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拓展國際貿易要有開放心態
布魯金斯學會《貿易為何如此重要》(9月5日)
國際貿易是對比國內生產部門和國外貿易合作伙伴發展狀態的一面鏡子,擴大貿易的影響范圍,對全球經濟增長、長期發展和國際安全都有著重要作用。以歐美等國為例,最終能夠走出2008年的那場危機,國際貿易功不可沒。
持續動蕩的國際局面已開始影響到國際貿易的正常進行。在中東,伊拉克、埃及和利比亞已陷入國內危機,巴以沖突持續升溫;在歐洲,烏克蘭危機還未塵埃落定;太平洋地區,南海爭議已影響了國與國間的信任。
前不久,世貿組織再次下調美國的就業預期,將美國就業不充分的時限延長3年。種種跡象表明,美國應該盡力刺激經濟增長與貿易增長,而不是向國內收縮。
當前一些至關重要的貿易協定有跨太平伙伴關系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IPP),以及WTO框架下一系列自由貿易協定。綜合看來,參與TPP與TIPP的國家占有全球2/3的GDP和一半的貿易總量。如果這兩個談判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將極大提升國際貿易的自由度。
隨著全球復蘇勢態的逐漸減弱,亞歐各國應采取一定措施推進談判進程,創造出更有利的貿易環境。TPP和TIPP的參與者應更加暢所欲言,著眼于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對各參與國而言,談判需要一個包容、開放且強有力的國內市場為支撐,談判的目的是找到一個最終的平衡點,盡最大可能滿足各方需求。此外,還應認識到,建立伙伴關系協定并不具有針對性,對于尚未加入的國家應有開放和接納的態度。
英法參與歐亞合作的三大手段
馬歇爾基金會《英法兩國或促歐亞合作》(9月3日)
隨著美國政府宣布重心轉向亞洲,歐洲各國也不甘落后,紛紛開始討論該以何種力度加大與亞洲的合作。
歐洲各國中,英法兩國與亞太地區有著長久的歷史關系。兩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及日益增長的安全因素決定了其將扮演一個極為獨特的角色。
首先,歐洲關于區域組織的經驗能成為加深歐亞合作的切入點。英法兩國可以利用本國經驗,幫助東亞進行安全問題的制度化,以確保持續的和平與穩定。
隨著權力向亞洲轉移,該地區對歐洲經濟利益越發舉足輕重,保證該地區穩定、避免任何區域沖突的發生也就越發重要。通過與英法兩國海軍進行聯合演習,既能建立起歐亞之間聯系的紐帶,也能提升區域成員參與處理海上爭端的信心。
然而,英法兩國若想實現其在亞洲的政治、經濟及安全利益目標,就必須謹慎協調其活動,以避免摩擦競爭。
公眾溝通成燃料補貼改革關鍵
外交關系協會《如何成功進行燃料補貼改革》(9月)
化石燃料補貼是一個全球性的災難,一方面,補貼扭曲了市場公平,消耗了政府預算;另一方面,大額化石燃料補貼使得能源價格維持低位,間接鼓勵了能源的過度消費,并造成環境污染。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燃料補貼的影響更大,除增加財政負擔外,補貼還加劇了貧富差距。研究表明,盡管燃料補貼被吹捧為扶貧機制,但此項補貼主要惠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
然而,世界范圍內削減補貼的努力一直難以推行下去。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各國民眾,主觀上不接受改革。部分國際組織通過調研發現,燃料補貼改革的重點是與公眾進行有效溝通。由于缺乏對政府的信任,以及對燃料補貼的相關知識,公眾往往不愿接受因補貼減少引起的能源價格上漲。
各國政府應支持在世界銀行的體系下,成立一個旨在推行全球消除補貼活動(GSEC)的新機構,以部分國家為改革試點,進而推廣至全球。當前該組織已積累了部分成功經驗:首先,針對特定市場與當地的媒體、政府一起進行宣傳,強調燃料補貼造成的不良影響。針對政府的公信力問題,可以委托一個獨立第三方進行監督;其次,尋找補貼替代方案,如直接進行轉移支付等,并將這一福利政策的效果廣而告之;最后,可以通過移動支付等技術手段,逐步減少補貼,直至補貼被徹底取代。
以居民消費拉動經濟溫和轉型
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對中國經濟而言,怎樣調整才算合理有序?》(9月1日)
有關中國經濟軟著陸或硬著陸的辯論忽略了市場的作用,相較于歐美,中國對經濟的調整更多體現出可控性。中國的GDP增長率逐步下降,但并沒有給社會帶來大動蕩。
過去20年中,金融抑制政策影響了中國經濟,一方面,由于投資結構單一,形成了高儲蓄的特點;另一方面,極低的貸款利率使得借貸人能以低成本獲取資金,造成早期中國投資的巨額增長。這種存貸之間“不公平”的分配方式,在經濟起飛初期強化了投資的拉動作用,但在現階段,無可避免要面對增速放緩帶來的風險。
中國要面對的是增長和經濟的再平衡,就必須是平衡消費和投資之間的關系。
對當前中國而言,所謂“合理、有序”的調整應符合以下幾點:第一,GDP的下降速度必須是均衡的,下降過快會引起連鎖反應,下降過慢則會延長低增長的時間;第二,刺激家庭消費,使家庭消費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實現經濟轉型;第三,引導國民合理就業,保持就業增長;第四,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避免陷入財務困境;第五,平衡信貸。
重塑歐元區宏觀經濟框架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針對2014年半年期歐元區及歐盟成員國面臨的財政和宏觀結構挑戰作出的政策建議》(9月5日)
最近幾個月歐元區長期國債收益再創新低,金融市場壓力甚至已經完全消失。當前局勢對歐盟和歐元區新型財政監督體系形成了挑戰。
雖然歐元區計劃在2014-2015年適當減緩財政整頓速度,但是預計2014年,歐元區周期性調整的結構赤字會再次發生改變。歐元區的特征之一是高稅收,近期財政整頓的實質還是以提高稅收的形式進行,而非削減政府支出。
但是,僅僅靠削減開支對財政和宏觀結構進行整頓還遠遠不夠。草率削減政府開支不但會阻礙短期內經濟增長,還有可能影響區域的長期發展。除了削減開支,歐元區政府更應該保證財政支出的使用質量,避免用公共投資填補預算。
此外,要保證歐元區持續穩定的增長必須鼓勵私營企業擴張。但是在許多成員國內,私營企業由于受大額債務的影響,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因而,政府亟須對私營企業的債務進行去杠桿化操作。
要重塑歐元區財政和宏觀經濟框架,可以考慮設立歐元集團主席一職,先由某國領導兼任,再逐步形成固定機制,這就要求在歐盟內部進行更為廣泛的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