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 要】職教學院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當前我國職教學院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問題。本文深入分析我國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在體制上存在的普遍問題,從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領導體制、組織體制、課程體制等方面入手提出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改革
1 職教學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起來。根據教育部統計,僅“十一五”期間,職教學院校就為社會輸送1100萬高職畢業生,不管從高校數量還是畢業生數量上來看,高職教育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正是因為高職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成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關注重點。徐雙敏在對1263名高職新生調查中發現有17.7%高職學生存在心理問題[1]。王艷對高職新生的心理抑郁狀況進行了調查,心理問題檢出率為21.5%[2]。李玉峰報道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43%[3]。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表現為:極不自信、懶惰心理、叛逆心理、抑郁心理和焦慮心理[4]。王玲將高職學生和普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對比,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多數項目上與本科學生大體相當,在有些項目上各有特點,如本科生有較大的學習壓力,由此帶來的軀體不適比較強烈,而高職學生可能更多暴露出思想上好鉆牛角尖,有較強的敵對和抑郁情緒[5]。
2 當前職教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2.1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疏于落實
職教學院與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和就業上處于劣勢,往往導致職教學院往往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在新生的招生和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以提高就業率。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素質難以在短時間看到明顯的效果,因此在各項教學目標中往往處在被忽視的位置。這一點在民營職教學院表現的尤為嚴重。
2.2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
有些職教學院認識到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作用,但是對于如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仍然是一籌莫展,認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學生成長中具有重要作用,就應該向其它技能科目一樣,將至納入教學計劃中,并分配一定的學分和課時。這種照本宣科方法,并不能將心理健康知識轉化為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反而有可能加重學生生理和心理負擔,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2.3 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沒有落實到現實層面
受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心理健康服務在我國開展歷史較短等因素的影響,心理健康服務在整個中國社會的認知程度都比較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遠遠沒有到深入人心的程度。高職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課程層面,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到學生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不愿意去利用學校的心理健康資源,更愿意找同學、朋友傾訴。
2.4 心理健康教育遠未實現從“治療型”向“發展型”轉變
根據筆者對南京新華電腦專修學校的調查和參考一些文獻資料,部分高職學校對心理健康較為重視,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這些職教學院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在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的調研,找出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或心理健康教育。這種心理健康教育還是以傳統的“治療性”為基礎,沒有跟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潮流,沒有把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和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放到重要地位,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3 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改革策略
3.1 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加強領導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和學校領導的不夠重視,是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不力的主要根源。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首先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更新陳舊觀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職教學院的負擔,而是提高學生素質、提升學校教學效果的倍增器和助推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而不是治療;最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普及型、預防型、惠及所有學生的心理教育,其目標應該有三個:一是,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防;二是,指導學生更為深刻的認識自己,更為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會,學會自我調節,提高心理素質和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三是,健全人格,適應各種環境,充分釋放學生的各項潛能,保持積極、主動、向上的心態,實現自身個性與社會的和諧。
在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的基礎上,加強領導必須有具體的落實措施。
從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展開。首先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建立跨部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組,從組織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責任能真正落實;其次要制定詳盡、可執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最后要建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進行指標化的考核。
從資源上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展開。要保證人員經費、辦公場地和費用,科研經費以及其它經費的落實。
3.2 改革課程教育,提高師資力量
主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3.2.1 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改革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大綱和教材都存在很多問題,如教材一般參照國外教材,在本土化方面還存在不足,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各國、各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可能完全不同,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也大相徑庭,因此,建議教育主管部門組織心理健康專家、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認真研究我國職教學院開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規律,制定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大綱,編寫專門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2.2 教學形式的改革
當前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死板,教學效果不明顯。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限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它是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從這一點上來說,這種灌輸式教學方式難以達到這一目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也應該是多種多樣,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自覺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授中,應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上,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對于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少數學生,采用重點輔導的方式。教學形式除教師教授外,可采用游戲、角色扮演、自由討論等靈活多變的形式。
3.2.3 教學組織
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的重要支柱和保證。鑒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靈活、分散的特點,可以采用專、兼、聘等多種方式組建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其中,專職老師是心理健康的骨干力量,擔負心理健康課程的講授、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與分析、常規性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個環節的組織等重要工作。兼職老師可以是班主任、任課教師等,在其教學任務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其教授的課程相結合,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聘任老師一般是具有深刻專業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或者是從事心理健康治療的專業人員,其擔負的主要任務是培訓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定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以及為個別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專業的輔導。
3.3 心理健康教育與其它課程教育相結合
研究發現,一些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思政、語文、體育、音樂等課程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如果能主動的在教學過程中自覺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完全可以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
4 總結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是保證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開展的必要保證,應正確看待當前職教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體制問題,在改革中依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從體制入手,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環節,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有力助推器,從而全提高職教學院畢業生素質,在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
【參考文獻】
[1]徐雙敏.1263名高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測試分析[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6, 12(5):153-155.
[2]王艷.高職新生心理健康及抑郁狀況的調查[J].中國校醫,2012,1,26(1):10-12.
[3]李玉峰.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J].調查研究,2010(5):84-85.
[4]張蕾.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5]王玲.論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與劣勢[J].教育與職業,2011,9月中:81-82.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