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在倫敦圣保羅教堂舉行結婚典禮?!笆兰o婚禮”備受世人矚目,一些精明的商家也借機大賺一筆。
一天晚上,倫敦鬧市區的一家珠寶店的門口裝飾一新,燈火輝煌,戒備森嚴,老板衣冠楚楚地親自站在門口迎客。一輛高級轎車緩緩地停在門口,一位酷似戴安娜王妃的貴賓從容地從車上走下,嫣然一笑,向聚攏來的行人點頭致意。老板笑容可掬地把貴賓迎進珠寶店,彬彬有禮地向她介紹項鏈、耳環、鉆石等貴重首飾。貴賓面露喜色,一邊稱贊一邊挑選了幾件首飾才悄然離去。第二天,戴安娜王妃光臨該店的新聞傳遍了倫敦城。珠寶店變得門庭若市,生意異常興隆,幾天的營業額遠遠超過開業多年的總和。
其實,這個酷似戴安娜王妃的人只不過老板請來的模特兒,她穿上戴安娜經常穿的衣服,梳上戴安娜的發型,經過煞費苦心的訓練,衣著舉止跟戴安娜王妃并無二致。英國皇家發言人出來澄清事實:“戴安娜王妃沒有去過那家珠寶店?!敝閷毜昀习逭f:“這有什么關系呢?只要圍觀的公眾把她當成王妃就行了?!?/p>
利用名人效應打擦邊球,如今在商界不是什么稀奇事。前幾年,南京新街口一眼鏡店打出一條寫著“歡迎劉翔光臨本店”的橫幅,吸引了眾多的眼球。但此“劉翔”并非奧運冠軍劉翔,而是為該店做營銷的企劃經理劉翔。商家成功地炒作了一把,公眾惱怒之余,也只能一笑了之。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名人邊際效應實現營銷,在不觸犯法律的前提下,應把握好“度”,避免造成消費者的不良印象。而且,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企業不修內功,僅靠無節操的炒作,只能使其失去現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