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坤
潮汕民居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宏偉的規模、完美的設計、精巧的工藝、豪華的裝飾、獨特的風格,都與京城皇宮有相似之處,故有“潮州厝,皇宮起”,“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美譽。
門樓是建筑物的一個“窗口”。與其他地區的民居風格相比較,潮汕民居的門樓裝飾性很強。其中,最引人注目、最能體現宅主的身份和文化取向的是門樓上方突出的門匾字。門匾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影響力。近年來,潮汕地區掀起一股潮汕文化研究的熱潮,但對潮汕民居門匾文化做出深入研究者卻甚少,筆者試就此問題作一番探析,意在拋磚引玉。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民居主要是指建造于宋、元、明、清、民國等各個時期的現存古民居,主要包括宅院、府第、祠堂、書齋、庭園、村寨、土樓等,門匾主要是指大門門樓上方的門楣匾額,新中國成立后的民居及火巷門匾略微提及。
潮汕民居門匾歷史悠久
門匾,顧名思義,是指民居大門上端墻體上鑲嵌的匾額。何謂匾額?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也就是在門戶上題字,以作居室的標記。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頟”字,即是懸于門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于匾,而表達建筑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于額。因此合起來可以這樣理解匾額的含義:懸掛于門屏之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
我國匾額歷史悠久。古人建成宮殿、寺廟、樓臺亭閣等建筑物之后,必十分重視匾額以作裝飾之用,故匾額的歷史應與宮殿、園林、樓臺亭閣等古建筑物的歷史一樣長久。這在古文獻中也有所記載。南宋羊欣《筆陣圖》云:“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從這一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在漢代,就出現了匾額的題寫。魏晉時期,王公貴族開始熱衷于在宮殿城樓之上題寫匾額,而且十分重視匾文的書法。到了唐代,無論是朝廷還是書法家,對匾文書法已愈加重視。匾額在宋代發展到了一個高峰,上至皇帝、各級官員,下至百姓爭相效仿。宋人岳珂《裎史》載:“初吳山有伍員祠,瞰闤阓,都人敬事之。有富民捐貲為匾額,金碧甚侈。”可見當時即使在民間,對匾額也較重視。進入明清時期,匾額已經相當盛行,形制也已經十分完備,從齋堂雅號到官府門第,從修身立志到旌表賀頌,匾額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居門匾是匾額中的一種,潮汕民居門匾歷史悠久。潮汕地區遠離中原,開發較遲,秦漢時始有大批中原士民入潮。到了東晉和唐初,又有中原士民隨著戰亂和戍邊而成批入潮定居。到了宋代,入潮北方移民規模劇增,潮州人口增長很快,出現了不少望族。于是,有一定官銜品位的貴族紛紛建造祠堂,追祀先祖,潮汕出現了“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清乾隆《潮州府志》)的現象。潮汕現仍存有一些宋代民居,如位于潮州市區中山路的許駙馬府,始建于北宋,明清兩代曾經修葺,雖歷經近千年,但基本上仍保存著宋代建筑的格局,專家認為是現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潮安縣古巷鎮象埔寨,始建于宋代,是潮汕現存最為古老的鄉寨。位于全寨中心的“陳氏大宗祠”,是象埔寨建立于宋代的物證之一。