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佳 李興韻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教育者的責任有三:對知識的責任、對學生的責任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基于學校的社會作用,杜威指出:“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于訓練一個人,而是從事于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教師與社會生活是“從事”與“被形成”的關系,社會生活的發展源于教育者對它的打造,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意識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自發地將教育工作和社會的發展進步聯系在一起。
一、教師——推動社會變革與進步的重要因素
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史來看,教育不僅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自教育產生的那一刻,它便有了提高人類生存質量,傳遞知識和培養人才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指出,“教育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基本方法。”作為教育活動承擔者的教師在學校中所擔任的工作必然有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他們是社會進步及社會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師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社會各個崗位的生產力,他們必然承擔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相應責任。
杜威認為教師對兒童的影響通過正面感染進行,教師是社會向積極方向變革的驅動力。教師將人類的知識成果通過最直接的教育教學手段傳遞給青年一代,幫助他們運用已有知識去認識和改造世界,促進人類社會朝著文明的方向發展。“通常的學校課程,忽視了今天的科學的民主的社會,忽視了這一社會的需要和理想,卻培養兒童去為個人的生存而斗爭,并通過這一點智力的‘修養以滿足個人的享受,使之變得柔和一些。”杜威的批評至今仍有警示意義:今日的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一群為個人生存而斗爭的人,無疑有違構建民主社會的目的,而教師的工作失誤是這個時弊產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教師的自身需求自我實現沒有得到滿足,致使他們的教育工作浸入功利色彩,因此對學生價值觀取向的形成也造成了不良影響。特別是在當下,我國社會正處于由知識經濟帶來的轉型期,各種社會輿論都在挑戰著教育工作者的職業操守,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起社會關注的“怪論老師事件”中,老師因教導學生“讀書是為了賺大錢娶美女”的觀念而遭到學校解聘,教育廳全省通報和行政訴訟,這一事件就反映出了當代一些教師自身對社會責任感的輕視。青少年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尚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還需要教師合理地引導。
二、教師———構建民主社會的靈魂力量
杜威曾將教育比喻成民主的“接生婆”,它使民主在每一個時代得到更新的力量,民主代表著社會改革與進步的正向發展。杜威所強調的民主主義,“首先是一種聯合的生活方式,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在他看來,民主主義的社會指的是:“全體成員以同等條件共同享受社會的利益,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生活的互相影響,使社會各種制度得到靈活機動的重新調整。”“民主的社會必須有一種教育,使每個人都有對于社會關系和社會控制的個人興趣,都有能促進社會的變化而不致引起社會混亂的心理習慣。”作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注入“民主”的觀念,使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懂得民主的真諦,這是培養民主社會公民,營造民主社會氛圍的大前提。
(一)教育觀念的民主
建立民主社會,首先應強調民主的氛圍以及一種合理的社會秩序,并正確認識民主的概念。因此,教師應當把民主的觀念融入教育活動中,通過民主的教育方式向大眾傳播民主與社會公正的觀念,培養具有民主意識的人,從而最終形成大眾的民主意識,為民主社會提供建設者和維護者。
杜威認為:“民主的出發點能夠給行動以力量,并且指導批判性思維和教育思想。”如教師在講授時可以持有自己的觀點,但一定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應將所有的觀念呈現,將選擇的自由交予學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學者也指出了這個問題:“教師應當以供學生和讀者選擇的態度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不同的觀點,特別是不同的善的觀念和生活方式表示寬容。”在教和學中貫穿民主的觀念,教師和學生都應在平等的基礎上自行選擇所傾向的價值觀念,教師不強行向學生規定和規劃觀念價值取向。
