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集聚有助于為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提供資金融通支持,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城鎮化建設不僅是金融集聚的基礎,其建設過程本身就對金融集聚有著強烈的需求。今后西部地區應加強金融集聚的政策支持,提升城鎮化建設的整體水平,推動金融創新,從而營造金融集聚的有利環境。
【關鍵詞】西部地區 金融集聚 城鎮化 建設
前言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信息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更需要高水平的金融支撐。金融集聚主要通過金融集聚效益、企業擴散效益、金融溢出效益和金融功能促進經濟的增長[1]。在城鎮化建設中,金融集聚可以為城鎮建設及產業發展提供資金融通,同樣城鎮化也有助于促進地區金融集聚的發展。我國西部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西部地區應積極為金融集聚創造良好的條件,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邁上更高臺階。
一、西部地區金融集聚水平
我國學者戴志敏在對江西省金融集聚效率進行研究時,將經濟信用化、金融機構貸款規模、信貸轉換率、商業銀行信貸比重、直接融資比率、非公有制經濟信貸融資比重作為評價金融集聚水平的主要指標[2]。學者陳立泰、劉倩在此基礎上選擇經濟信用化、金融機構貸款規模、信貸轉換率、直接融資比率以及保險公司投資規模作為指標,對我國西部十二個省份的金融集聚水平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西部地區不同省份金融集聚水平存在區域差異。其中更靠近中部地區的部分西部省市,其金融集聚水平相對較高,如重慶、貴州、云南、陜西、寧夏等省市。而其他西部省份距離中部地區較遠,金融集聚水平相對較低。
通過對西部地區不同省份金融集聚水平的比較看出,地理位置、經濟水平、交通條件、氣候條件的差異與地區金融集聚水平有著緊密的關聯。重慶、貴州等幾個省市因靠近中部地區,可以獲得中東部地區金融集聚溢出效應的影響,吸收中東部地區金融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從而帶動本地區的金融集聚。這些省市在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高,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能夠聚集更多的企業,因而對金融集聚具有帶動作用。而且交通條件和氣候條件也能為金融集聚提供必要的支持。相比之下,地處偏遠的西部省份金融集聚效應不明顯則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從地區位置來看,甘肅、青海、西藏等地距離中東部地區較遠,缺少地緣優勢,不利于向中東部地區學習金融業的經驗。同時地域位置的遙遠也導致信息傳輸效率的下降,使西部地區技術創新明顯落后于中東部地區。加之經濟落后,交通不便,貿易欠發達,人口密度低,企業進出存在困難,因而難以匯聚眾多的企業參與,缺少對金融集聚的吸引力。這些省份金融業不夠發達,市場資金融通規模有限,如西北地區仍是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尚未形成蓬勃發展的趨勢,這也是金融集聚水平較低的重要原因。
二、西部地區金融集聚與城鎮化建設的關系
西部地區金融集聚與城鎮化建設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從當前情況來看,金融集聚有助于為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提供資金融通支持,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城鎮化建設不僅是金融集聚的基礎,其建設過程本身就對金融集聚有著強烈的需求。
(一)西部地區金融集聚對城鎮化建設的影響
西部地區金融集聚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資金融通支持,進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使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日益增多的城鎮人口的居住需求、公共服務需求以及消費需求,而且地區產業結構也將隨之調整,工業和服務業將呈現更快的發展速度。而各項建設的開展都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特別是在西部地區,本身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城鎮化進程明顯落后中東部地區,且西部十二個省份之間也存在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差距,建設工作投資巨大,資金融通成為城鎮化建設順利推進的保障。
資本的逐利性偏好使得金融機構將網點設立在經濟繁榮地區,導致當前農村單一、小規模、缺乏層次的金融組織體系無法滿足城鎮化建設的龐大資金需求[4]。金融機構的分散、金融中心的缺乏顯然不利于解決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需求,進而也會影響城鎮化建設的進程。金融集聚的發展則有助于促進金融機構的聚集,擴大西部地區金融業務規模,如信貸、直接融資的發展。通過金融集聚,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資金瓶頸問題不僅能夠得到解決,由此也將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隨著金融集聚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資本將流入西部地區,并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西部地區,從事城鎮化的相關建設活動,如城鎮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住宅、消費領域的投資等,都是城鎮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西部地區雖然地處偏遠,交通和氣候條件欠佳,但也有其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適合發展地區特色產業。金融集聚則可以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提高地區金融服務水平。
(二)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對金融集聚的影響
不僅金融集聚對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具有積極的影響,城鎮化建設也可以帶動金融集聚的發展,成為金融集聚的重要基礎。
首先,城鎮化發展的水平決定金融集聚程度。城鎮化水平可以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區位環境、居民生活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得到體現,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越高,資本和技術越密集、中高學歷人口越多,市場和自然環境越理想,居民消費水平越高,地區城鎮化水平也相對更高,進而促進金融集聚。而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區位環境等方面建設的滯后也會對金融集聚產生影響。只有當西部地區形成一定規模的城鎮化建設,孕育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企業數量也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提高地區招商引資的吸引力,金融資源才能具備向西部地區流動的意愿。所以當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時,其金融集聚水平也明顯落后于中東部地區。
其次,城鎮化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持,進而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城鎮化建設通過改善地區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地區總產值,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可以帶動本地區經濟規模的擴大,為金融業發展創造條件,其溢出效應、基礎設施、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及城市規模等要素成為金融集聚的基礎和推動力量。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資金支持,也可以匯集資金,吸引投資,進而為金融集聚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西部地區不同省份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出,城鎮化建設步伐較快、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的省份,其金融集聚水平相對更高。
