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燕
【摘 要】技術進步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利用索洛“剩余法”對技術進步在山東省經濟增長中的貢獻進行了測量,得出結論。
【關鍵詞】技術進步;貢獻度;經濟增長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已經被經濟學界乃至整個社會認同。在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例已從20世紀初的20%左右上升到現在的50-80%。在這種情況下,定量評價技術進步的貢獻度越來越為國內外經濟學界以及決策部門所重視。山東省作為經濟大省,也是中國進步最快的地區之一,定量研究技術進步對山東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析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的作用及特點、把握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經濟增長因素的構成
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生產率。丹尼森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六個。即:(1)勞動;(2)資本存量規模;(3)資源配置狀況;(4)規模經濟;(5)知識進展;(6)其他影響單位投入產量的因素。據此我們建立一個經濟模型。令Yt為t時期的總產量,XK表示影響總產量的第K個因素(K=1,2,3,…,n),At表示經濟的技術狀況,在一些文獻中又稱為全要素生產率,則產出與影響產出因素之間的總量山產函數為:
Yt=f(X1t,X2t,X3t,…Xnt,At)(1)
對上式進行全微分,然后兩邊同除以Yt,得到:
2 測算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模型
迄今為止,已經有很多文獻對經濟增長中的技術要素進行了分析。而且許多經濟學家曾實際測算了經濟增長中技術進步的貢獻。索洛在對美國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分析時發現,1909—1947年,美國經濟增長了約一倍的人均總產值中,其中87.5%的增長歸因于“技術進步”,只有12.5%增長可以用人均資本擁有量的增加(即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來解釋。丹尼森也曾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來源進行分析,結論同樣認為技術進步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錢納里等在《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一書中認為,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不同影響到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當經濟發展處于較地水平時,出于技術水平低,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投入的勞動和初級資源相對較多,而資本和技術的投入相對較少。隨著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要求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勞動力投入比例下降。這種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增長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不適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是依靠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的質量。
對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一般采用的是索洛“剩余法”,這是美國經濟學家索洛在1957年提出的測定技術進步的方法。他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作為分析工具。提出下面的假設:1)生產函數是齊次線性的,規模報酬不變;2)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完全線性關系;3)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遵循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這里假定了技術進步是中性的。這是一種簡化的分析,省略了增長理論中的長期增長部分。在這個假定下,勞動和資本存量的生產能力都按照同一比例得到提高,而勞動和資本量本身并不體現技術進步。這種方式估計的技術進步也稱為“非體現型技術進步”。因此,穩定的經濟增長就可以有中性的技術進步來解釋。由此增長的核算方程可以概括為:
其中α和β分別代表了增長中資本的份額和勞動的份額。這個方程總結了投入增長的生產率增長對產出的貢獻。在這個方程里增長被分解為三個部分:資本的貢獻,勞動的貢獻和技術進步的貢獻。根據這個方程利用統計。
3 技術進步在山東省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度的測算
采用索洛余值法對山東省1991-2003年13年間的經濟增長狀況進行實證分析,目的是測算這段時期技術進步對山東省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大小。下面就運用上述模型對技術進步在山東省經濟中的貢獻進行估計。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利用(5)式可以得到回歸方程:
從擬合的結果看,方程擬合的很好,解釋變量能夠說明國內生產總值的96.7%,D-W=1.37表明序列無明顯自相關性。由上面的估計結果及經濟增長核算方程
得到勞動、資本和技術進步的增長率以及資本、勞動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和貢獻率,得結果。
4 模型分析結論
從上述結果看出,山東省經濟增長中,勞動投入的貢獻率比較平穩,1991-2003的平均貢獻率為10.25%,這個值與發達國家的勞動貢獻率相比非常小。而資本的貢獻率很高,個別年份如1997年已經高達354.5%。這可能是由于1997年我國的高通貨膨脹引起的。但是,就各年的平均水平來看,資本的平均貢獻率達到了47.44%,高出勞動平均貢獻率37.19個百分點。這與山東的經濟增長的現實也比較相符,即經濟增長中勞動的貢獻較小,而資本的貢獻較大。
在山東經濟增長中的技術進步貢獻率較小。從計算的結果看,除了1997-1999年出現大的波動外,其他各年份走勢均比較平穩,平均貢獻率為34.62%,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80%的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2001年開始技術進步的貢獻始終為負值,這是因為從2001年以來,山東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本的形成來實現,表明了近幾年山東引進外資和利用外資所取得的成效是顯著的,其經濟增長是靠投資來推動的。山東的經濟增長依然是粗放型經濟,還沒有實現到集約式經濟增長的轉變。同時,從勞動力的增長和資本形成的增長來看,隨著資本的增長,投入的勞動力變化不大,這表明隨著山東經濟高速增長并沒有帶來就業率的增加。當然這也可能是由于我國就業統計口徑的特點引起的。
【參考文獻】
[1]趙彥云.宏觀經濟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
[2]李長風.經濟計量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5.
[3]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4]左正.廣東工業化進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J].南方經濟,2003(7).
[5]鄭玉韻.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及經濟增長方式的“階段性”規律[J].經濟研究,1995(5).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