(二)教育手段的民主
杜威認為應當發展以學做相結合為基礎的教育,使之與民主社會相協調。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這是民主教育的手段之一。“民主也意味著以智慧為基礎的自由的選擇,這種智慧是和別人自由聯合和交往的結果。民主是一種共同生活方式,在共同生活中,互相自由協商支配一切,而不是力量支配一切,合作而不是殘忍的競爭是生活的規律。”在河南發生的“全班投票,逼死花季少女”事件中,班主任召集全班發起一場所謂的“民主投票”,用選票來決定女學生是回家教育一周還是留校繼續上課,大部分同學選擇了讓女學生回家,這樣的結果逼得女學生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這使我們不得不反思所謂民主教育的實施方式,投票無疑是民主選舉的手段,但在這個案例中,所謂的“民主”變了味,班主任沒有正確認識學生享有的受教育權,打著“民主”的旗號,對所謂的“問題學生”進行殘忍冷漠的排斥。同時,班主任也沒有把握民主教育的真諦,對初中學生的教育不同于政治決策,如果生搬硬套所謂的“民主投票”,只會使“民主”成為扼殺生命的劊子手。民主的手段本應當以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為目的,可這里的“民主”則是用來決定學生是否該享受本該擁有的權利,成了教師推脫責任的幌子,這是不合理的。
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真正將民主這一觀念融入教育教學的教師鳳毛麟角,然而,思想的塑造恰恰在基礎教育中最易實現,民主的觀念和意識也最易在低年級學生的頭腦中根植。杜威所述的“民主的思想”,主張教師在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平等待遇的前提下,使他們通過平等的教育制度,在觀念上也受到相應塑造和影響,通過這種塑造,使他們將來走上社會之后再繼續將這種公平公正的觀念傳承下去。
三、教師——改良社會秩序的關鍵所在
杜威認為“教師即社會的公仆……他專門從事于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并謀求正確的社會生長”。社會秩序的維護,不但體現在法律方面的約束,也體現在道德方面的約束,它能確保社會良好運作而不致混亂,學校主要靠學校德育的實施來維護社會秩序。2008年安徽長豐縣出現的“楊不管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兩名學生在地理老師的眼皮底下打起架來,老師不僅沒有當場制止,還在對打架的學生進行語言嘲諷后繼續上課,其中一名學生當場口吐白沫,老師仍繼續上課直至鈴聲響起,之后該名學生被送到醫院,經搶救無效身亡。在這個案件中,當事人楊老師不但沒有第一時間制止學生的斗毆行為,且冷眼旁觀學生的爭執后進行語言嘲諷,漠視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如若此類教師再多一些,學生在學校感受到的只有袖手旁觀冷漠的氛圍和在維護學校秩序上的不作為,若他們將這樣的觀感帶到社會上,顯然不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同時,杜威認為,學校有著其他機構都沒有的特點——改變社會秩序。“教育具有改變社會秩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國家本身以外,任何其他機構都沒有這個特點。”明確指出了學校之于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正好詮釋了杜威“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校受社會變化的影響,同時也是改良社會生活的有效工具。因此學校對社會秩序的影響,除德育外,還表現在學校的顯性規章制度與隱性文化氛圍所營造的社會秩序上。曾經轟動國內外的“羅彩霞事件”中,羅彩霞的班主任老師就因擅自在學生檔案中做手腳違反了國家和學校的規章制度而難容于理,更難容于法。教師的這種行為,不僅擾亂學校和社會的秩序,也會對學生的社會意識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教師作為學生的榜樣和示范者,應當選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中善的和值得遵循的社會秩序,遵循而行,以身示范,為學生樹立良好榜樣,為學校營造合理的“雛形社會秩序”的氛圍,這是教師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所在。
毫無疑問,學生對于將來從事的職業角色的認識和期望都可通過學校教育獲取,學校教育可以說正培養著未來具有不同社會責任的公民,這需要教師持有全面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教師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向學生傳遞知識,也塑造著學生的人格。而如今新舊觀念的碰撞,道德與價值的沖突,將教師的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和難度,也將教師的社會責任領向了一個備受關注的公共領域。他們的工作是社會變革和進步的靈魂力量,民主和諧的未來社會需要千千萬萬具備高度職業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當代的教師應樹立合理的職業責任感,教書育人的同時應將社會的美德與信念一并帶給學生,共創和諧的未來社會。
責任編輯: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