潮安金石鎮仙都鄉的林氏家廟,始建于南宋,明嘉靖由狀元林大欽主持重修。這些現存宋代民居,由于年代久遠,且多次重修,初建時是否鑲嵌有門匾,不得而知,現存門匾也是后來鑲嵌上的,但根據望族宗祠建成后,為標揚高貴身位和榮耀家史必定有題匾于門楣上之舉,推斷宋代時潮汕便有民居門匾出現。至明中葉以后,朝廷準許平民也可修建祠堂,出現了“聚族而居,族必有祠”的局面。這一時期,潮汕地區顯貴輩出,建有不少大型府第、祠堂。現存明代民居門匾數量甚多,如揭陽市區的郭子奇故居“太史第”、漁湖鎮長美村的“袁氏家廟”、潮安庵埠鎮官路管理區的“張氏家廟”、彩塘鎮水美村的“少卿第”、龍湖鎮龍湖古寨里的“許氏宗祠”、澄海隆都鎮隴美村的“黃氏家第”(俗稱“狀元先生第”)、饒平三饒“道韻樓”等。可見,明代起民居門匾在潮汕已經相當盛行。至清代,潮汕人建祠之風更盛,出現了“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夸壯麗,不惜貲費”(清嘉慶《澄海縣志》)的繁榮景象。潮汕現存清代民居門匾數量眾多,隨處都可見到,如潮州湘橋區義安路的“己略黃公祠”、揭西縣棉湖鎮的曾習經故居“進士第”、普寧洪陽鎮德安里村的“方氏家廟”、潮陽波美村的“黃氏宗祠”、澄海蓮華鎮新樓村的“盛安樓”、隆都鎮前美村的“永寧寨”、蓮下鎮蔡寮村的“榮祿第”、揭東縣登崗鎮浦廈村的胡一化故居“解元第”、南澳縣深澳鎮的洪名香故居“振威第”等。清末民國時期,潮汕民居建筑有所發展,在建筑物的裝飾、形制上,也吸收融入西方建筑風格,出現了不少中西結合的僑宅,顯示出海洋文化的特色。這一時期,現存民居門匾為數不少,如潮陽谷饒鎮深洋村的“梅祖家祠”、澄海蓮下鎮程洋岡村的“留余小筑”“梅軒”、東里鎮南盛里的“藍氏通祖祠”、隆都鎮前美村的“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文園小筑”等。當代,潮汕民居建筑的發展趨向于現代化,采用現代材料,裝飾藝術上雖仍顯示出特別精細纖巧和講究儒雅的風格,但缺乏個性,對門匾也不是很重視,門匾內容也較前代有所不同。
潮汕民居門匾內容豐富
潮汕民居門匾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分為傳統型的和現代型的兩部分。傳統型的以姓氏郡望和歷代名人先輩的有關信息以及中華古籍名言警句為題;現代型的則以居住環境、立志自勉和處事理念等為題自擬,時代性突出,姓氏、郡望、宗族色彩淡了,家庭或個人色彩濃了。這說明門匾這一形式對不同時代的適應性和內容上的發展性。潮汕民居門匾所題之詞,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以姓氏命名。潮汕各村落,各姓“聚族而居,族必有祠”,于是便出現了很多以姓氏直接命名的祠堂、家廟、府第門匾,如澄海隆都鎮前美村的“陳氏家廟”“朱氏宗祠”、隴美村的“黃氏家第”等。這類門匾在潮汕占較大比例,隨處可見。
第二類以郡望為題。如陳姓寫“潁川舊家”,黃姓寫“江夏世家”,許姓寫“高陽世家”。
第三類以先輩或名人的有關信息命名。本人或先祖取得科舉功名,做過官,功績顯赫,曾受朝廷給予謚號,或是品德高尚等,建造宅第時便以其有關信息來命名,以顯示宅主非凡的身份、地位。以科舉稱號命名的門匾如潮安縣金石鎮仙三村的明代狀元林大欽故居“狀元第”、揭西縣棉湖鎮的曾習經故居“進士第”、揭東縣登崗鎮浦廈村的胡一化故居“解元第”等;以官稱謚號命名的門匾如潮州市區甲第巷的“資政第”、潮安縣龍湖鎮龍湖古寨里的“太卿第”“方伯第”“繡衣第”、澄海城區的“觀察第”、蓮下鎮蔡寮村的“榮祿第”等;以戰功戰績命名的門匾如揭陽市區的“昭武第”“威武第”,惠來縣葵潭鎮的翁照垣故居“將軍第”,南澳縣深澳鎮的洪名香故居“振威第”“軍門第”等;以先祖高尚品德命名的門匾如楊姓的“清白傳家”或“四知家風”、張姓的“百忍家風”等;以先祖出生地命名的門匾如潮州市區甲第巷的“龍游衍派”等。
