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芷溪,位于福建省連城縣南部,美麗的名字因古時村邊溪流兩岸長滿芷草而得,這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明清以來,保存完好的74座古宗祠、139幢古民居,庭院舒暢,雕梁畫棟,飛檐翹角,被譽為客家“大宅門”。走進芷溪,不僅會看到各式建筑,還會發現一個到處充滿濃郁客家風情、蘊含深厚的客家文化和歷史文化底蘊的美麗村落。
花燈
芷溪歷史悠久,當地群眾流傳著一種“邱三千、華八百,姓黃姓楊各一百”的說法。據當地這四個姓的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南遷前均居住在黃河以北,后由于各種歷史原因,成群結隊跨黃河,渡長江,進江西,入福建,先在寧化縣石壁定居,后再往南遷移。
初識芷溪源于芷溪的花燈。據傳,芷溪花燈源于清代,當時芷溪人楊燕山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任職蘇州,娶當地女子吳二姑為繼配,因二姑酷喜蘇州花燈和鑼鼓,楊燕山攜妻回鄉時將其一并帶回,遂于芷溪及周邊鄉隘流傳,形成當地特有的“芷溪花燈”民俗活動,迄今已有300年歷史。
每年新春,99盞花燈由琉璃杯裝棕油點亮,每個花燈重20余斤,高5尺,分二層、三層結構,通透澄瑩,熠熠生輝,一支花燈長隊,首尾相接,明燭夜空,花團錦簇,穿巷走街,十分壯觀,成為當地傳承不衰的年俗。
當地人管花燈的主辦方叫“出案”,不知從何時起,當地各個姓氏形成“按年輪流,八年一循環”的規定。按照舊規,今年馬年輪到了當地人口較多的楊姓出花燈,共有48支花燈隊出游,是繼2010年黃姓出了100支之后,近4年來規模較大的一年。
“現在游的花燈除了人數可能有些變化外,其他基本都沒有變化,一直完整地傳了下來?!敝鞒只舫鲇喂ぷ鞯臈詈樯f。老楊今年65歲,已經是第5次參與活動。他說,每支隊伍的花燈都是由當地固定傳承下來的兩家黃姓紙扎師傅制作的,出花燈的人家必須提前一年訂制,師傅才好安排時間制作花燈,樣式通常不變,也正因如此,芷溪花燈才得以保留著300多年前的樣子。
老楊介紹,花燈隊伍的人員組成很有講究,出燈的隊伍一般由開道、領路提燈、鑼鼓隊(或十番隊)、擎燈、抬傘、抬席、提玻璃燈、香燭等組成,人數在30人以上。十番隊隊員相對難請,目前,全芷溪僅剩兩支,其他任務都按難度、經驗分配給成年人和少年兒童。每逢正月,要出案的人家,即使遠在他鄉,也會趕回來主辦和幫忙。
“出游的規則線路是很規矩的,不管忌日、葷素、戒齋都出燈,只游廟、自己老屋、到親朋好友家‘還禮,一般游1個多小時就回家,忙著準備花燈宴請賓客?,F在外出工作的人多了,今年出游燈數少得都往前移了,初八以后,花燈就越少了,看的人也少了,沒以前那么熱鬧了?!崩蠗钣行o奈。
不過,老楊也有欣慰的事情:今年,有一個外出務工的侄子,家里初九輪到出花燈,為了能參加這一活動,他堅定地對老板說:“不能請假就辭職?!崩习鍩o奈準假?!按蠹覍@個還是很看重的,這也是我們一直能延續下來的原因!”老楊說。
古建
“九廳十八井”是客家建筑三種典型代表之一,在客家人看來,它是祖輩流傳下來的讓客家人驕傲的文化遺產。
“正門進去有前廳、中廳、后廳,夾著前井、中井、后井,各天井向兩頭延伸,布滿密密麻麻的廂房,再見左右廳堂,又縱橫交錯地夾持大小不一的天井?!艔d十八井的布局,使整棟屋宇光線充盈,同時結合了北方庭院建筑,并能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天氣?!爆F在,向游客介紹客家建筑是芷溪保護協會會長黃福錦工作之一。
