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物流信息化建設步入快車道,區域物流信息平臺對提升企業物流信息處理能力、加快市場響應速度、延伸服務、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文以武漢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研究背景,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對已運行的大型物流信息平臺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系統研究,初步總結了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結合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和武漢市物流發展的特點,針對性地提出了較為有效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發展問題 研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已成為現代各行各業發展的要素及靈魂;信息資源于物流行業而言,更是成為了企業競爭的情報及財富。物流信息化戰略已成為了現代物流的發展標志與必然要求[1]。近幾年來,我國政府和企業對物流信息化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2006年國家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推進物流信息化進程。信息化發展的載體即為信息平臺的構建,而在物流領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對物流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09年國務院出臺的《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中指出:“要加快物流行業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出要積極推進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即構建物流行業公共信息平臺。同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GB/T24661.3—2009《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服務及服務等級劃分規范 第三部分:現代物流服務平臺》,2010年2月1日正式實施。借此東風,加之各級政府推波助瀾,全國迅速掀起了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熱潮[2]。
一、武漢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及建設意義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是指基于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提供物流信息、技術、設備等資源共享服務的信息平臺。具有整合供應鏈各環節物流信息、物流監管、物流技術和設備等資源,面向社會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管理服務、技術服務和交易服務的基本特征。
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作為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提出的九大重點工程之一,是有效解決我國信息化程度偏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溝通不暢等導致我國物流業發展水平低下,全社會物流成本偏高等關鍵問題的重要手段,其意義是:
1.有助于推動政府功能的轉型。由管理向服務與管理并存的方向轉型,使政府能夠為企業的經濟活動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服務;
2.有助于交通管理的業務升級換代。業務重點由單純的運輸管理向集約化的物流管理方向轉型,現代化的物流管理必然是以交通運輸管理為核心,與銀行、保險公司、倉儲系統、貿易公司等緊密結合,從而為社會提供集金融服務、保險服務、倉儲管理、采購、為一體的集約化物流服務。通過這樣的轉型,交通運輸系統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
3.有助于推動區域成為經濟與物流中心。高水平、集約化的物流系統對于推動出口、引進外資和企業的國際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點已經為武漢保稅物流園區的實踐所證明。實際上,物流水平,特別是物流信息水平的低下,已經嚴重制約了武漢國際采購業務的發展。
(二)武漢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國家政策引導及政府相關文件的支持下,武漢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快速發展。相關資料顯示,武漢大中型物流企業,約有74%的企業已經建設了信息管理系統,67%的企業已有自己的網站[3],為區域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打下良好基礎。武漢已建成大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7家(如表1),從現有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來看,總體上可以歸納為兩種典型方式:一種是在政府的依托下進行,另一種是將平臺完全交付于市場化運作。政府依托下建設的物流信息平臺可以獲得省級行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以電子政務平臺為基礎,拉動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其典型的代表為湖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純粹的市場化運作的平臺建設中則存在多種思路及方式,如以貨源和車源信息服務為核心的平臺建設、物流黃頁建設等[4]。其典型的代表為銀河物流信息網等。
“中部通,則全國通;中部活,則滿盤皆活”[5]。武漢市作為中部崛起的領軍者,除了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物流基礎外,物流信息化建設也率先走到全國前列,為打造我國商貿物流中心奠定良好基礎。據荊楚網——湖北日報2010年7月8日報道,武漢已于2010年7月7日正式成立武漢市物流發展處(中心),標志著武漢市交通運輸體制改革和物流業發展組織保障機制創新邁上新臺階。
一方面,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如火如荼,另一方面,“空車找貨”的現象在武漢卻比比皆是。
調研中,多位貨車司機告訴我們,他們經常為車和貨物無法有效對接匹配發愁,“不是車找貨,就是貨找車。”而用來發布車、貨信息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泛濫成災”,等你完成注冊、下載軟件、信息發布后,結果都是鬧得歡,成交少。最近,武漢市交委、物流局提供的一份《關于武漢市物流業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調研報告》中指出,不少已建成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呈現出“上馬快、下馬更快”現象,更有的成為長期無信息更新的“僵尸”網站。從我們登錄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網站調研來看,該情況屬實。可見,發布物流信息的網絡平臺不少,但是能真正解決供需交易的網站幾乎沒有,大量的網站都是重復建設的無交易的“媒體”網站[2]。
