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圓圓
摘要 用比較建筑學中的平行比較研究法,對建筑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3種關于“少和多”的命題展開異同關系論述,對它們之間的殊異點予以重點解讀,并提出筆者對于建筑創作的相關思考。
關鍵詞 少就是多;少就是乏味;少體現多;是即是多;建筑創作
中圖分類號 S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6-05136-03
外國近現代建筑史上關于“少和多(less and more)”有過很多討論,最終形成了3種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分別是:以密斯·凡·德羅為代表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以文丘里為代表的“少就是乏味——less is bore”,以極少主義建筑師為代表的“more from less——少體現多”。三者討論的共同點是“少”,都圍繞“少”這一關鍵詞展開了論述。“少”是上述3種理論共同出發點,也是該研究比較解讀的原點。少,指的是設計語匯的簡練,設計形式的精簡,以及設計符號與元素的抽象化與單一化。對于空間的開放性和連續性的關注,建筑的線性和邏輯性深思,對傳統建筑形式和觀念的態度的爭論,以及建筑設計中單一與復雜、純凈與繁瑣、外簡與內繁的探索,這些問題都是極少主義、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建筑師共同關注的對象,也是其共性之所在[1]。
1 對3種理論的“特性與價值取向”解讀
由特性出發,對三者平行比較解讀,更能體現出設計中“少就是多,少就是乏味,少體現多”3種理論各自不同的特性和價值取向。
1.1 理論一: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是在歐洲社會工業化高度發展,工業社會追求簡潔、高效的社會意識形態背景下,密斯·凡·德羅于1928年提出的一項經典建筑設計法則[2]。“少即是多”是一種提倡簡單,反對過度裝飾的設計理念,認為簡單的東西往往帶給人們更多的享受。它的出現為國際式風格在全球的推廣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對同時代乃至隨后的數代建筑師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認為,密斯的這句格言改變了世界1/3的城市天際線,足見其影響之大。
密斯在提出“Less is more”的時候,他本人所追求的目標應該說與盧斯“反對裝飾,反對因襲傳統”的原則是一樣的。他追求的是一種簡單而又符合邏輯的建筑文化。他認為,符合邏輯的建筑文化需通過一定的建筑技術手段達到,故倡導“Skin&Bone”(玻璃+鋼結構)的建筑實踐。
密斯一方面致力于在建筑中表達清晰的結構和構造。另一方面則充分挖掘了建筑材料,包括磚、鋼材以及玻璃在內的不同材料的美感。密斯反對形式主義和美學投機。在“簡約”與“純粹”的建筑風格背后,理性的建造與材料特性的表達才是他關注的焦點。對密斯來說,少就是多,少可以勝多,這在他的巴塞羅那世博會的德國館中可以看出來(圖1)。
總的說來,密斯“少就是多”的設計原則正好呼應了現代主義“take the machine as a model”的建筑觀點,同時也順應了工業化時代的發展大潮以及戰后對住房的大量需求的客觀狀況,因此在實際工程中很有操作性。
1.2 理論二:少就是乏味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會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條件下,后現代主義作為國際式風格的堅決反對者而走上歷史舞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文丘里強烈地批判“less is more”的設計風格。他認為所謂的國際式建筑簡單不成反被冠以“簡陋”之名,國際式建筑大張旗鼓地簡化的結果就是產生了大批平淡且無歷史、無特色的建筑,并提出自己的口號“less is bore”,即少就是乏味。
從文丘里《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書中可以看到:用意簡明不如意義豐富,既要含蓄的功能,也要明確的功能。他喜歡“兩者兼顧”的折中共存,超過喜歡“非此即彼”的單一存在;他喜歡“黑的、白的或灰的”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而不喜歡非黑即白的黑白分明。他承認建筑的復雜但并不否認路易斯康說的“追求簡練的欲望”。能深刻滿足人們心靈的簡練的美,都來自內在的復雜性。復雜并不否認有效的簡化,它是分析事物過程的一個部分,甚至是形成復雜建筑本身的一種方法。
如文丘里設計的母親住宅,借鑒美國殖民時期坡頂小住宅的形式,但斷裂的山墻、側翼設置的入口、不規則的窗排列,使人感到含混不清,似是而非,增加了設計藝術的趣味性。文丘里稱之為“大的式樣小的家,是復雜結構中的平衡”,即是一個雖小而重要的住宅(圖2)。
