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目標就是使資金的安全的得到保證,保持資產的流動性,盡可能獲取最高利潤。本文簡要分析了資產負債管理及資產負債比例的差異,探討了對資產負債比例進行管理的含義,并且細致分析了管理資產負債比例期間出現的問題等。
【關鍵詞】商業銀行 資產負債比例 管理 資產負債管理
一、在商業銀行中資產負債管理的策略
一般來說,商業銀行的目標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潤,通過多種金融負債進行資金的籌集,經營對象是多種金融資產,通過對負債的利用創造信用,同時向顧客提供更多類型的、綜合性的服務。由于運營的事物為貨幣資產,所以,其需要嚴格遵照流動性、安全性及盈利性三方面原則。期間,對于商業銀行來講,流動性是保證安全性與盈利性之間進行平衡的杠桿,是實現盈利性的一種必要手段,將流動性控制在相應的范圍對于商業銀行來講是成功運營的重點;安全性是獲取收益的保障,商業銀行需要基于相應的安全及流動性基礎上,對最大限度的利潤進行追求。
在商業銀行中資產管理是一種傳統的管理辦法,資產流動性在管理資產期間發揮較為關鍵的作用,伴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銀行的業務獲取了一定發展,理論歷經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是商業貸款理論、可轉換性理論、預期收入理論。在對金融進行創新期間,管理負債理論是后形成的一種概念,核心內容為利用資金的介入方法確保銀行的流動性,從而增加資產業務,提高銀行的經濟收益。在進行負債管理期間,通過加強資產管理可以獲得銀行的流動性,此外,銀行的流動性也可以通過向外借貸獲得,而且隨著借貸領域的不斷擴大來保證銀行的流動性。負債管理業務不需要確保很多高流動性的資產,其部分資金能夠被應用在資產內,進而增加銀行的經濟收益。
不管是從資產管理方面來看,還是從負債管理方面來看,安全性、流動性及盈利性方面的協調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近年來西方國家一些商業銀行把運營及管理的工作重點防治在對負債資產進行綜合管理,依據資產同負債間的關聯,全面、合理的對資產負債實施管理行為,主要的思想是將負債與資產兩個方面進行探討,緊密同差距或者缺口相圍繞,利用調整資產的差異及負債雙方,從而實現合理分配。
二、對資產的負債比例進行管理活動
(一)管理資產的負債同管理資產的負債比例存在哪些異同
二者的區別不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主要依據的是中央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針對商業銀行實施的一種監管措施,為了使金融業的公平競爭和穩定健康經營得到保證,它主要注重對商業銀行中各項業務的約束。在充分尊重“三性”相統一的標準前提下實施信貸資金的運轉,最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在具體操作期間,需要同時給予資產同負債雙方的利益以關注,因此,商業銀行的運營機制可以視為資產的負債管理活動;二是管理資產的負債比例工作指的是利用信貸資金形式期間關聯及限定資產負債項目的方法,規定相應的比例,從而對整體資金信貸的運營行為進行控制,因此,其可以視為一種較關鍵的管理措施。管理資產的負債需要同銀行及股東的利益圍繞在一起,從而確保其穩定提高,把銀行中的負債資產表同賬戶實施統一化管理;三是管理資產的負債可以視為一種微觀管理的形式,對于商業銀行來講,其內部運營的狀態及決策進行掌握的一種管理方法。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是一種宏觀的管理手段,它一方面方便了商業銀行對自身的經營狀況進行及時的掌握,另一方面是中央銀行監管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一種有效手段。四是在“三性”中,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與資產負債管理相比,更加強調“安全性”。
二者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管理資產的負債比例前提下對資產的負債進行管理,一般來講,管理資產負債的形式有很多,其被廣泛運用在管理資產負債比例方面。由理論角度來看,管理資產的負債比例起源于銀行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二者存在密切的聯系;二是資產的負債管理工作同資產的負債比例管理工作之間存在交集,想要確保資金流動穩定與安全,就需要確保商業銀行在運營期間滿足相應的標準規定,從而更好的促進銀行發展。
(二)商業銀行在管理資產的負債比例的內容
經過對上面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商業銀行在管理資產的負債比例期間,包含的內容有:商業銀行自身的運營增強以后,就需要相應提高資產的效益及質量,并且保證流動性、安全性及盈利性,對三者進行優化,逐漸變成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機制。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民銀行充分借鑒國際慣例,站在中央銀行的立場修改此項制度,同時進一步完善,需要注意的內容有:安全方面管理、總量方面管理、效益方面管理及流動方面管理等。