通過研究,武漢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建設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平臺主體業務不是交易。盡管各平臺都設有交易功能,但是,由于無法快速有效地實現信息撮合、供需對接,需求發布者越來越少,部分平臺甚至陷入“無交易信息更新”的尷尬地步,交易功能設而無用,漸漸形同虛置,平臺最終成為了發布物流信息的媒體宣傳網站;
2.缺乏物流信息服務標準。缺乏物流信息服務標準是無法快速有效地實現信息撮合、供需對接的直接原因。平臺上,未經過濾處理的大量物流信息“自由”發布,導致只能實現物流信息在互聯網上的共享,而難以按信息進行資源的匹配,形成有效的物聯網;
3.平臺交易成本高。由于上述原因,為了完成一次交易,供需雙方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甄別信息的真偽、核實信息的匹配程度,這樣一來,嚴重影響了物流效率,提高了物流服務的交易成本,這也是交易功能設而無用的主要原因;
4.平臺監管機制不嚴格。即使交易信息對接成功,也易因平臺監管不嚴而失信于顧客,誠信問題成了阻礙對接成功最大的障礙。盡管各平臺都采取了監管措施以服務于顧客,但問題仍然存在,如:傳輸速度慢、收費太高、操作復雜等,更重要的是處理誠信問題的懲罰力度不夠,導致交易缺乏誠信而使平臺失信于人;
5.平臺維護成本越來越高。部分平臺為了在眾多平臺中獲得競爭優勢,簡單效仿國內外物流網站的差異化策略,爭相推出各種增值服務,對物流軟件的要求和服務器的維護成本顯著上升;而這些服務的推出,目前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從而變成了高投入、低產出的負向增值服務。隨著人口紅利的減少,加之平臺盈利能力較弱,平臺維護成本增高,壓力越來越大。
二、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的改進措施
通過以上問題的研討,結合我國發達地區的經驗及武漢商貿物流發展的特點,對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及發展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措施:
1.調整物流信息平臺業務結構。將物流信息交易提升至首要地位,充分發揮平臺的信息傳播、溝通及信息對接功能,以滿足物流市場需求,促進平臺發展,進一步整合信息資源,提高物流效率,促進武漢市物流業發展;
2.建立物流信息服務標準體系。引入信息處理技術,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對平臺內所有信息進行梳理、過濾、整合,以確保物流信息能按照需求者要求進行精準、迅速的匹配與對接,從而提高信息時效性,吸引更多信息提供者及需求者的加入,進而降低平臺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建立嚴格規范的信息監管體制。加強平臺信用監督體系建設,實現對信息的監控及考察;加大處理誠信問題的懲處力度,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及可信度,從而加快信息傳輸速度,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提高平臺運作效率;
4.合理引進平臺管理系統,降低平臺維護成本。各物流信息平臺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與平臺運作相匹配的平臺維護系統,避免造成過多的資源浪費,降低運營成本;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宗旨,將平臺主要競爭力轉移到提高物流信息的精確性及信息對接功能上,同時開發合理的增值服務吸引顧客,增強盈利能力,從而降低平臺維護成本;
5.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物流人才。充分利用湖北省、武漢市教育資源,組織協助本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物流企業有目標地培養專業人才,打造多層次的物流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模式。積極引進高水平的國內外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專業人才;
6.政府提供政策、財政支持。政府可出臺相關文件,制定有利于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的法律法規,用以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推動武漢市物流信息化發展;或通過直接出資建設一些物流信息平臺和示范工程,以此帶動各平臺的發展;
7.采用交易所方式對平臺進行實體化運營。這將有利于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運營主體迅速運用市場手段,整合物流市場中各類資源要素,使平臺更加有效地實現物流交易和電子交易這一主要功能。
三、結束語
通過調研發現,盡管我國物流信息化發展勢頭強勁,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也初具規模,但總體水平仍有待提高。大力發展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依托的現代物流業,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構建及發展,需要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朱長征,屈軍鎖.我國物流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0,(06).
[2]易兵.云物流信息交易平臺研究(一)[J].管理學家,2014,(06).
[3]安永梅,張莉,賈鑫.物流信息交易平臺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商貿,2011,(18).
[4]王孝坤,楊東援,張錦,楊揚,王權.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功能定位及其體系結構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8,(04).
[5]張予川,劉彩波,劉剛.武漢現代物流業發展與對策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10).
基金項目:中國物流學會課題:“云物流信息交易平臺研究”2013.8-2014.8,項目編號:2014CSLKT3-07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朱韻(1994-),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本科一年級學生;指導老師:易兵(1976-),男,湖北武漢人,本科,武漢商學院,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物流經濟、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