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品紅 陳紅文 韓慶 卜野 王文彬 劉良國 王秉昌 羅玉雙 曹苗 黃春紅 劉洲清
摘要 采用網圍的方法,在大通湖中選擇一定的區域,實施人工種植水草,探討其水生植被重建。結果表明,大通湖運用網圍、除野禁魚、種植水草、施入肥料的方法,水生植被恢復明顯,種植并施肥區的水草覆蓋率高達67.88%和水草生物量3.29 kg/m2以上。說明大通湖水體是完全可以通過人工種植的方式實現水生植被重建的。
關鍵詞 水生植被;重建技術;河蟹放養;大通湖大湖
中圖分類號 S94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6-05048-02
水草作為河蟹養殖必備條件之一,在河蟹養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人有云“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隨著“種草+移螺+蟹鱖(黃顙)混養”等多種養殖方式的普及與推廣,我國河蟹養殖業再上新臺階,帶動了漁民增收增效。特別是在池塘養蟹中,這一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為廣大漁農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財富。然而,在湖泊大水面河蟹放養中,大水面水生植被問題卻一直是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大通湖有8 267 hm2天然水面,近10多年來,年年放養河蟹。然而,大通湖也因近20年的投餌施肥養殖,成為魚類的高產湖泊,水生植被破壞殆盡,河蟹產量直線下降。找出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迅速修復大通湖湖泊水體的水草資源,成為大通湖河蟹放養亟待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目前水生植被重建主要是通過人工種植移植苦草、輪葉黑藻等優質水草來完成。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有7種原因可能導致大水面人工種植移植水草失敗,即野雜魚清除不徹底,尤其是植食性的草魚及雜食性的鯉、鯽魚類過多,水草剛發芽就被攝食;水位過深和不穩定、光照不充足,水體渾濁、透明度過低,撒下水草籽難以發芽;幼蟹暫養區攔網設置不牢固,大量扣蟹提前逃出暫養區;輪葉黑藻芽胞如果直接全池潑灑,芽胞僅落在淤泥表面,在風浪的作用下會將芽胞刮走,造成種植不均勻;幼蟹敞放時間過早,水草種群還沒有生長到足夠茂盛的程度就讓河蟹攝食;放苗密度過大,投放蟹種量過大(4 000~6 500 ind/hm2),水草無法滿足河蟹需求;湖底土壤肥度,經幾年養殖,大量水草吸肥后被河蟹攝食或夾斷撈出,帶走了大量營養物質,底泥失去了肥力,水草缺乏營養而生長緩慢,分蘗少,植株瘦[1]。為此,筆者2012年在大通湖進行了小面積的水生植被重建試驗研究,現對其進行總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 該試驗于2012年3月7日~7月15日進行。
1.2 試驗區的選擇 為了保證試驗的有效性,針對以上7種可能造成大水面水生植被重建失敗的原因,在大通湖水域內選擇3個條件基本相同,但互不相鄰、湖底淤泥深度20~30 cm、湖底平坦,且曾經生長過水草,但試驗時已無水草區域進行水生植被恢復與重建的網圍種草試驗與研究。
每個圍網區面積約為40 hm2。根據大通湖水位情況,選擇圍片高度4.5 m、24股的單層聚乙烯網,每隔4~5 m插一根楠竹樁固定,圍網下綱用直徑13 cm石籠埋于30~50 cm淤泥中,網片上沿設有蟹防逃板,用于防止蟹進入網內。在網圍好的圍子用常規方法進行清野,盡量捕盡圍中的各種魚類和對水草生長有危害的水生動物。
1.3 種草
1.3.1 苦草種植。2012年3月7日將苦草種浸泡在水中3~5 d,讓果莢泡爛,4月6日將泡爛的苦草種放入船艙,兌水后踩擠2~3 h,將種子擠出其果莢,然后再兌水均勻全池潑灑,播種量15 kg/hm2[2]。
1.3.2 輪葉黑藻苗培養。2012年3月8日將輪葉黑藻芽直接拌泥灑在圍網內中,輪葉黑藻的用量每個圍網區芽孢100 kg/圍;4月中旬,隨著氣溫的上升,輪葉黑藻芽孢開始生長,由原來的1~2 cm逐漸長到4~5 cm,并長出根須;到5月初,就會長成12~16 cm的密密麻麻的輪葉黑藻幼苗了;5月上旬,在汛期來到之前,采用人工方法進行移栽,將輪葉黑藻苗象插水稻秧一樣均勻插入圍網區。插栽要求株距50 cm、行距90 cm。
