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民族工藝美術是我國文明之瑰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并且博大精深。民族工藝美術隨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不斷完善和多樣化,在不同的歷史文化時期都彰顯著傳承的神韻和各時期的顯著特色,是一門融合了民族文化、政治特色、風土人情和歷史沉淀的一門藝術。在科技高速發達的當下社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深感繼承文化根源的重要性,深知民族工藝傳承的的重要性,只有傳承才能更好的發展,以民族工藝美術發展為目的的定向教育又成為了傳承民族工藝美術的途徑之一。本文就關于民族工藝美術傳承、發展、教育幾個問題做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民族工藝美術; 傳承;發展;工藝美術教育
中國的工藝文化是中華文明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之悠久,成就之輝煌,使我們國人每每提起都無比自豪。工藝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工藝美術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并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無不包括其中。例如我們常接觸到的就有提花工藝——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服飾中經常可以見到,其中廣西的壯錦就極具代表性,這種工藝做出的布料已經被大量使用在服裝和床上用品上;紡織工藝——在我國各地都分布著各具特色的刺繡藝術,如湘繡、蜀繡、蘇繡等;雕刻工藝——東陽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被譽為“國之瑰寶”,揚州玉雕堪稱鬼斧神工,還有根雕、竹雕、貝雕、磚雕等;陶瓷工藝——這種工藝不僅我們每天見到并使用著,而且中國的英文名China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瓷器,可見陶瓷這種傳統的工藝影響著世界對中國這個古老國度的認識。由此便可窺見工藝文化對我們生活影響的深遠程度。這些優秀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傳統工藝文化及美術作品是歷史的沉積,也是歷代藝人們才智和創造力的結晶,它展現的是中華傳統工藝美術無可比擬的精髓性。這些優秀的民族工藝文化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之下,更需要我們用新的方式積極的傳承和發揚,更要進一步發掘傳統民族工藝美術的表現手法并且做好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
民族工藝美術的每一個門類的發展都經歷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只有深刻的了解這些工藝文化,才可以在傳統的文化土壤中培養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時代特征的新的工藝美術作品。所以對文化的傳承成為了工藝美術教育的根本和必不可少的環節,傳承是根本,是學習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在中等專科院校對民族工藝美術的教育過程中,應讓學生大量研習傳統工藝美術中的圖案、表現手法、傳統材料的應用,從內到外的用科學的方式剖析和理解傳統工藝的內在美和外在美。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自己親自還原和體驗傳統的工藝技法,以及對傳統材料特性有深刻認識,才足以談論民族工藝的繼承和發揚。
美術教學在我國已由來已久,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淵源,可是教學體系的草創和建立卻是近幾十年的事,專業設置歷史較短,課程和體系大都借鑒于西方。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本質的差異,所以我們也不應當一味的照搬照抄。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日本。
日本是眾多東方國家中最先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西方文化與傳統的東方文化之間的強烈的碰撞和沖擊,與我國現在面臨的問題如出一轍。日本對于文化傳承的態度是熱烈而執著的,在鹽野米松的《守住手藝》中文版序言中這么寫道:“其實如果尋根求源的話,這些手工的業種和技術,包括思考問題的方法很多都是來自中國。這些技藝在來到日本以后,是在風土和生活方式的差異中慢慢地改變和完善的。但,還是有不少相通的東西存在至今。中國是被我們看作兄長的鄰國。我們的文字、文化都來源于你們的國家。我們之間雖然有過一段不幸的歷史,但是中國永遠是我們文化的根源所在。” 可見日本民族對傳統手工藝情有獨鐘。正是他們對傳統的尊重和喜愛,才使他們在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中仍然沿用著一些傳統的器物,并將這些傳統之物用新時代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用新的角度和思想去詮釋和挖掘這些傳統之物,讓它們在沿襲傳統的同時也更具時代之風貌。所以他們的作品體現了其特有的民族性,創作上也嚴肅認真、并善于探索,還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在繼承優秀的傳統風格時,又帶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可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文化趨同化、單一化的語境下,為發展現代化的國家提供啟示和借鑒。
日本在這條道路上的成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這種學習不光是從事工藝美術活動者的需要,更是需要作為工藝美術教育者的必修課,工藝美術的教育者更該把這種傳承的精神和革新的思想傳播給正在校園中學習的新一代接班人。
工藝美術教育要與時俱進,當下現代工藝美術教育就該跟上時代的腳步,對過去經驗和知識的分解組合創新,提高知識量與擴散思維能力,使現代工藝美術設計實現新的功用。從工藝的藝術性發展的角度看,現代工藝美術設計的創造特征也要與時俱進,具備時代性、民族性、抽象性特點,追求幽默、滑稽、諧趣美等。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展傳統民族工藝,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包容、創新的觀念,那么我們要如何樹立包容和創新的觀念呢?那就是有效開“產、學、研”的模式。
產、學、研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方法,開展這一方法有很多途徑,學校自身可以通過建立教師工作室的模式,同時可以通過“校企結合”進行有效的補充,這是實現“產教結合”的有效辦法,也給教師的學習提供一個平臺。“產教結合”的辦學模式就是積極的把企業生產與教學密切結合,互相支持和促進,實行“訂單”式培養,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辦學目的。學校可與用人企業合作,(如創意基地、裝飾機構、雕塑藝術企業、手工作坊等組織)分派部分學生的生產和實習,承擔部分實訓項目的教學活動和培訓項目,以及新興課程的開發。此外,學校應積極采取措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學校的管理模式真正引導學校工藝美術類教育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新媒體和互聯網開拓視野,做到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只有走進生活并被生活化的工藝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玩純藝術,應該服務于生活。因為工藝美術的起源就是日常生活器物,是用來裝點人們的日常生活的用品,以前宮廷專用的貴重器具現在也可以成為普通百姓的家居裝飾。只有讓傳統的民族工藝品融入社會、融入生活,才可以煥發新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花。不僅如此,在教學中還應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的技術,在工業發達的時代更應該了解技術的更新。傳統的工藝其制作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但進入工業化后,制作的一部分手工工具被機械工具所取代,手工藝中的勞動強度減輕,效率提高,有的甚至質量也因此得以提高。例如,在木雕的制作過程中,電動工具使得初步毛坯加工和后期的精加工更為省力,生產開始批量化,手工只是運用于細節工序的刻畫,從生產經營來說,機械化、自動化的方向是值得提倡的。利用先進的現代化的工具可以提高效率,而新型的材料可以讓傳統的民族工藝美術發出新時代的光芒,賦予其新的生命與活力。
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形態,既凝結著這個國家民族精神和審美旨趣,又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民族工藝美術面對高度發達的工業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環境,必須以新的方式實現在功能和角色上的現代轉型。只有作為“可持續的”一種文化資源,“活”在當代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在現代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發揮作用。民族工藝美術的轉型,既有其文化特征、國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層原因使然,又有其社會變革、歷史機遇的有效把握,民族工藝美術的挖掘、繼承、發揚和教育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作為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的寶貴財富的傳統民族工藝美術,一定可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推陳出新,得到繼承和發揚,并且永葆青春。
【黃小泉,廣西工藝美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