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對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一書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見,著重考察了“險語”、“產圖”、“遭羅”等幾組疑難詞。
關鍵詞:王梵志詩校注;敦煌文獻;詞語考釋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6-0102-04
王梵志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它主要保存在敦煌文獻中,俗字俗詞極多,非常難讀。項楚先生的《王梵志詩校注》校勘精審、注釋精當,是閱讀王梵志詩的重要參考書。筆者在捧閱該書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疑問,現提出來向項先生及各位方家求教。
有事檢案追,出帖付里正。火急捉將來,險語唯須胱。(《佐史非臺補》,〇二八首)[1]
項注:險語:指恐嚇威脅之語。韓愈《醉贈張秘書》:“險語破鬼膽,高詞媲皇墳”。所詠雖為作詩之事,而“險語”令人“破膽”,則與梵志詩同。 胱:發怒。《詩·邶風·谷風》“有洸有潰”,毛傳:“洸洸,武也;潰潰;怒也。”“武”與“怒”同義對舉,故《說文》:“馬,怒也,武也。”亦以“怒”與“武”同義并舉。梵志詩之“胱”與《谷風》之“洸”同,皆為俗語記音之字,音同則義同,本無定形也。
今按:項先生引韓愈詩,謂“險語”為恐嚇威脅之語,恐未必是。韓愈之“險語”為詩評之習語,謂造句新奇高峻,與恐嚇無關。《太平廣記》卷198引龐元英《談藪》:“均又為詩曰:‘秋風瀧白水,雁足印黃沙。沈隱侯約語之曰:‘印黃沙語太險。”[2]“雁足印黃沙”句并無恐嚇之意,而沈約謂之“太險”。《后村詩話·新集》卷1:“內‘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天造險語,盡古松奇怪之狀。”[3]所引杜甫兩句詩似亦與恐嚇威脅無涉。另外,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釋此“險語”為“險惡言語”[4],亦不確。
至于上揭梵志詩之“險語”,則當指邪佞之語。此處之“險”當為奸猾邪佞之義,或寫作“憸”、“譣”①,義皆同。《漢書·禮樂志》:“夫承千歲之衰周,繼暴秦之余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诐,不閑義理。”[5]《大唐西域記》卷7:“氣序寒烈,風俗險诐,人性剛獷,信義輕薄。”[6]皆險、诐近義連文。又或作“譣诐”,如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4:“眾生譣诐不修德,迷惑沉流生死中。”[7]文獻中又有“險言”、“憸言”,如《新唐書·后妃傳上》:“險言似忠,故受而不詰;丑行已效,反狃而為好。”[8]《文苑英華》卷889蘇颋《御史大夫贈右丞相程行謀神道碑》:“固亦霜驅隼勁,露落鵬槯,豈避憸言,俄招毀議。”[9]“險語”即“險言”,指邪佞之語。
項先生又以《谷風》“有洸有潰”釋此“胱”字,恐亦非。“洸”字文獻中極為罕見,其武義似僅見于《詩經》、《爾雅》,王梵志應不會用此古奧之字。且《谷風》中“洸”為形容詞,此處“唯須胱”,“胱”則顯系動詞,與《谷風》中“洸”字用法不同。張錫厚讀“胱”為“靗”,亦嫌迂曲。竊疑此“胱”當通“誆”、“誑”②。唐代西北口語中,見、群二母不分③,故胱、誆、誑實為同音。“險語唯須誆”,即只須用邪說來哄騙他。如此解,則詩意明白可讀矣。
世間何物平?不過死一色。老小終須去,信前業道力。縱使公王侯,用錢遮不得。各身改頭皮,相逢定不識。(《世間何物平》,〇六二首)[1]187
項注:遮:請托。
今按:此蓋沿用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之說。但該詩中“遮”字的賓語即前之“死”,若釋“遮”為請托,則句義似有不通。疑此“遮”仍為阻攔之本義。《說文·辵部》:“遮,遏也。”[10]敦煌本《雙恩記》:“只愿父王深體察,莫將憂惱作遮攔。”[11]“遮”、“攔”同義連文。敦煌本《祇園因由記》:“其時有此起尸被外道呪,持刀往身子;舍利[弗]之力,令卻趁勞度叉。彼被趁急,遂失腳走,被舍利弗化火遮之,不能去。”[11]603“化火遮之”,即化火以阻攔之。可見唐代“遮”之阻攔義仍較常用。“用錢遮不得”,即用錢也不能阻斷死的進程。
