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穩定。但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影響,導致農業薄弱,農村落后,農民貧困,城鄉差距不斷擴大,不僅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影響了我國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國家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不斷擴大,近幾年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強農的財政政策。我國的財政支農政策,對我國“三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因此,本文對當前新農村建設時期下我國財政支農政策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簡要分析。
一、財政支農政策的含義
財政支農是國家財政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是國家財政支持農業、農村、農民的重要手段。而財政支農政策就是財政支持農業發展,是國家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或目標而制定的,指導各級財政在農業、畜牧、水產、林業、水利等農業領域的財政分配活動、處理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準則和措施。
二、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財政支農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支農資金結構不合理
1.財政支農資金總量仍然不足。近年來,我國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數量雖在不斷增加,但在財政總支出中,用在三農方面所占的支出比重卻相對下降。資金的嚴重不足,是制約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問題。而且由于財力方面原因,有些鄉鎮財力相對薄弱,資金相對緊張,導致財政支農投入嚴重不足,很難改變維持“吃飯財政”的現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財政收入增加的同時,財政支出也不斷增加,但在財政支出比重中,財政支農支出基本只是維持在8%左右,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不高,增長緩慢。
2.財政支農結構失衡。盡管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支農結構總體仍不合理,在各項農業支出中,用于農業生產的支出低于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用于行政開支及人員供養的部分比重偏高,增長較快,而用于農業基礎設施的支出則偏低。在財政支出中農林水部門事業費支出居高不下,增速明顯,用于農業科技的投入數量小、比重低。
(二)財政支農投入渠道分散,支出重點不突出
1.財政支農投入渠道分散目前,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渠道主要是通過財政部門或行業部門的渠道進行,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渠道比較分散,渠道眾多,財政支農資金多頭管理,責任不明確,所有涉農部門和職能機構,都有截流支農資金的情況,部門分割嚴重。而且由于政出多門,職責不清,不利于財政支農資金監管,導致大多支農項目無法進行整合。
2.現行財政支農方式不多樣、不靈活。財政支出方式的制定權在中央和省,涉及的面比較廣,同時由于政策本身具有普適性,難以體現具體的靈活性,所以從現象來看,支出方式是一刀切,再加上政策實施的剛性和政策要求的嚴肅性,必然難以體現支出方式的靈活性。結果是,單一呆板的支出方式,不能兼顧到各地具體的實際需求,在財政支農資金的具體使用范圍、使用對象和支持數量上都缺乏靈活性,影響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吸引社會資本進行投資,影響了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影響了財政資金對社會資本應有的聚集效應。
(三)財政支農資金監管機制不完善,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
財政支農資金監管機制不完善目前我國財政農業支出實行分級管理,涉農部門多,在支農支出職責劃分上,中央與地方劃分不清,管理部門之間職能交叉。這種現象,導致支農資金使用分散,難以形成合力,造成了支農投資的極大浪費。支農資金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不高,近年來,財政支農資金雖然在細化預算編制、規范預算執行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一些地區和部門支農資金“重分配、輕管理”的觀念沒有根本改變,支農資金管理意識薄弱,管理手段落后。
(四)支農績效評價機制不完善,支農資金使用效益低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對財政支出過程,進行客觀、科學、公正的綜合評判和衡量比較。目前,我國在對支農支出績效評價方面,主要是通過若干固定的工程管理、技術和財務等指標進行全過程評價,各部門對評價指標設置比較單一,尚缺乏一套科學、統一、完善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直接影響支農績效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合理性,不利于對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影響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客觀性、正確性及權威性。由于支農績效評價機制的不完善,導致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不能完全發揮,支農資金使用效益偏低。
三、完善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措施
(一)完善財政支農法律法規,建立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完善財政支農相關政策法規,確保財政支農有法可依為了保證財政支農投入的不斷增加,實現財政支農資金管理的規范化和透明化,確保支農投入既穩定又持續。
(二)提高支農資金投入規模,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總量穩定增長機制為更好地支持“三農”的發展,深化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改革,改變農村的落后局面
(三)優化財政支農結構,合理分配財政支農資金
1.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增加農村公共建設投資,發展生態環境、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電力設施、鄉村道路建設等。
2.增加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激發農業的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業科技的生產效益,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3.控制農林水氣部門事業費增長速度,嚴格控制人員機構經費的增長速度。
4.增加對農村社會事業方面的投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優化農村公共衛生環境,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四)加強監督檢查機制
建立和完善支農資金全流程的監督檢查機制對支農資金全流程的監管,從支農資金項目立項、資金分配、資金運行及使用結果全過程監控。
(五)豐富財政支農項目體系,完善財政支農補貼方式
加大支農的范圍,拓寬支農渠道,完善財政支農惠農補貼方式。
(六)健全財政支農績效評價體系
加強財政支農績效評價的制度建設,制定財政支農績效評價標準及評價指標庫,加強政府管理體制的相關配套改革。
作者簡介:于少波(1984-),男,漢族,陜西渭南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讀農業推廣碩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榆林市中心支行,助理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