最后,城鎮化建設本身也對金融集聚有著強烈的需求。城鎮化是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轉型的過程,具體可表現為人口職業、產業結構、地域空間等多方面的變化。因此,城鎮化不僅僅帶來城鎮人口的顯著增長,隨著人口規模的變化,區域范圍內還會產生一系列的聯動反應,在經濟領域主要表現為城鎮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由此產生對金融集聚的需求。一方面,伴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形成對金融業發展的強烈需求;在地理空間上,金融集聚現象將跟隨產業結構水平的集聚來布局,從而表現出空間布局上的相似性[5]。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水平不高,今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還需要實現廣泛和深入的發展,不斷提高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地區經濟中的占比,這就需要金融集聚給予強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從社會生活來看,城鎮人口的增加勢必會產生更多的金融服務需求。人口職業的變化從深層次還表現為人口受教育水平、職業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因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會更加明顯,如儲蓄、消費、信貸、理財等金融需求,也會隨城鎮整體的發展而變化。而且城鎮化還需要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醫療衛生、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建設同樣需要資金融通。
三、推動西部地區金融集聚的舉措
針對我國西部地區金融集聚的現狀,今后政府部門應提供金融集聚的支持政策,努力推進西部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化建設的整體水平,推動西部地區金融創新,從而營造金融集聚的有利環境。
(一)提供金融集聚的政策支持
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單純依靠供給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仍然有限,所以西部地區可以借鑒國內外一些先進經驗,借助政策杠桿的力量,鼓勵金融集聚,加速地區金融業的發展。作為政府部門,應當積極搭建金融集聚平臺,加速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從以往中東部地區金融業積累的經驗來看,政府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搭建金融集聚平臺,可以迅速吸引大批金融企業的入駐,發揮金融集聚效應。例如,我國東部城市建立的金融街、金融區等都頗具代表性。作為西部地區,通過平臺建設,搭建金融中心,對于縮小和中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調整產業結構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東部地區在金融集聚方面取得的成果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西部地區為金融集聚制定鼓勵政策,也必須關注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當某一地區擁有的資源稟賦和金融發展相契合時,對金融資源的協調、配置、整合能力較強,因而有利于促進金融集聚,反之金融發展則相對落后。所以政府部門對于政策的制定,既要充分發揮政策的鼓勵作用,為金融業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又要以地區經濟發展為前提,確保經濟的穩步增長,使政策具備堅實的經濟基礎,進而通過金融集聚帶動地區城鎮化建設的發展。
(二)提高城鎮化建設的整體水平
為促進金融集聚的發展,西部地區應提高城鎮化建設的整體水平。無論是城鎮化還是金融集聚,兩者都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首先,西部地區應積極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金融業及其他行業企業的進入、貿易發展、資源流動創造良好的交通條件。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大西部城鎮住宅、商貿、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人口的聚集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密切相關,缺少基礎設施的支持,人口向城鎮流動和聚集的速度也較為緩慢。所以西部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應立足長遠發展,通過居住環境以及公共服務的完善,不斷增加城鎮人口比重。其次,西部地區應加強產業結構調整。部分西部省份仍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因而缺乏金融集聚的吸引力。今后西部地區應著力從本地區特色資源出發,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優勢,培育地區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進而形成城鎮龍頭產業,在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同時,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穩步上升。最后,城鎮化建設應關注可持續發展。西部地區應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能源節約,合理引導居民消費,鼓勵科技創新,從而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提高城鎮化建設的整體水平。
(三)推動西部地區金融創新
西部地區金融業務較為傳統,缺乏創新,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西部地區應大力發展金融創新,增強金融業發展的活力。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大中小企業的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都將帶動信貸業務的增長。西部地區可以從信貸、抵押方面入手,嘗試開展金融創新。例如為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的抵押貸款服務,或是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設立林權抵押貸款,提高授信額度等,都有利于提高金融業務的靈活性,吸引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積極構建金融創新的產權制度與交易平臺,規范金融秩序,培育金融創新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周雨杰.金融集聚成因及對經濟增長影響研究[J].時代金融,2012(15):169-170.
[2]戴志敏,郭露,彭繼增.省域金融集聚發展與產業傳導關聯——以江西為例[J].軟科學,2011(06):117-121.
[3]陳立泰,劉倩.我國西部地區金融集聚與城鎮化互動關系實證分析[J].城市問題,2012(09):19-24.
[4]吳培清,龔劍鋒,蔣立南等.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集聚實證分析——以福建省寧德市為例[J].福建金融,2013(12):32-35.
[5]石沛,蒲勇健.金融集聚與產業結構的空間關聯機制研究[J].技術經濟,2011(01):41-46.
作者簡介:王璐(1988-)女,四川簡陽人,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金融市場專業碩士,四川商務職業學院會計系金融管理與理財教研室教師,研究方向:金融經濟與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