東家比葬地,西家看產圖。生者歌滿路,死者哭盈衢。(《悲喜相纏繞》,〇九三首)[1]245
項注:產圖:描繪產業之畫圖。白居易《題洛中第宅》:“終身不曾到,唯展宅圖看。”“宅圖”即產圖之一種。
今按:項先生僅引“宅圖”,并未舉出“產圖”的例子。且上句言“東家比葬地”,此“產圖”當與“葬地”相對,產業之畫圖與葬地事不相類,不應相比。項釋恐不確。
此“產圖”實恐與生子有關。《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產圖》一卷,崔知悌撰”[12],該書上為“推產婦何時產法”。《通志·藝文略》除著錄崔知悌《產圖》一卷外,另有“《產圖》二卷”,與《產乳書》、《產經》等屬五行“產乳”類[13]。《武林舊事》卷8“宮中誕育儀例略”:“仍令太醫局差產科大小方脈醫官宿直,供畫產圖方位、飲食禁忌、合用藥材、催生物件。”[14]《備急千金要方》卷2“產難第五”條:“凡生產不依產圖,脫有犯觸,于后母子皆死。若不至死,即母子俱病,庶事皆不稱心。若能依圖無所犯觸,母即無病,子亦易養。”[15]由此可見“產圖”的作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9“產圖”之“入月安產圖”:“凡產于入月一日,貼于臥閣內正北壁。凡安產藏衣方法,并于臥閣內分布。凡逐月安產、藏衣、避忌、神殺方位,隨節氣更換。交得次月節,即換次月產圖。”[16]后有“體玄子借地法”、“禁草法”、“禁水法”、“產前將護法”、“產后將護法”、“胎神游方”、“催生符”、“推婦人行年法”等,從中可略見“產圖”類書的內容,大概是關于婦女生產時的一些巫術。另,《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校點者于前引“入月安產圖”下注:“原本及各刊本均脫原圖,僅有文字說明。”按,前“入月安產圖”稱“凡安產藏衣方法……凡逐月安產、藏衣、避忌、神殺方位”則似“產圖”不過此“安產藏衣方法”之類,或原書并未脫。如“催生符”、“推婦人行年法”等皆有圖,故稱“產圖”。“東家比葬地,西家看產圖”,指東家在排比葬處,謂有家人死亡,西家在看“產圖”,謂將有嬰兒出生,上下句正相對照。下二句“生者歌滿路,死者哭盈衢”與此二句句意相同,此“生者”即上“看產圖”者,“死者”即上“比葬地”者。
官職莫貪財,貪財向死親。有即渾家用,遭羅唯一身。(《官職莫貪財》,一四六首)[1]368
項注:遭羅:陷于法網。
今按:項先生以羅網義釋“羅”,恐未必是。此“羅”當讀呂知切,即今之“罹”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于“羅”下曰:“(羅)或作罹,俗異用。”[17]鈕樹玉《說文新附考》亦曰:“罹即羅之別體,通作離……按,《北齊朱岱林墓志》云‘羅此荼毒,知‘罹即‘羅之別體。‘羅‘離音同,故得通。《方言》‘羅謂之離,離謂之羅,即其證。”《左傳·襄公八年》引逸詩:“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云詢多,職競作羅。”[18]俞樾《群經平議》曰:“羅當讀為罹,《爾雅·釋詁》:‘罹,憂也。《詩·兔爰》篇‘逢此百罹,《斯干》篇‘無父母詒罹,《小弁》篇‘我獨于罹,傳箋并曰:‘罹,憂也。‘職競作罹者,‘職競作憂也。《說文》無罹字,蓋古字止以羅為之。”[19]是“羅”或借為“離”,后又為此假借義別造“罹”字。傳世文獻中“羅”用作“罹”的例子也有一些,《漢書·于定國傳》:“羅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顏師古注:“羅,罹也,遭也。”[5]3041《尚書·湯誥》:“罹其兇害。”《釋文》:“罹亦作羅。”[20]《詩經·兔爰》:“逢此百罹。”希麟《續一切經音義》卷8引,“罹”作“羅”[21]。敦煌文獻中用例更多,S.526《武威郡夫人陰氏上某和尚書》:“只為和尚在此之日,小來如兄如弟,似水似魚,遞互謙恭,不聞弱事。今者為甚不知,唱說惡名,左右人聞,名價不善,倍多羅塞。”“羅”即讀為“罹”,憂也。P.2730《洞玄靈寶長夜之府九幽玉匱明真科》:“官府怨酷,橫羅無端。”《正統道藏》本“羅”作“罹”。
