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元
【摘 要】為了提高抗震設防地區住宅樓的整體性和抗震能力,現在大多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屋蓋。但由于種種原因,現澆板尤其是大跨度現澆板常出現板角、墻邊和跨中裂縫,直接危害結構安全使用。
【關鍵詞】抗震設防;板角裂縫;保濕保溫養護
抗震設防地區大量多層居民住宅樓工程,從提高建筑物整體性和抗震能力這個總目標出發,同時兼顧節約能源和盡可能少占、不占農用土地資源這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則,大多采用粘土多孔磚、陶粒混凝土砌塊、混凝土空心砌塊等墻體材料砌筑承重墻,用粘土空心磚、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塊等砌筑非承重內隔墻,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作為水平承重構件。但是許多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特別是雙向大跨度現澆板常出現板面四大角斜裂縫和跨中縱向或橫向水平裂縫,這些裂縫有的很細微,有的寬約0.5~0.8mm;有的貫通,有的不貫通,空氣中的潮汽一旦進入縫中,會造成鋼筋被緩慢銹蝕,直接危害建筑結構安全和建筑物壽命。經我們對現澆板施工過程的多年觀察、分析和試驗,找到了裂縫產生的原因及其相應的防治措施,現分別敘述如下。
1 設計方面原因及防治措施
1.1 原因分析
按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第10.1.7條第1款、第2款規定,現澆樓蓋周邊與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墻整體澆筑的單向板或雙向板,應在板邊上部設置垂直于板邊的構造鋼筋;在兩邊嵌固于墻內的板角部分,應配置雙向上部構造鋼筋;且對上部構造鋼筋從支座邊算起的伸入板內的長度也都作了詳細規定。但在實際工程設計中,有的設計人員在板角和板邊上部設置構造鋼筋的數量和錨固長度上均不能滿足設計規范的要求,不足以抵抗板角和板邊負彎矩,以致使板角和板邊出現斜裂縫和通長裂縫;而雙向大跨度現澆板的中央部位,由于彎矩和撓度均較大,易產生板底縱向或橫向通長裂縫;又因為雙向大跨度現澆板表面積較大,在較大晝夜溫差和混凝土凝固時的干縮變形雙重作用下,其表面易發生縱向或橫向通長裂縫,這種裂縫一旦與板底裂縫相遇,就會形成通長貫通裂縫,將對結構造成危害。
1.2 防治措施
(1)板角上部構造鋼筋按支座負彎矩計算的,應按計算值配足構造筋,其錨固長度應符合設計規范規定;按構造要求配筋的,其截面積應按同方向縱向受力鋼筋截面積的1/3取用,其錨固長度應符合設計規范規定。(2)板邊按固定支座負彎矩計算上部構造鋼筋的,應按計算值配足構造筋,其錨固長度應符合設計規范規定;按構造要求配筋的,其數量和錨固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規范要求。⑶對雙向大跨度現澆板來說,由于兩個方向跨度均較大(≥4m),在樓面荷載(含自重)作用下,板中央部位彎矩和撓度均較大,除按計算配置下層雙向受力鋼筋外,尚應同時配置不小于ф8@150的上層雙向構造鋼筋,以提高其整體剛度,減小板中央部位撓度值和增加板面抵抗溫差變形、干縮變形能力。
2 施工方面原因及防治措施
2.1 原因分析
(1)板角和板邊上部構造鋼筋在施工中被踩下后未能及時糾正、復位,失去其抵抗負彎矩作用。(2)混凝土中砂石級配不合理,砂含量偏少或偏多,砂含泥量超標,配合比不準確,沒有用磅秤計量投料,造成混凝土強度等級達不到設計要求。(3)大面積混凝土樓板澆搗、抹壓后未能及時覆蓋、保濕養護,尤其在夏、秋季烈日下,混凝土表面失水過快導致出現干縮裂縫。(4)樓板上堆放材料、機具過多或過于集中,或吊放材料時過快、過猛,對樓板的撞擊力過大,也極易造成樓板出現裂縫。(5)因趕工期或加快模板周轉而過早拆模,使混凝土大樓板過早受荷,或采用快拆模體系,即在樓板混凝土澆筑1~2天后就將大面積樓板底模拆除,只留下跨中帶狀獨立支撐系統,這樣一來,完全改變了現澆板受力狀態,使獨立支撐帶上部混凝土因承受不了這種突如其來的負彎矩而產生裂縫。
2.2 防治措施
(1)應嚴格按設計要求制作和安放上部構造鋼筋,其下面應按適當間距(一般不大于600mm)用鐵腳將其撐起,并用綁絲固定;澆筑混凝土時運料走道不得觸碰構造鋼筋,澆搗人員不得踩踏構造鋼筋進行操作;鋼筋工應跟班檢查,發現鋼筋變形或移位應立即糾正、復位。(2)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含砂率和砂石級配,嚴控砂、石含泥量,堅持砂石料過磅;嚴控混凝土水灰比,確保混凝土強度等級不低于設計要求。(3)樓板澆搗、抹壓后應及時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濕養護7~10天;冬期施工時在加強保溫的同時,也應加強保濕養護。(4)嚴禁在樓板上堆放過多材料、機具,嚴禁對樓板發生振動和撞擊等施工行為;繼續在樓板上砌筑墻體時,磚堆不得高于3層,且要分散堆放。(5)切忌盲目圖快、趕工期。要根據當時環境氣溫和現澆板跨度,按施工規范規定適時拆模。盡量不要采用快拆模體系;如確因工期緊迫必需采用快拆模體系的大跨度現澆樓板,也應在拆除大面積模板后做出相應的技術措施,即:在獨立支撐帶兩側,按不大于1.2米的間距用枇杷撐將現澆樓板板底頂緊,以保持現澆樓板原有受力狀態,避免出現支撐帶兩側通長裂縫。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