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定期寶帶來的立體戰爭
2013年,互聯網金融異常引人關注。這些巨頭之所以能熱賣,是流量的勝利,并非基金的成功。以余額寶為例,2013年流經支付寶的資金額超過2萬億元成為了“屌絲理財”的代名詞。但也有人愿意損失一定的資金流動性去換取更高的收益,因此定期寶又成了大家的新寵。畢竟,其預期7%的年化收益率遠高于余額寶,而且定期一年的特性也注定它不會和余額寶同室操戈。
更為重要的是,定期寶的客戶目標是銀行末端10%的客戶。從目前銀行維護客戶的成本考慮,并不會對末端的客戶花費太大人力成本去維護,支付寶要拉攏這部分金字塔底層客戶相對容易,所以定期寶對于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沖擊顯而易見。
銀行之前失去的是活期存款,而這次失去的是定期存款。那既然支付寶今天可以放低門檻讓銀行末端客戶進來,以后是不是也可以故技重施吸引高端客戶?定期寶的推出,也意味著銀行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戰爭,將從平面轉為立體。
銀行的隱憂
在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泛賬戶化”趨勢十分明顯—淘寶是從購物賬戶衍生出金融賬戶,騰訊從社交賬戶發展到金融賬戶。而傳統銀行只能提供金融賬戶,所以現在一些金融機構也積極發展電商,就是希望能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
相比其他利潤豐厚的銀行業務,手機繳費、打車支付等并不怎么賺錢,根本入不了銀行的法眼,可一旦消費者養成了使用習慣,《支付寶錢包》和《微信》便能輕易搶走銀行的更多業務。未來金融的機會在移動互聯網,只有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才能做到最廣泛的覆蓋,才能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
互聯網金融能夠以客戶為中心,尊重體驗、強調交互往復、主張平臺開放,借助對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不斷創新推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跨界產品和服務。銀行也必須進一步加快打破傳統思維,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開展同業、跨業合作,深化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應用的融合創新,不斷提高市場反應速度,提升客戶服務質量和效率。
銀行的優勢
互聯網金融業態有可貴的創新突破,特別是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風險計量與監測,可有效解決信用風險管理中信息不對稱這一難題。但由于經歷過完整經濟周期歷練和長期風險管理實踐,銀行的風險識別和把控能力相對更強,防范化解風險的經驗也更豐富。互聯網金融企業雖能通過不斷學習逐步縮小差距,但這一積淀提升的過程沒有捷徑,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何況移動支付的核心競爭力是賬戶,支付寶虛擬賬戶體系和微信開放平臺體系還處于不斷升級、同化和演進過程之中,在獲得運營自有銀行賬戶和信用賬戶許可之前,虛擬賬戶體系最終還需依靠銀行通道完成充值,而開放平臺則更與銀行通道休戚相關。控制賬戶者控制通道,擁有賬戶資源的商業銀行依然在移動支付產業中占據有利地位。
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經有多家傳統銀行發力互聯網金融,并已推出或正在緊鑼密鼓籌劃相關產品。比如說,五大行同時上浮存款利率、平安銀行的1333戰略、交通銀行的“貨幣基金實時提現”業務、工行浙江分行推出“天天益”、民生銀行的如意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