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行政院發言人”鄭麗文辭了職,卸任后將轉戰媒體,加盟臺灣知名電視臺TVBS主持新聞節目。“行政院發言室”的前身是“行政院新聞局”,在臺灣屬于“正部級”單位,編制73人,9職等以上高階文官43人,發言人室負責臺灣內外新聞聯系發布、輿情搜集。
“部級”領導加盟商業電視臺,但這并不會讓電視臺老板誠惶誠恐。臺灣許多電視臺的主持人中并不缺乏政治人物,退休的政客滿地都是。而且這些電視臺的一些優秀主持人也會從政,如陳以真,曾經是臺灣《年代新聞》女主播,2011年選擇回到家鄉嘉義參選“立委”,敗選后被馬英九看上,成為“內閣”成員之一,擔任“青輔會主委”。2013年,臺灣搞行政機構改革,“青輔會”被裁撤,陳也失業了。3月7日,國民黨黨內初選民調出爐,陳以真以40.915%的民調支持度勝出,將代表國民黨參選年底嘉義市長,算是重出江湖。
“部級”領導參選市長再正常不過,甚至還有“部級”領導參選民意代表的。蘇俊斌曾經是馬英九2008年競選大位時的貼身發言人,選后曾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但有志于從政、曾擔任過“立委”助理的蘇俊斌深知,若能當選“立委”可比擔任所謂“正部級干部”獲得更多加分,民意基礎比級別待遇重要。2012年臺灣大選中,國民黨征召了這位青年才俊,作為“刺客”參選臺南市的區域“立委”。
在臺灣,除非已經當選地區正副領導人,卸任后有安保、車房經費等外,其他人員卸任或退休之后就是平頭百姓。體制內外跳槽也幾乎沒有成本,更無“職稱”、“級別”之說。選舉上臺的官員所任免的執政團隊成員,可能是之前只是地方“局長”,也可能是作家、大學教授。龍應臺兩度從政,第一次是被時任臺北市市長的馬英九招攬為文化局局長,到了馬英九成為地區領導人的第二任期時,她成為“文化部部長”,地方的局長到地區的“部長”,根本不需要熬政治級別。
只有“副部長”及地方“副局長”以下的文官,才有級別之說,不過級別更多只是來核定工資。根據臺灣相關規定,“行政院副秘書長”是文官體系內最高的一個臺階,所以這個位子也被稱為“最高文官長”。正副領導人靠“選票”上臺, “行政院院長”、“部長”和“政務次長”是“看當選人吃飯”,常務次長以下就是雷打不動的文官。
當然級別也只能在文官內部有作用,更不可能以調動到“國企”或者“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在臺灣,有許多次采訪,最感動的細節莫不過在采訪接受后,背著雙肩包的高官和我們一同走到附近的地鐵站坐地鐵回家,因為文官是沒有專屬公車的,哪怕已經混到“副部長”。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