“羅(罹)”既有遭義,故可與“遭”字同義連文。《禮記·曲禮上》“知生者吊,知死者傷”,鄭玄注:“傷辭未聞也,說者有吊辭云:‘皇天降災,子遭罹之,如何不淑!”[22]《漢書·敘傳》:“故雖遭罹阨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強如梁、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質,亨醢分裂。”顏師古注:“罹亦遭也,音離。”[5]4209-4210《太平廣記》卷286“中部民”:“前某月日,于中部值君,某遭罹橫罪,與君素無讎隙,奈何為君所勸,因被重刑?”[2]2279是自漢迄唐宋,皆有“遭罹”一詞。其作“罹”不作“羅”,未知是否本貌,佛經中則或寫作“遭羅”,如《賢愚經》卷5:“我生以來,遭羅苦難,墮水魚吞,垂死得濟。”{1}[23]《雜寶藏經》卷6:“時彼長者估客入海,亡失珍寶,長者之婦,遭羅官事,兒復死喪。”[23]707“遭羅苦難”、“遭羅官事”與“遭罹阨會”、“遭罹橫罪”用法一律。所遭羅(罹)者一般是苦難,故又可省去賓語,如班固《幽通賦》:“斡流遷其不濟兮,故遭罹而嬴縮。”{2}劉禹錫《祭興元李司空文》:“如何國禎,有此遭罹。”[24]此處王梵志詩“遭羅唯一身”亦指遭羅(罹)苦難者唯己一身而已。
兄弟相和順,叔侄莫輕欺。財物同箱柜,房中莫蓄私。(《兄弟相和順》,一五二首)[1]308
項注:輕欺:欺騙。
今按:此處“輕欺”同義連文,為欺侮之義,并非“欺騙”。王梵志詩一一八首《敬他還自敬》:“敬他還自敬,輕他還自輕。”“輕”與“敬”相對。王梵志詩一二一首《敬他還自貴》:“敬他還自貴,辱他招自恥。”語意與一一八首同,可見“輕”即“辱”。敦煌文獻中又有“輕觸”、“輕凌”、“輕罵”等詞{3},詳參張生漢《敦煌變文語詞雜釋》[25]。
尊人相逐出,子莫向前行。識事須相逢,情知乏禮生。(《尊人相逐出》,一五九首)[1]389
項注:乏禮生:不知禮之人。
今按:項先生釋“乏禮生”為“不知禮之人”,則以“人”釋“生”,但“不知禮之人”并無所指,在此處稍顯突兀。實則此處之“生”當為詞尾,并無實義。劉淇《助字辨略》:“生,語助也。李太白詩:‘借問別來太瘦生。”[26]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生,語助辭,用于形容語辭之后,有時可作‘樣字或‘然字解。”[27]張相所說“形容語辭”并非現在所說的形容詞,如張相所舉例,元稹《俠客行》:“海鯨露背橫滄溟,海波分作兩處生。”元好問《惠崇蘆雁》:“休道畫工心獨苦,題詩人也白頭生。”“兩處”、“白頭”均非形容詞。前舉王梵志詩“識事須相逢”,即說若明白事理,應相逢迎。“情知乏禮生”,即明知這(即前文“向前行”)是失禮的。
男年十七八,莫遣倚街衢。若不行奸盜,相構即樗薄。(《男年十七八》,一八三首)[1]415
項注:構,勾結。字亦作“構”……復言之則曰“結構”。
今按:“構”乃“抅”之俗寫,“抅”為“勾”之增旁俗字,與“構”字無關,詳參郜同麟《敦煌文獻語詞與漢語史研究》[28]。
腹中懷惡來,自生煞人子。此是前生惡,故故來相值。(《父母是怨家》,二七九首)[1]592
項注:“惡來”,見《史記·秦本紀》:“蜚廉生惡來……”后因以“惡來”稱兇惡之人。
今按:項先生以為“后因以‘惡來稱兇惡之人”,文獻中并無證據。且“惡來”雖以“惡”為名,文獻中關于其“惡”的描述并不多。《史記·殷本紀》稱“惡來善毀讒”[29],似乎也僅此而已。后人詩文中言惡來也多集中于此,如《抱樸子外篇·良規》:“若有奸佞翼成驕亂,若桀之干辛、推哆,紂之崇侯、惡來,厲之黨也,改置忠良,不亦易乎?”[30]盧思道《勞生論》:“耳聽惡來之讒,足踐龍逢之血。”[9]3969皆以其奸佞毀讒立說,與王梵志詩“父母是怨家”的主題相差甚遠。此處以人名“惡來”釋“懷惡來”,恐非。“懷惡來”,即懷惡意而來,文義本通,不必釋以典故。《長阿含經》卷12:“佛告諸比丘樂此眾者:‘汝等當知,今日魔眾懷惡而來。”[31]“懷惡來”,猶“懷惡而來”。又下文稱“此是前生惡”,即此“懷惡”之“惡”。
榮利皆悉爭,畏死復貪生。心神為俗網,蠢蠢暗中行。(《榮利皆悉爭》,三七三首)[1]738
項注:俗網:比喻塵世……此句言眾生心性陷于塵俗羅網,不能擺脫。
今按:項先生釋句意作“眾生心性陷于塵俗羅網”,但原詩并無表示“陷”的詞,此解稍嫌增字為訓。且若釋“俗網”為“塵俗羅網”,則“心神為俗網”是一判斷句,即心神本身成為塵俗羅網,眾生又如何解脫?竊謂此處“網”為動詞,“心神為俗網”,即心神被凡俗網羅遮覆,沒有智慧。
■
參考文獻:
[1]項楚.王梵志詩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0.
[2]李昉,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1483.
[3]劉克莊.后村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3:159.
[4]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M].北京:中華書局,1983:25.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034.
[6]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612.
[7]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1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659.
[8]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3468.
[9]李昉,等.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56:4681.
[10]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41.
[11]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935.
[12]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2042.
[13]鄭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5:1699.
[14]周密.武林舊事[M].杭州:西湖書社,1981:131.
[15]李景榮,等.備急千金要方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8.
[16]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44.
[1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6.
[18]鈕樹玉.說文新附考[M]//續修四庫全書:第2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0-121.
[19]俞樾.群經平議[M]//續修四庫全書:第1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21.
[20]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42.
[21]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9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6:406.
[22]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249.
[23]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5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2:74.
[24]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540.
[25]張生漢.敦煌變文語詞雜釋[J].語言研究,1996(1).
[26]劉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華書局,1954:103.
[27]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3:162.
[28]郜同麟.敦煌文獻語詞與漢語史研究[J].敦煌學輯刊,2012(4).
[2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06.
[30]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1:283.
[30]中華大藏經編輯局.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3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