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衛視混戰改變了國內四級電視的格局,許多省級衛視成為廣電的排頭兵。城市臺叫苦不迭,承受多重壓力,有什么出路呢?
在有線電視大網形成之前,各地都有所謂的閉路電視。閉路電視多以單位、街道為單元,各自播放節目,為觀眾提供有限的有線服務。今天,有線網也形成以省市網為主的格局。那些曾經的單位有線臺、街道有線臺已經很少了。那么這些當初的“錄像臺”,現在又有什么出路呢?
在互聯網融合時代,也許“自媒體”的運作模式可以為它們提供一種思路。“自媒體”是個充滿朝氣的新詞,英文中自媒體被稱為“We Media”。為什么是“We”(我們)而不是“i”(我)?
因為即便多么微型的媒體,背后還是需要一個團隊的支撐。在當下的中國社交媒體圈里,以個人名義出現的自媒體不在少數,但也并非是“單打獨斗”。最近一個新聞社的朋友告訴我,準備辭職,專心弄她的微信公共號,這也是個自媒體,她會和幾個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來做。而前景對于他們而言自然是非常光明的。
自媒體的運營邏輯,對這些曾經的單位電視臺、市級電視臺來講,似乎是多了一個殺開一條血路的機會。
幾年前本人就在關注“萬科電視”。這是由房地產企業萬科制作的網絡電視節目。內容很簡單,大多是萬科老總王石那些雜七雜八的自拍。我想這后面可能有個團隊,幫助他剪輯,完善,然后發布。但是就是這么一個只有唯一男主角的電視,我也看得津津有味,相信和我一樣體驗的人不少。有一次在網絡上瀏覽的時候,點進了萬達集團老板王健林的一次半年總結會講話。看完視頻后,才發現這也是放在萬達官網上的企業電視。
最近看電視盒子上汽車專欄的朋友,會發現我喜歡的雷諾汽車的許多宣傳片是由Renault TV制作的。國際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跨國大企業的電視制作部門能力非常強,可以輕松拿下具有專業水準的電視片的制作。以前大公司為了企業推廣,會去收購一些電視臺,像GE的NBC、索尼的哥倫比亞。而如今,通過網絡,企業就能把自己想傳達的信息以自媒體的形式傳播出去了。
同理,城市電視在朝著互聯網方向融合的時候,借助“自媒體”形式,是不是也能找到一條未來的發展道路?
城市電視在傳播上范圍小、內容窄,看似劣勢,但在自媒體時代,這一傳播特性也許是另外一種優勢。在美國,所謂HyperLocal即超級本地化是城市電視臺的發展方向。城市電視臺開辦許多社區頻道,或者適合社區傳播內容的頻道。內容非常接地氣,傳播也極自媒體化。借助技術的發展,能夠精確到某個地理標志物的氣象預報已經可以做到,而美國人傳統的中小學上下學轉播也能關照到每一所學校。
這種HyperLocal的傳播方式在中國電視業還沒有興起,但是在報業辦的網站上已經開始實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上海新民網在各個區辦的生活類垂直網站。聽說有些門戶網站準備聚焦到居民小區和房地產小區的生活服務類網站,寄望通過這種比個人媒體大、比機構媒體小的媒體形式來抓住分散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