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第四屆現代都市農業發展高層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是同期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的系列活動之一。論壇圍繞如何創建“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等諸多議題,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其中都市農業信息化——農業物聯網在北京的實踐經驗,讓許多人眼前一亮。
農業物聯網是張什么“網”?
參觀坐落在通州區的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讓與會嘉賓有了切身的感受。在物聯網應用方面,科技園選擇了昆侖海岸的現代農業監控系統。其物聯網網關產品在農業大棚監測時,發揮的作用十分明顯。傳統的監控系統由于基于監控中心或者數據采集器來布點,受監測范圍及空間的嚴重限制,監測信息的質量并不穩定。而這種網關在進行農業大棚監測時,不用再布線,將節點數據通過無線方式直接傳遞至互聯網,便能及時獲取照度、土壤濕度、農作物生長環境等眾多數據信息。
有了這一系統,管理者只需敲敲鍵盤、點點鼠標,就能知道農作物的生長狀態;灌溉、光照、通風、施肥、打藥等動動手指按幾個鍵就可及時完成。這在過去是想都沒想過的景象,而如今,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現代化的農業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傳統農民的耕種方式,幫助他們逐漸擺脫以人力為中心的粗放式生產模式,并向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智能農業生產模式蛻變。
“讓生產管理變得更加便利和精準”,這是農業物聯網帶給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實踐者們的最直接感受。為有效解決傳統設施在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從2010開始,北京市就開始了“農業物聯網技術在京郊農業應用示范”項目研究工作。
北京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技術成果主要實現農業生產管理過程中對作物、土壤、環境從宏觀到微觀的實時監測,定期獲取作物生長發育狀態、病蟲害、水肥狀況以及相應生態環境的實時信息,并通過對農業生產過程的及時干預和對生長環境因子的科學調控,以達到合理使用農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目的。
據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2013年對郊區縣194家合作社、觀光園區、龍頭企業農業物聯網應用情況調查顯示,全市在農業領域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有47家,占調查總數的24.2%;應用領域涉及種植業、養殖業、休閑觀光、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等。
選什么“網”農戶說了算
與之類似,同在通州區的金福藝農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里,農學博士出身的農業部副經理孫銳每天都要抽空“感知”一下溫室大棚的環境。透過遍布園區的無線網絡傳送、實時呈現在電腦屏幕上的土壤溫濕度、空氣溫濕度等6項指標,她就能初步判斷大棚里的作物是否健康,需要通風還是澆水。
所不同的是,它們選擇的是北京市農委、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開發的“221物聯網監控平臺”。2011年,包括金福藝農在內,北京共8個區縣的11個農業生產經營企業被納入試點范疇,由政府部門支持在55個溫室大棚內配備傳感器和高清攝像頭,實時采集大棚內土壤溫濕度、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空氣二氧化碳濃度6項環境數據和可視化監控數據,上傳至北京221物聯網監控平臺。通過將傳感器采集的數據與農業生產模型對比,為農戶提供病蟲害預警、監控報警、專家指導等服務。
221物聯網平臺在監控指標的設計上,更加注重生產的適用性和完整性。通過與生產基地、植保專家、物聯網技術企業等多方探討,將土壤溫濕度等6項農業生產的關鍵指標作為監測對象,做好這些就等于抓住了生產的主要矛盾。
經過試點,大棚環境實時監控的效果,孫銳頗為認可,“通過實時監測棚內情況,結合生產經驗,一旦發現數據異常,就有針對性地看,基本上能避免番茄的整棚染病、凍傷,這一應用可以使作物發病幾率降低50%以上。”
讓人更為津津樂道的是,試點激發了企業對物聯網應用的內生需求,覆蓋面在擴大,應用也在豐富。金福藝農不僅利用試點的契機完成了全園區的物聯網改造,還根據生產需要開發了悶棚管理、農事管理、數據分析、管理報表、種植管理等功能模塊。
據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總結,從農業物聯網的實施主體來看,主要有三種:政府推動型,如北京221物聯網監控平臺;科研帶動型,如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房山區韓村河實施的“設施農業精準生產物聯網技術示范”項目;生產經營單位自主開發型,如北京國際都市農業科技園的農業物聯網項目。
物聯網更需政策支持
近年來,農業物聯網在以都市型現代農業見長的北京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設備成本高、比較效益低、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等共性問題。
“靠賣大路菜,建不起物聯網”,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馬俊強對農業物聯網的高附加值要求深有感觸。今年2月份,他在意大利一家牛肉加工企業考察了解到,企業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所獲效益完全能夠支撐他們的應用成本。但在我國,因農產品附加值太低,推廣應用物聯網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投入。
有數據顯示,北京市應用物聯網技術的農業企業中有38%得到了來自中央、市區、鄉鎮的財政支持,其中31%的企業得到了政府的全部補貼,金額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但與實際需要相比,仍有很大的缺口。
以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開展的示范試點為例,55個大棚總計投入了100多萬,棚均資金支持只有2萬元。而目前沒有物聯網專項資金,中心只能通過北京市新農村科技創新中信息化的項目支出一部分,而這塊每年的總體資金頂多100萬元,主要用于支持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可用于物聯網的少而又少。
馬俊強介紹政府投入不足,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支持農業物聯網發展的政策不夠細化。國務院2013年2月出臺的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是一個原則性的文件,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相應地,各地的實施辦法也在研究制定當中。
有業內專家建議,國家應設立農業物聯網專項,由農業部牽頭,根據農業物聯網“全要素、全過程、全系統”的理念,按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鏈條進行實施。各級政府部門應將農業物聯網發展列入政府的基本建設預算,同時在現有的農機補貼的基礎上,研究制定農業物聯網技術產品補貼政策。
“近期,北京市經信委將要出臺北京市物聯網發展的實施意見,對農口物聯網的建設也會提出一些要求和措施。”馬俊強期待,明確的政策能給他們的農業物聯網實踐帶來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