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玥

普米族是羌族的后裔,從西北到西南,他們的祖先歷經千年遷徙。據說,最初是3個異鄉的兄弟翻越了重重高山,最終在云南的玉獅場停下來,開始新生活。這個被高山密林所包圍的村寨遺世獨立,幾十戶普米族人共同守候著屬于他們的8萬畝原始森林。因為交通不便,且只有普米族人聚居,傳統的普米族生活在玉獅場這個小小的村寨里得以完整保留。
歌唱大樹
世代生活在深山腹地的普米族人相信,天地有靈。因為受到眾神的守護,他們每年都要舉行很多祭祀活動,以向天地間的神靈表達敬意和感恩之情。祈求風調雨順時,要祭祀山里的眾神,豐收之時,也要通過祭祀儀式來感謝神靈的恩典。而在各種儀式和歌舞中,樹有極重要的地位。普通人家家里的火塘上方供著青松枝,過年時院子里也供起青松枝,還要用紅豆杉葉、羊奶和其他花草來祭房屋的中柱。
玉獅場的人喜歡歌唱大樹,從樹根唱到樹葉,有永遠唱不完的歌。因為,森林不僅給他們提供建筑材料、藥材、食物和取暖、照明設備,甚至連烹煮都依靠森林提供。他們從不隨便砍倒一棵樹。建房子時,則盡量利用老建筑上拆除的舊物料。
村里的老人說,如果森林被砍了,災難就來了。普米人需要砍樹時必須祭奠掌管這片山林的山神,向山神說明砍伐的原因、用途和所需數量,得到神靈應允之后方可動手。并且,必須依約定的數量砍伐,不可逾越。
一年織一件衣服
長勢良好的牧草吸引了普米族人在這里放牧,他們的牛、馬、羊、豬、雞都放養在山上,其中的黑白綿羊是普米族人紡織品的主要來源。四季更迭中,牧草和羊毛循環生長。
秋末冬初,綿羊開始長出過冬的絨毛。這是一種極細、柔軟而保暖的細毛。普米族的女人從綿羊身上取下部分絨毛,于冬天將其搓成線。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夜,在火塘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搓線,煮茶,閑話農事。在來年的春末夏初,這些線已經足夠織一件裙子或衣服。漫山遍野的山花盛開的時候,老太太與女兒或媳婦,沿用傳統的織布方式,兩人一組,將織布工具纏于腰間,站在樹下的陰涼處,按衣服、裙子所需要的寬度來織布。到了秋天的時候,將其縫制成保暖、防水、遮風的衣服或帽子。普米族女人穿的“雅卡路”,普米族男人戴在頭上的“氆氌帽”,都來自這一年田間勞作之余的紡織工作。
倡導回歸儉樸生活的中野孝次,曾經在他的書中寫道:“只要爐邊有柴,囊中有米,還要什么呢?”這仿佛就是普米族人的生活寫照。在玉獅場普米族的村寨里,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火塘,叫做“哈里布”?!肮锊肌钡墓夂蜔嶙阋缘挚股掷锫L的黑夜和寒冷,因此也成為了普米族人生活中神圣的議事地。日落之后,圍著火塘,小到家里的瑣碎細事,大到娶親嫁女,甚至族里的大小事務,都在喝茶談話間完成。在火塘邊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也不可以撒謊罵人。
回歸土地
流經村前山谷的河流,谷底奔流不息的河流,源自原始森林的深處,來自遙不可知的遠方,最終匯入怒江。千百年來,河流、大地和森林滋養著玉獅場普米人以及這里的或野生或圈養的動物以及漫山遍野的植物、野果草藥和菌類。
森林里的植物和動物會提醒普米人,什么時候應該種植玉米,什么時候可以種植豌豆,什么時候可以收獲松茸,什么時候可以收獲羊肚菌。普米人尋找著四季更替的規律并按森林給出的提示進行勞作。在玉獅場,一年中每種作物只種一季,因為普米人認為,被照顧妥當的作物是不會有病蟲害的,而適量的昆蟲對作物生長則是有利的。
普米族人種植玉米、洋芋、燕麥、小麥、花豆、豌豆、黃豆,從不給地里的莊稼施化肥或農藥。收獲的玉米、洋芋與蠶豆,除了為普米人提供食物外,還可作為馬、牛、羊和雞的食物。部分作物的根、莖、葉還可以燒成灰,用作改善土壤的肥料,所有作物的根、莖、葉、籽和果都可以被利用,因為家里飼養的馬、牛、羊和雞可以為所有作物提供足夠的有機肥料。
土地出產什么普米人就吃什么,土豆或蠶豆是主要食糧,煮熟了剝掉皮就可以吃了。玉米磨成粉,和水揉成粑粑,烤著吃。普米人的早餐通常只有玉米餅子或粑粑。偶爾,他們也會為遠方來的客人準備雞蛋茶,打一個雞蛋在大的壺里,加入少量的鹽,沖進沸騰的熱茶,是為珍貴的待客之道。
在這片森林深處的玉獅場里,生命中所需要的一切來自于土地,最終也將回到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