資產負債管理的關鍵之處在于要制定出一套控制指標,這套控制指標能夠體現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動性之間的比例,還可以協調負債與資產之間的關系。資產的負債比例管理應該得到大力的推行,取消規??刂?,執行一種在國際上通行的資產管理,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比方說企業要實行自主經營,商業性的業務與政策性的業務之間應該進行分離,銀行自我管理的改善,利率的形成應該實現市場化等等。
三、在商業銀行中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一)管理認識上存在誤區
對于資產的負債比例管理工作來講,其包含兩個層面,即宏觀與微觀。由宏觀層次來看,其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負債比例實施管理活動,這種管理是對商業銀行進行監控的一種管理;另一個層次是在商業銀行中自控性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在實際的運用中,一些人民銀行支行中的相關人員在潛意識中將商業銀行的負債資產比例管理工作當做是人民總銀行的工作,管理監控活動是由人民銀行的總行落實的;部分人員將負債資產比例的管理工作是為商業銀行本身的控制管理行為,主要應該由商業銀行實施。在商業銀行的內部,尤其是一些經營性的分支機構,對于資產負債比例的理解比較刻板,處理不好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二)比例指標體系存在不可操作性和不完整性
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要求人民銀行支行對轄區內的商業銀行進行考核,考核的前提是要以各商業銀行總行的分解指標為依據,然而在現實工作期間,沒有分解指標,人民銀行的分行僅把商業銀行的指標作為依據進行考核,考核指標的高效性降低。其實因為總行匯集了商業銀行的資本,因此,監控指標指的是全部資本類指標在商業銀行分支機構中都不適用。在管理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指標工作,能夠高效穩定商業銀行的運營。然而,由于各地商業銀行的環境存在差異,這種標準對于各商業銀行來說都不一定是最優選擇,因此,為了維護我國金融領域的發展與競爭,各地的商業銀行需要依據中央銀行確定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標準開展工作。
(三)外部環境的制約
政府的行政干預對于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順利推行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商業銀行是一種經濟實體,而且是獨立的,但是行政干預是避免不了的,銀行如果不行自由的行使金融主權,自身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是很難得到有效推行的。國家的宏觀調控在實施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商業銀行的利益,危害商業銀行的盈利特性。
企業經濟效益差使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進程受到了嚴重的制約?,F階段有很多國有的企業經營效率非常差,負債率很高,但是償還能力很低,這種情況的存在使信貸資產處于不斷惡化的情形中。一些效益比較好的企業融資的渠道非常廣,不需要過多的貸款。其也就變成了銀行不愿為經濟效益較低的企業發放貸款,然而,僅有效益較低的企業才需要貸款,而效益較高的企業并不需要貸款,銀行互相爭搶為其房貸,就很容易讓銀行的信貸資金安全難以保證,也得不到高利潤,進而加重了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的困難。
對于金融市場來講,其系統上部完善,濟南對資產的負債結構進行調整。現階段我國的金融市場仍處于不完善的發展階段,在商業銀行中的資產負債故那里沒有形成相應的市場機制,比例與結構的管理非常難。
四、結論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主要追求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三性的統一之在堅持流動性與安全性的前提下的一種統一。面對現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的管理者頭腦要時刻保持清醒,加強自我監督,保證商業銀行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梽芳,胡日東.屬性數學在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06,(2).
[2]馮國富,劉洋,原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探討[J].民營科技,2008,(4).
[3]崔瑾.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和風險管理問題初探[J]. 商業文化(下半月),2012,(4).
[4]寧喆敏.淺議次貸危機后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J].中國城市經濟,2012,(1).
作者簡介:顧蕓(1974-),女,漢族,烏魯木齊市商業銀行恒豐支行,會計師、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