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樂
【摘要】心理彈性是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的過程。本文分析了我國大學生挫折教育的現狀,依據心理彈性的基本理論觀點,提出了大學生挫折教育的不不要幫助那些處于逆境或挫折中的大學生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環境條件下的大學生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社會和個人生活。本文認為應該從增強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培養,注重人際支持的建立,注重家庭學校社會支持系統建設三個方面建立起大學生挫折教育體系,為學校開展大學生挫折教育提供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心理彈性;挫折教育;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嚴峻的挑戰,不可避免會經歷一些挫折,但面對挫折每個人的反應卻不一樣,有的可以理智應對,很快從挫折的陰影中走出,有的卻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產生逃避或攻擊行為,影響自己和他人生活,甚至出現輕生等行為。近年研究者開始關注,為什么有些人面對人生重大挫折卻沒有出現特殊生活應激問題,心理狀態也未表現出明顯的變化。因此研究者提出了心理彈性這一概念,隨著心理彈性研究的深入,為大學生挫折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1]。
一、心理彈性概述
(一)心理彈性的概念
作為科學意義上的心理彈性概念,在國內外至今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定義。目前國內使用較多的是心理彈性是個體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它意味著從困難經歷中恢復過來;心理彈性是個體在危險環境中良好適應的動態過程,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過動態交互作用而使個體在遭受重大壓力和危險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的過程。[2]心理彈性包括兩個要素:第一是個體遭遇逆境,第二是個體成功應對(或適應良好)。[3]正是這兩個要素構成了心理彈性概念的本質。因此,心理彈性本質上是在困難情境下的人的潛能的正常發揮,每個人都擁有這種潛能并且能夠運用這種它戰勝困難與挫折,擁有心理彈性是一種良好社會適應的表現。同時要強調的是,心理彈性并非是少數人才擁有的天賦,而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潛能。一個人即使沒有經歷消極生活事件也并不能說明不具有心理彈性,而可能只是沒有表現出來而已,當他們面臨挫折、逆境時同樣可能會成功應對,只不過會因人或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態勢而表現出不同水平。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彈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種不變的特質,是個體健康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意味著個體可以通過后天學習而不斷獲得和發展,這對大學生挫折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心理彈性的危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
影響心理彈性獲得和發展的有兩個因素:危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
1.危險性因素
危險性因素是指那些增加人們不期望的消極結果可能性的相關變量,分為兩大類: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包括氣質與人格、沖動性、低智商和低教育成績、父母的教養方式不佳、虐待孩子、父母之間的沖突、破裂的家庭、反社會性父母、人口多的大家庭、社會經濟因素、同伴影響、學校與社區影響等等。[4]
但對一些處于高危情境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兒童都出現了所預期的不良結果,相反,有些人反而能正常適應或是從這些逆境和困難中獲得成長。是什么導致這樣的結果呢,這使得研究者開始對這些適應良好的個體進行研究。
2.保護性因素
研究者通過對適應良好個體研究得出了與危險性因素相對的保護性因素。保護性因素是能減輕不利處境對兒童消極影響的因素。保護性因素包括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通常分為三類: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個體因素包括良好的智力機能、人際吸引、社交能力、容易相處的特性,自我效能感、自信、高度自尊,才干,信念等。家庭因素包括:和父母形成親密關系并在意維護父母形象,父母的高期望,社會經濟條件優勢,較低的家庭壓力,有序的家庭環境,廣大的、支持性的家族網絡的連接,親社會家庭價值觀,積極的角色模型。[2]社會環境因素:包括與重要其他成人的良好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安全的學校氛圍、鄰里關系、和諧的社會環境。[4]
有了抵御不利處境的個性品質,加上良好的社會支持因素,個體就會以積極的狀態應對挑戰,這即是心理彈性的表現。而個體心理彈性的形成又會對以后的經歷產生重要影響。有了成功應對的積極體驗,在面臨更大的挫折時,也就有了成功應對的可能。
二、心理彈性對挫折教育的啟示
心理彈性使人們認識到人性積極的方面,個體擁有良好的心理彈性遇到挫折時可以很快從挫折中恢復,成功應對挫折,而心理彈性也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而不斷獲得的。這讓我們挫折教育有了更廣闊的對象,使得我們不僅要幫助那些處于逆境或挫折中的大學生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環境條件下的大學生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社會和個人生活。目前挫折教育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心理彈性的培養為挫折教育提供了一個新視野和新方向,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增強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培養
心理彈性與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密不可分的,根據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的內部因素,挫折教育不能只講如何應對挫折,還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心理彈性的相關因素涵蓋了應激與健康心理學領域中所有的積極品質,比如:自尊、自我效能、責任感、成就動機、計劃能力、內控、高期望、自律、人際溝通等。因此,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增強心理彈性的基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可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素質課、團體輔導、講座、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點是教會其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學生反思內化最后形成品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的說教或是一些簡單的活動上面,導致上心理健康課的學生不能學以致用,也就是說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只停留在表面,學生真正從課堂上學到有用的東西不多。同時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是一次課程、輔導或活動就可以完成的,要形成教育體系相互聯系和配合,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所以,大學生挫折教育要以個體心理素質的培養為基礎,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地應對挫折。
(二)注重人際支持的建立
大學生校園人際關系對其心理彈性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第一、上大學意味著離開家,是大學生社會化成長的第一步,很多學生是第一次離開家,遠離父母第一次住校過集體生活,從而出現種種適應不良的現象,但父母不在身邊,這時在大學生身邊給予支持的就是學校老師和同學,又特別是同宿舍的室友;第二、大學生的成人意識使他們遇到挫折時并不愿意與父母交流,更多的是尋求身邊的同學朋友的支持。同伴關系、師生關系都影響著大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在某一特定階段,這些關系可能勝過家庭關系對于他們的影響。同時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心理彈性的培養,所以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彈性對挫折教育的另一個啟示。挫折教育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要同時加入人際交往心理學,教會學生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使其擁有強大的人際支持系統,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挫折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為大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開展各種校園活動、班級活動、沙龍等活動使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能更快地適應學校、適應新生活,交到新朋友,建立新的人際支持系統。對人際關系不良的學生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對其進行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注重挖掘這些學生已有的人際支持系統,促使這些學生心理彈性的形成和提高,從而更好地應對挫折。
(三)注重家庭學校社會支持系統建設
心理彈性的培養與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一個良好的氛圍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增強挫折應對能力。因此,挫折教育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父母和家人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有些家長把學生送進大學后認為就是全部交給老師了,也不再像高中時過多關心。因此,進行挫折教育需要輔導員與學生家長多聯系,讓學生的家庭與學校一起承擔起學生挫折教育的責任。同時,學校也要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的環境,建立心理咨詢、朋輩輔導、心理熱線、心理網站等校園支持系統。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挫折教育,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符合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瑨孺、朱蓮花.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挫折教育[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3):61-62
[2]馬偉娜、桑標、洪靈敏.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89-96
[3]曹瑞、盧國華.心理彈性研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3):60-63[4]常保瑞、方建東.心理彈性的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0,(9):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