第四類以儒家教化命名。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道德觀念,澄海東里南盛里“藍氏通祖祠”兩側花巷門門匾“禮門”和“義路”、隆都鎮前美村陳慈黌故居“壽康里”內的門匾“修身”等是儒家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反映。另外,崇文重教是潮汕人的優秀傳統。潮汕人歷來認為只有讀書才能知書達理,才可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因而各式各樣的書齋遍布城鄉各個角落。澄海隆都鎮前美村的“儒林第”“退一步齋”“思齋”,龍湖古寨里的“文翰第”等便是這種傳統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第五類以美好愿望命名。澄海樟籍一村民,夫妻多年奮斗之后,告別了低矮陳舊老屋,新建了一幢三層小洋樓,配套一個小花園。竣工時他們從夫妻姓名中各取一字,以“煥美園”題寫門匾。寓意是夫妻辛勤努力換來美麗的家園,同時也寄望兒孫發揚光大,繼續創造美好未來。揭陽榕城區新泰興的“延慶第”、漁湖鎮長美村的“長美門”、澄海隆都鎮前美村的“永寧寨”“壽康里”等,分別寄寓福澤綿延、長久美好、永遠安寧、健康長壽之美好用意。
潮汕民居門匾的文化內涵
民居門匾是潮汕傳統建筑中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組成部分,是建筑的“眼睛”。一塊制作精美的門匾,往往融建筑、文學、書法、民俗、藝術于一體,是集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綜合性藝術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力,堪稱潮汕文化的一塊“活化石”,故被很多外地游客稱作是一座“無圍墻的潮汕文化博物館”。作為內涵豐富的文化類型之一,潮汕民居門匾自有其特殊價值:
1 歷史價值
一塊門匾往往代表著一個時代,記載著一段歷史,敘述著一個故事。例如,隴美村的“黃氏家第”,俗稱“狀元先生第”,是明代林大欽中狀元之后,請旨為其師黃石庵興建的宅第,門匾及門聯“狀元先生第,進士世范家”均為林大欽所書。該匾被收入《中華名匾》一書。揭西縣棉湖鎮的曾習經故居“進士第”,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曾習經中進士后所建。惠來縣葵潭鎮的翁照垣故居“將軍第”,創建于民國23年(1934年),是翁照垣成名后回鄉所建的宅第。這些不同朝代,古色古香、莊嚴凝重的民居門匾,成為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
2 思想價值
“清白傳家”“百忍家風”“仁壽里”“義門”“修身”“退一步齋”等門匾,敘述了先輩的嘉德懿行,或表達房屋主人的行為處事準則,或將儒家傳統人文思想作為信仰的依托和家風的昭示。后人通過門匾這一獨特的人文景觀,可看出先輩為官清廉、愛惜名節、奉揚仁風、講信修睦、體諒忍讓等高尚品德、處世哲學及做人的理念,在不經意間受到啟迪與教育,進而悟到做人的道理,明白處世的原則,掌握修身的哲學,因而這類門匾具有思想價值。
3 藝術價值
潮汕民居門匾往往集字、印、雕、色于一體,大都辭藻華美、書法精湛、言簡意賅。許多門匾多拜求名家或當地民間聞人為之潑墨書寫。例如,揭陽漁湖鎮長美村的“袁氏家廟”門匾為明朝宰相、大書法家張瑞圖所書;潮安縣彩塘鎮水美村的“少卿第”門匾系明代潮汕狀元林大欽所書;庵埠鎮官路管理區的“張氏家廟”門匾,出自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之手;龍湖古寨里的“許氏宗祠”門匾為明代大書法家吳殿邦所書;蓮上鎮涂城鄉的“鳴鶴齋”門匾系清乾隆年間先后任過刑、兵、禮、工、吏五部尚書的蔡新手筆;澄海隆都鎮仙地頭村的“明德家塾”門匾為清末落選狀元朱汝珍所題;蓮下鎮程洋岡村的“留余小筑”門匾由清末民國著名書法家華世奎題;汕頭龍湖區外砂鎮林厝村的“高氏宗祠”門匾出自末代帝師、大書法家鄭孝胥之手。這些匾額字體千姿百態,或蒼勁或俊秀,流韻傳神。它們既為民居增添文化氣息,提升知名度,也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了一個欣賞和學習的好去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