量地制造出來。最炫民族風是怎么生產的?音樂公司召集幾十位生活捉襟見肘的創作人,規定每個人每周要交十幾二十首歌,假如公司旗下有20個創作人,一個月就能寫兩百首歌。然后公司從中挑出5首歌,每一首歌花5萬塊完成編配、錄音、投放整個流程。這就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做音樂。我們聽到的大量惡俗音樂,都是這樣生產的。互聯網極大地降低了音樂生產成本,但是只有模擬聲,沒有真實的樂器,造成大量樂手失業,音樂也越聽越沒有意思。
廣告和創意在中國是一門顯學,無論是企業還是媒體每天都在討論,但事實上我們并不喜歡看國內的廣告,反而很樂意欣賞歐美的廣告作品。我勞累了一天,打開電腦,看看歐美的廣告覺得挺享受。但國內的廣告發展了這么多年,好像還是那個樣子。現在電視媒體和平面媒體衰落了,互聯網媒體好像開始有了一些新的變化,開始關注用戶體驗了,但用的卻是各種媚俗和惡俗的方式。所以,我個人的觀感,對于現在的營銷,大家的眼界都在提高,創意卻在全線潰爛,這是我們思考、做決策時候要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