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作為我國民族繪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等經典作品,唐宋時期達到輝煌,產生了閻立本《步輦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傳世名作,文人畫興起后,工筆畫日漸式微。改革開放以后,隨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以及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人們的審美趣味和創作觀念發生變化,工筆畫開始嘗試“現代”轉型。進入新世紀,工筆畫重新崛起,達到空前發展的狀況。普通院校工筆畫教學在“現代”語境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改變傳統工筆畫教學,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一、工筆畫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工筆畫教學現狀問題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在各類院校美術院系中,所有美術學專業都開設中國畫課程。中國畫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一個系統的體系,從表現形式上分為工筆畫、寫意畫,從表現題材上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等,僅工筆畫就可分為工筆人物、工筆花鳥和工筆山水。由于中國畫分類較細,學生不可能在大學本科兩年(一年級為專業基礎課、二三年級為中國畫專業方向課、四年級為畢業創作、畢業論文、實習等)完成全部學習內容。專業美術學院和重點大學采用工作室制,學生在一年級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后,根據興趣和專業發展要求,選擇中國畫的一個版塊,如工筆人物或寫意人物,進入相應的工作室,進行系統的學習,從而保證了專業系統化。
普通院校和專業美術學院或重點大學相比,教學資源相對落后,沒有豐富的專業師資,缺少寫生和創作等齊備的實踐條件,無法采用工作室制培養方法。另外美術學專業教學采用專業選修制,中國畫只是美術學專業的一個選修模塊(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中國畫選修課程兩年內要完成工筆人物、寫意人物、工筆花鳥、寫意花鳥、工筆山水、寫意山水等教學內容,每一板塊平均70學時,學生沒有時間系統地掌握中國畫的每一種版塊技能,根本不可能形成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二)學生能力發展問題
中國畫講求用筆、用色,而傳統的用筆、用色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普通院校美術學專業學生基礎較弱,在有限的學時內不可能達到中國畫的傳統基礎要求,另外傳統用線造型固然能夠保持工筆畫的本體特色,但面對不同質感的物象,無法表達現代社會豐富的材質肌理。
目前工筆畫教學中一直沿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即通過大量的臨摹歷代名畫,形成對傳統藝術風格的承襲,這種方法在藝術多元發展的今天,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學生在既定的觀念中難以拓展思路,限定了專業的發展,背離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現代工筆畫教學改革方法
(一)現代工筆畫教學觀念的轉變
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法”從表現對象的內在精神到用筆用色,從形體塑造到構圖和臨摹等,都進行了精準的概括,“六法”經過后人不斷地完善,在千年的發展傳承中,已經形成中國畫創作應該遵循的標準法則。
傳統工筆畫講求以線造型和三礬九染的表現形式。以線造型是中國畫的根基,也是工筆畫造型的主要手段,工筆白描要求運用各種筆法,通過線條的變化表現不同的藝術效果,呈現不同的藝術風格。而色彩又是工筆畫的另一重要表現特征,傳統工筆畫講求“隨類賦彩”,強調對客觀色彩的真實表達,工筆畫正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的基礎上呈現現代性特征。
傳統工筆畫強調寫實性,但這種寫實性和西方繪畫的寫實性有很大區別,傳統工筆畫寫實中帶有寫意性和理想性。目前各類院校美術學專業的教學都很注重學生的造型基礎訓練,基本上都開設造型基礎Ⅰ(素描)和造型基礎Ⅱ(色彩),這為工筆畫的寫實性現代轉型提供了很大的空間?,F代工筆畫具有廣闊的包容性,能夠在用線造型與西方寫實塑造之間找到契合點。因此,在普通院校工筆畫教學中,應克服學時短、基礎弱的弊端,簡化工筆畫用線造型的基礎訓練,將西方寫實造型手法(素描、色彩)融于創作之中,能夠更好地促進工筆畫教學和發展。
(二)綜合材料在現代工筆畫中的運用
傳統工筆畫教學中,要求學生運用毛筆、墨、國畫顏料在熟宣紙上繪畫,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材料、新工藝的出現為工筆畫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使工筆畫的表現語言更加豐富,為工筆畫制作性提供前所未有的創變空間。如在繪畫工具方面,除了毛筆之外還可以運用板刷或其他繪畫手段來表現現代社會豐富的物象肌理。在繪畫顏料方面,從水墨、國畫色擴展到水彩、丙烯、巖彩,在紙張方面從宣紙到各種紙本、布本及絹本,只要有利于拓展現代工筆畫表現語言的工具、顏料、材料都可以廣泛的運用。現代工筆畫院院長王天勝曾說:“沒有什么材料不能進入工筆畫的探索與使用中,通過運用綜合材料,不僅對傳統工筆畫隨類賦彩進行新的開拓,還融合借鑒了西洋繪畫的色彩表現手法。”
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嘗試綜合材料的運用和技法實驗,如揉紙、拓印、噴灑、打磨、積水、潑彩、撞色、留白等,突破傳統工筆畫平涂、分染、罩染等方法,讓畫面增加層次變化和肌理效果,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技法創造出來的獨特意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能拓展學生的創意思維,使學生的創作思想和表現技能得到全面發展。
(三)現代創作題材的拓展
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的不斷發展和豐富,在東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心理和文化追求也不斷變化,需要關注社會文化心理,表現現實生活、傳播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來鼓舞人、感染人。
在傳統工筆畫教學中,創作題材往往只停留在牡丹、荷花、翠鳥等單一的內容,而現代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如果藝術作品只追求高雅的情調,忽略精神文化內涵,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在藝術創作中,作品只有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民生,反映當代生活面貌才適應時代發展潮流。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在《談談當代工筆畫》中說道:“中國工筆畫始終缺乏真正的寫實主義作品,缺乏能夠直面血肉人生,揭示深層人性,有強悍精神力度的作品?!币虼?,在工筆畫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立足現代生活,吸收現代文化信息,倡導生態文明,歌頌勞動人民,以一種廣闊、開朗、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作品,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表現能力。
普通院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學生專業基礎,在現代工筆畫教學中引導學生在不斷吸收現代文化信息和時尚文化元素基礎上,形成現代審美理念,并借助多樣性表現手段和制作技術,融合工筆畫本體語言,創作出符合現代審美追求和具有時代精神的藝術作品。
本文為重慶文理學院2012年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現代”語境下的工筆畫教學實踐與研究》的研究內容
【隋春艷,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