在芷溪,保存完好的古宗祠有74座,面積達35390平方米;古民居139座,面積19萬平方米,其中“九廳十八井”8座。據黃福錦介紹,宗祠是各姓各房祭祀祖先、弘揚祖德、教育子孫、議事婚喪等公共活動的場所,有“聚族收眾”之功效,體現客家人在歷盡艱辛的南遷中形成的“信神不如敬祖”的理念。但芷溪更多的是祠居合一的建筑,祠建在房屋中軸線上,兩側是橫屋花廳等,供起居用。這與皇宮建筑無異。功能單純的祠,如黃氏家廟;祠居合一者,如集鱣堂。
芷溪人十分重視宗祠民居的修建。因為芷溪文化教育發達,讀書做官的人多,進士就有二十人,舉人、秀才、貢生上百人;外出經商發財的人多,“百萬公”就有楊云巖、楊峻亭、楊西林、黃荊山、黃澄川等。近代亦如是,村里有“將軍之家”“海軍世家”“進士門第”。“居廟堂之高”和“腰纏萬貫”的芷溪人見多識廣,傾其所有,竭其心智,建富麗堂皇的宗祠和民居就不足為奇了,有專家學者譽芷溪為“江南客家第一村”。
芷溪人在建造宗祠民居時,十分注重門樓的修建,有流傳的俗話云“千斤門樓四兩屋”,雖是夸張之詞,不失為注重門樓之說。斥巨資、耗工時,能工巧匠歷幾年甚至十多年苦心經營,才能竣工。翠疇公祠的木牌樓、澄川公祠的石牌樓皆如是。門樓開片一律為外八字形,有聚山川之靈氣、納天地之精華、斂財納福之含義。
芷溪的古建筑與周邊村落比較起來,建筑規制更為華麗宏大,但又各具特征。在堪稱芷溪地標景點的黃氏家廟前,高高翹起的檐角和兩邊鎮守的石獅象征了黃氏家族曾經的殷實,集鳣堂門樓上,由清書法家何紹基題字的“南離輝映”,采用減筆以小心翼翼地避諱和“制化”,培蘭堂的門樓至今能看到色彩斑斕的磚雕,以及各種刀法細膩的神獸雕飾。
保護
“還是老房子住著舒服,冬暖夏涼?!痹跐O溪公祠,71歲的黃季菊和老伴從縣良種場退休后,放棄在城關的生活,回到年輕時居住的祖屋。老人說,漁溪公祠人多的時候住著80多戶600多人,如今只剩不到10多戶,而且大多在外打工,“老房子要有人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所以我們決定搬回來。”
芷溪之所以能保存如此多的古民居,得益于“民間守護”?!袄戏孔佑腥藲饩筒粫婆f,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態?!秉S福錦說,客家人一向注重傳統,就是“賣了自己,也不能丟了祖屋”。到今天,盡管村里許多人已經發財致富,但他們不會遺棄傳承了數百年的祖屋。
故園難棄,但并不是人人對未來都有個清晰、長遠的認識,芷溪的保護也受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沖擊,一些富裕起來的村民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不強,為了改善生活條件,開始在古民居周圍建新房,破壞了古村落的整體風貌。更令人痛心的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出現了宗祠牌匾、祖宗畫像等文物被盜事件。
痛心之余,當地一些村民及在外大學生等開始自發行動起來,組建古民居保護協會,積極搜集古民居內的文物并加以保護;宣傳文物保護法,制止部分村民違法建房,恢復古村落的原始風貌……芷溪籍在外大學生楊天鑫、邱志鋆等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建起“芷溪網”,通過網絡向外界介紹芷溪厚重的客家文化。
2008年起,有關部門對芷溪等6個建制村進行全方位普查造冊、登記,編寫芷溪明清古宗祠、古民居調查表和參觀路線示意圖,重點對7座古宗祠和21處古民居(包括名人舊居)進行掛牌保護。
為解決村民違規建房問題,當地政府專門劃出一塊集體土地,用于規劃建設新村,同時積極生成項目,籌措資金,對一些古民居進行保護性修復。
盡管如此,“對芷溪的保護已錯過最佳時機,大部分古民居現已被現代建筑包圍”,黃福錦認為,芷溪古村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仍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