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偉 謝國鵬
【摘要】 高速公路的信息系統是高速公路汽車安全、道路暢通、提高高速公路科學管理和優質服務的基本保證。加快高速公路信息系統的建設,最大規模提高高速公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設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文章將對高速公路通信系統的發展現狀和今后的發展趨勢進行主要研究。
【關鍵詞】 高速公路 通信系統 問題 發展
高速公路的通信系統不僅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我國信息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現高速公路安全、暢通、高效運行的重要手段。所以,高速公路要想整體提高服務水平,就必須加快信息通信系統的建設,采用現代化的科學管理手段。
一、高速公路通信網現狀
(1)行政交換網。行政交換網主要以局用的程控交換設備為主,部分路段還可以采用用戶交換機。但是用戶交換機一般情況下不具備NO.1和NO.7的信息指令,局域網采用的是非標準化網絡,也就是用戶NO.931信息指令,這樣的網絡不利于未來高速公路信息網絡的發展。
(2)傳輸網絡。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通信傳輸網絡基本上都采用SDH技術,很多省市的路段已經開始建設IP網絡,直接能夠在裸光纖進行數據傳播。相對獨立的傳出網絡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這樣的網絡能夠維護高速通信網絡的安全性能,提高高速公路的業務調度能力。
(3)接入網。我國高速公路信息建設基本上已經符合國際多業務光纖接入網絡的發展要求,但是部分省市還在采用一些非光纖接入網的設備。這些非標準的光纖接入設備不能滿足與V5接口和SDH傳輸以及其他的國際標準業務接口,這樣會直接造成落落通信信息管理的很多問題。
(4)圖像監控。我國高速公路通信系統的圖像監控主要以模擬圖像傳輸為主,以數字圖像傳輸為輔。暫且不論圖像傳輸的質量,從價格上看,模擬圖像傳輸的設備比數字圖像傳輸設備便宜。從數字圖像傳輸在圖像的清晰度方面看,如果能夠保證網絡以4M速度傳出,數字圖像和模擬圖像的圖片清晰度基本沒有差別。
(5)會議電視網。我國全國性的會議電視網絡還沒有建成,但是已經有部分省市的會議電視網絡正在規劃。高速公路管理逐漸完善,信息系統也不斷進行新的規劃和發展,會議電視必將成為高速公路信息建設的發展方向。
(6)常見設備使用。Forswearer 780B設備作為一種多方向、多業務接口的綜合性光傳輸平臺,它不僅可以提供全系列速率的SDH接口和PDH接口,支持以太網及ATM業務的傳輸;而且具有強大的高、低階交叉能力;同時支持各種拓撲結構的組網及保護。設備的各種功能和各項技術指標都遵循ITU-T的相關標準和建議。IBAS180是烽火公司開發的一種全新SHD系列設備之一,設備是2.5G速率系統中的一種MINI型產品,是一個綜合性信息傳輸平臺,群路速率為2488Mbit/s,支路可支持多種速率的支路借口。
二、高速公路通信網的發展
(1)核心交換網。高速公路核心交換網目前主要分為話音數據網或行政交換網,以話音為主,主要采用程控交換技術。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分組話音將會逐步進入實用交換階段,傳統的TDM話音和分組話音之間勢必要通過網關來互連互通。真正要實現所有功能的互通,網關與程控交換機必然要使用NO.7信令連接,在當前IP話音發展還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我們的行政交換網還是應該使用程控交換機,但必須為將來網絡的融合作好準備。
(2) 傳輸網。我們首先對當前的三種傳輸方式作一比較。SDH技術對于TDM業務的支持是非常成熟和完善的,但是在對分組數據的支持上,存在傳輸效率不高的缺點。ATM技術在對分組業務的支持上很好,但在對TDM業務的支持上,存在成本高,技術不成熟,沒有大規模應用的問題,目前已基本被市場所淘汰。IP技術由于其普及率高,實現成本低而得到廣泛的應用,但QOS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全面完善的解決。根據高速公路業務多為實時業務(話音、圖像),目前傳輸網絡多為SDH設備、傳輸距離較長、網絡安全要求高等實際情況,我們認為使用多業務多傳輸平臺設備來構建骨干傳輸網絡較為合適。
(3)接入網。接入網作為綜合業務承載平臺,直接面對應用,最為重要的是提供足夠多的、符合各種標準的接口,對上層網絡接入網必須提供標準、開放、靈活的接口,避免因兩者之間的接口問題造成對接復雜、廠商壟斷、業務調度不便等問題。接入層與應用層之間的界限必須劃分明確,接入層只能提供標準接口,對業務本身不作處理,避免因應用的變化而導致設備的淘汰。
三、總結
高速公路通信系統是為高速公路提高服務,加快道路建設的主要手。提高高速公路通信系統建設,能夠最大限度為道路交通提供安全、有效、快速的交通服務,進而提高我國交通運輸的整體發展水平,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參考文獻
[1]嚴木炎.高速公路路政移動辦公管理系統的設計與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 2012
[2]崔呂紅.關于東臺數字電力網信息系統的探討[J].城市勘測. 2009(06)
[3]李家然.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統的研建[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