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刊5月期刊登的《七個人的村莊》一文,我細細讀了好幾遍,他們的故事令我生出不少感慨。村莊不斷地消失、村民外出務工人員連年增加、農村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生活艱辛,這類報道見諸報端,每每讀來,五味雜陳。
我們村在我小的時候原來有80多戶人家300來口人,三十年過去了,村里的人家幾乎少了一半。他們有的去城里打工,在城里拿到城鎮戶口買了房子安了家。有的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還在村里生活。村莊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小伙子都在往外走,怕呆在村里娶不到媳婦,村里的姑娘也都外出打工。一方面是老一輩已經老去,新一代從年少時期在外讀書,沒有長期在村莊生活生產的經歷,對農事一無所知;一方面是,父輩們歲數越來越大,有體力從事農業勞動的人越來越少。農田產出上不去,從事農業生產的鄉親就富不起來。
村里的老人越來越多,很少有家里人陪我們說話,每天,我們都聚在一起聊天,以此消遣時間。村里的學校就更不必說了,四十多年歷史的小學廢了,孩子們都到城里去求學,每星期回來住一天又走了,很少有時間陪家人。村里的房子廢了的也很多,很多還是幾年前才新建的,現在都被遺棄了。但村里的情況也在慢慢變得好轉。有人在村口開了農家樂,吸引來不少城里人游覽,偶爾賣賣農產品和手工藝品,也能賺點外快。村里的公路修得很好,公交車也很方便,想去別的村,聽戲或者逛親戚朋友也方便的多,也不顯得寂寞了。
我經??葱侣?,聽說職業種田人是未來農業的需求,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很重要的一種模式。雖然我也不太懂這些,但是覺得應該是村莊的發展方向,也并不為年輕一輩的離開而傷感,大家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農村人口減少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偶爾想起過去的田園時光,我還是有些悵然若失。恐怕再過些年,農村也許就只是遠去的一個詞了。
我有時也會想,鄉親們都不在鄉村了,農業生產日益凋蔽,但想到大家外出能生活的更好,就覺得很欣慰。
——北京市延慶縣永寧鎮 方永東
兩年前第一次看到《農家書屋》,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刊物中的故事展現了社會變遷時期的鄉村現狀。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后來外出工作,一年就只能回一次家。思念家鄉思念家人,卻也無可奈何,也沒有辦法。父親節來了,想起我常年在外很少見到他,就覺得對不住他老人家。我特地給家里訂閱了《農家書屋》,希望能給父親單調的生活帶去點可供消遣的東西,希望天下所有父親都能夠身體安康。如果貴刊能偶爾發點關于老人保健方面的小文章就好了。
——天津市濱海新區 高偉
我是一個愛書的農民,沒事就會去村里的農家書屋翻翻報紙雜志。有時候書屋會舉辦種田知識講座,請老師來給我們講科學種植的方法,有時還有法律援助講座,我覺得學習法律知識讓我受益良多。希望《農家書屋》雜志以后多刊登此類文章,能讓眾多的農村讀者能從書本上學習這些知識。我覺得農村人的法律意識太淡薄了,受到委屈也只能認栽。
——陜西省延安市子長縣玉家灣鎮 王天慶
生病是我們牧民最害怕的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扛一扛就過去了,但腰酸腿痛就不那么容易了。牧場沒有醫院和醫生,要看病還得去旗里,一趟來回就得花費不少錢,怕就怕有時候沒有意識到嚴重性,拖來拖去拖成大病。夏天又來了,高溫中暑也,是很惹人的事情。希望以后能在《農家書屋》讀到醫療保健方面的小知識。
——內蒙古蘇尼特右旗 那仁
近年來,總聽到關于農村孩子讀書不易、寒門難出學子之類的言論,貴刊如能開辟一個欄目,講講教育方面的內容就好了,我們父母平時幫不上孩子,希望孩子看到雜志能夠反省自己,好好學習,也希望聽聽別人,怎么看待農村孩子上學問題的。我們一心想著供孩子讀書,從來沒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學習,也不知道這樣辛苦,能否使孩子將來能找個好工作,走出農村。
——甘肅省靜寧縣八里鎮 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