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人在饑餓的時候,會有什么感覺?今天好多人,已經久違那種頭昏、眼花、胃痙攣的生理疼痛和心理恐懼,除了那些刻意減肥的朋友。饑餓,過去只是個被動的生活選項,而現在,它開始成為某些人群的文化自覺,乃至演變為一種療法。
馮小剛拍《1942》,要求演員減肥,餓著,大冬天一頓就喝一碗菜粥。張國立一天只吃一個蘋果,最后減了21斤。為什么不可以借助化妝、造型、燈光等現代技術去“打造”一個饑民形象?張國立回答:自信心、外表不一樣了,你的身體、體力,和那個狀態是吻合的。?
“饑餓療法”,如果只是減去身體的重量,瘦成皮包骨頭那樣的效果,那也太表象了,饑餓往往會改變甚至顛覆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張國立有一個重要發現,電影中的臺詞,寫得太多了。真餓到那個狀態的人是不愿意說話的,他沒有力氣。張國立對編劇劉震云說,臺詞太多了,我沒勁。劉震云恍然大悟:哎喲,這是我的錯,我是吃飽了寫的!你說你想蹦出哪幾個字,我就馬上改!
“飽漢不知餓漢饑”。當下的影視作品,太多的矯揉造作,所以很難引起公眾的關注,要知道,其中有多少是“吃飽了”寫的,又有多少是“吃飽了”演的?假如張國立不是選擇逼近真實的體驗,那場戲里,他可能還會繪聲繪色,乃至唾沫橫飛,可能會沒精打采,甚至無病呻吟。但是,這些不過都是按照主觀想象“裝”出來的,參照臺本設計“演”出來的,不是對生活、對歷史的真實還原、再現。那些已經淪落到胡編、濫造、惡搞地步的戲,還能算劇嗎?能——鬧劇。
《舊世界,新思維——中國90后》的作者Icy調查發現,電視真人秀要想吸引90后,一定得“夠真實”。徹底杜絕煽情苦情炒作。在針對90后的訪談中,他們最憎恨的是虛假煽情,他們想聽到真話,看真實的表現。顯然,對文藝工作者而言,唯有身臨其境、心至其情,才會有準確的理解、到位的演繹。
表演如何返璞歸真?表達如何情真意切?落實到一部電影、一檔電視節目,具體到一個情節、一個細節之中,有些心知肚明的道理,往往卻變得蒼白無力。當下的影視作品生產,呼應著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快、快、快。一方面,你不快,人家快,你就可能失去機遇,失去發展;一方面,你不快,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就增大,就可能失去競爭力。再說,現在誰有時間慢慢等你、陪你?堪憂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習慣了快,并且開始享受快,不能忍受慢。
在一個崇尚“多快好省”的時代,人們還能有獨立、自由、理性的判斷嗎?在心浮氣躁的狀態之下,人們還能有真情實感的順利歸位嗎?其實,快與慢,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無所謂對與錯:快刀可以斬亂麻,慢工能夠出細活。但是,在成熟的語境里,快慢是有利弊之分的,哪種生產、生活方式更接近真、善、美,更遠離假、丑、惡的狀態?我們應當有冷靜的考量。張國立坦陳,現在這個時代,好多人已經沒時間等你瘦、等你胖了,能有機會為角色煎熬,是幸運。但是,僅僅依靠個體的自覺是不可靠的,是不可持續的,應當有制度上的引導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