1.3 理論三:少體現多 20世紀80年代后期,極少主義以抵觸后現代主義的姿態逐漸映入人們眼簾,并且宣言式地提出“more from less”——少體現多。極少主義建筑師采用的形式都是極簡的,其目的在于深刻探求事物本質,主張讓客體重返原點。他們一直致力于挖掘建筑簡潔形式背后所隱含的復雜性。在建筑上,他們以減少、否定、凈化來擯棄瑣碎,去繁從簡,以獲得建筑最本質元素的再生,獲得簡潔明快的空間,在簡潔的表面下往往隱藏著復雜精巧的結構。他們追求的是空間的質量,材料的體現[3]。
極少主義并不只是一種風格,更是表明一種態度與觀念,是對于當前到處充滿表現、象征意義等表達主觀意圖的建筑的一種對抗,是對于充滿矛盾與混亂的復雜城市環境的一種靜默。極少主義不是“少”得什么也沒有,它對于建筑本體所給予的重視很“多”,可能更多的關注在于“極少”之外,它掀起建筑迷離的面紗,引起那隱藏于風格、形式之后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極少主義用“少并不單調”的做法來反抗后現代主義對現代建筑“簡潔性”的肆意批判,從而將關注的重心再一次從“少就是多”中的少轉向了“多”。因此,極少主義建筑也常常被當做20世紀初現代主義運動目標與形式的復興。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一時期極簡主義的簡約風格絕對不僅僅是現代主義思想的簡單再現,而是注入了新的思想內容(圖3)。
圖3 瓦爾斯鎮的溫泉浴場2 對3種理論深層次“意義”的解讀
“少”與“多”從辯證的角度分析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如同老子的《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一樣,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糊性概念。少與多的關系也會因主體認知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筆者認為以上3種理論的深層次意義在于:“less is more”是密斯對現代主義的精辟闡述,這一觀點以工業化發展為基本前提,反映了工業社會追求簡潔、高效的社會意識形態;“less is bore”是文丘里以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背景而提出的,它成功地將商業文化引入建筑學;反映了商業社會背景下大眾的文化審美意識,興起了一股雅俗共賞的風潮;“more from less”是極少主義提出重新回歸簡單、樸實的建筑審美價值觀,這是大眾文化對長期沉浸在后現代主義復雜性中的一種反叛,是哲學與審美領域的一次深刻變化[4]。
3 結語
在不同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下,人的生活觀、審美觀念不同。建筑作為承載人類生活的場所,也一定跟隨時代而變化,它必然會在歷史長河中對社會文化作出階段性的反映。
為了以一種相反于丹麥政治社會沖突和矛盾的“和諧之道”介入丹麥社會文化中,B.I.G在丹麥建筑中心首次作品展上提出了“yes is more”的宣言。“是即是多”是當今社會對現代主義宣言“少即是多”的重新闡釋和發展,是從多元利益和各類標準中催生出來的一種設計理論,應對當下社會文化多元化的要求,從繁復的規則到高度專業化的社會知識中創造出最具藝術價值的切實解決方案,創造了一種兼容而非排斥的建筑,一種不再被單調概念、單一想法禁錮的建筑,從而引發了當代全球的風靡。“是即是多”是一個簡潔通俗的建筑宣言,揭示了21世紀最有效的思維方式,也成為了人們解決許多復雜國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在B.I.G看來,“少”只有在包容更廣的因素時才能體現出“多”——這是一種能夠在較少成本(少)下充分包容各種建筑因素(多)的能力。否則,在設計中對極少主義的簡單復古,將是一種只能產生怪異建筑的愚蠢行為[5]。
因此,建筑創作要想出現創新點,就要求每一個建筑師對社會環境有深層次的了解。只有把握了整個時代的脈搏,建筑創作才能體現新時代的精神;建筑作品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質,才能成為一面文化旗幟。
參考文獻
[1] 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 薛菊.探討密斯·凡·德·羅的經典作品[J].規劃設計,2007(3):47-48.
[3] 陳治國,梁雪.當代西方建筑設計中的極少主義表現[J].新建筑,2001(4):59.
[4] 李衛.《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思想評析[J].華中建筑,2006(5):10-11.
[5] 李龍生.設計——現代主義之后[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