1.4 成草的培植
1.4.1 用肥品種、用量。因為洞庭湖區普遍氮多磷少,因此,采用過磷酸鈣復合肥,每區的肥料用量480 kg[3]。
1.4.2 肥料的施用方法。1號圍網采用手工施肥入泥的方法,在移栽輪葉黑藻草苗的同時,在每一間隔約20 cm棵草苗附近的淤泥中埋入10 g左右的復合肥,埋入深度約14 cm,并用淤泥將肥料覆蓋。2號圍網采用潑灑施肥方法,草苗移栽完畢后,選在天氣晴朗、無風無浪的情況下,將480 kg過磷酸鈣復合肥均勻潑灑。3號圍網移栽后不施用任何肥,用作空白對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試驗結果 2012年7月15日檢查分析試驗結果發現,1號區,輪葉黑藻生長茂密,占面積的70%以上,成為優勢種群;苦草數量不多,約占面積的30%;從植株分蘗程度和粗細來看,輪葉黑藻莖葉茂盛,分枝多,莖粗葉大,水草呈深綠色,區域內難以行船。2號區,水草較為茂盛,苦草和輪葉黑藻間生,苦草比例占55%左右;但從植株分蘗程度和粗細度來看,明顯比1號區差;輪葉黑藻莖細葉小、分蘗少,苦草生長零星稀落,單位面積水草生物量僅為1號區的30%左右;單位面積平均總生物量為1號區的55%,水草覆蓋率比1號區少23.62個百分點(表1)。3號區僅有少量零星水草生長,基本沒有出現水草種群,單位面積平均總生物量僅有1.09 kg/m2,水草覆蓋率也僅為35.65%(表1)。
2.2 影響湖泊水體水生植被重建的因素
2.2.1 底泥肥力。湖泊水體水生植被的修復與重建與底泥中的肥力密切相關,也是網圍種草是否成功的關鍵。試驗表明,雖然湖泊圍網水生植被的修復涉及到很多因素[4],但在養殖多年的湖泊水體中,由于底泥肥力的缺乏,施肥成為種草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試驗中3號區內水草生物量僅為435 t,而1號區內高達2 377 t(表1),兩者相差4.5倍。可見其施肥的重要性。
2.2.2 施肥方法。施肥方法是湖泊水體水生植被的修復與重建的重要手段。試驗結果表明,1號區的生物量分別比2號區、3號區高0.8倍和4.5倍,覆蓋率分別高34.8%和156.7%。其原因可能是在湖泊圍網水體中,如果直接潑灑肥料,肥料顆粒容易溶解到水體中,在風生流的作用下,除部分難溶于水的磷被淤泥吸附外,大部分肥料散失在水體中;而采用將肥料埋入淤泥中的方法施肥,有效地保留了磷在底泥中的停留時間,通過慢慢釋放為水草生產提供了充足的營養來源,保證了水草不斷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要。
2.2.3 施肥工具。施肥工具有待改善。采用將肥料埋入淤泥中的方法施肥,勞動力強度大,工作起來很不方便,特別是水深、春天水溫又不高,因此亟待研發一種自動水下施肥的機械,有效解決水下種草施肥存在的問題,有效減輕勞動者的負擔。
3 結論
采用網圍的方法,在大通湖中選擇一定的區域,實施人工種植水草,探討其水生植被重建。結果表明,大通湖運用網圍、除野禁魚、種植水草、施入肥料的方法,水生植被恢復明顯,種植并施肥區的水草覆蓋率高達67.88%和水草生物量3.29 kg/m2以上。說明大通湖湖泊水體水生植被是可以通過人工方法實現重建而得到恢復的,且重建的好壞與湖泊水體自然狀況和人工施肥種類、方法及種草的時間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 楊品紅,王志陶.湖泊主要生態因子及富營養化治理研究展望[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2(3):45-53.
[2] 吳世凱,謝平,王松波,等.長江中下游地區淺水湖泊群中無機氮和TN/TP 變化的模式及生物調控機制[J].中國科學(D輯),2005,35(S2) :124-127.
[3] 鄒萬生,張景來,劉良國,等.固定化藻菌去除淡水養殖廢水氨氮效果研究及模型擬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3):12650-12652.
[4] ZOU W S,ZHANG J L,LIU L G,et al.Effect research of immobilized algae.bacteria removal ammonia nitrogen of aquaculture wastewater and proposed model[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5):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