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再次調整內部機構,增設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中央紀委的這一動作被專家解讀為破解“誰來監督監督者本身”這一難題的新嘗試。地方紀委是否會對應設置這一機構?該機構監管的主要對象又是誰?這一被寄予厚望的新機構如何治理“燈下黑”?諸多疑問,有待解答。
監管紀委書記難在哪兒? 省級紀委書記落馬一度引發公眾“誰來監督紀委書記”的疑問。在外界看來,對紀委書記的監管存在“上級很難管,同級不好管,下級不敢管”的現象。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對記者表示,“同體監督”的制度性缺陷是難以對紀委實現科學有效監督的最大難題之一。“目前對紀檢干部的監督主要在于系統內的自我監督,而來自體系外的監督是缺失的、滯后的、低效的。”李永忠認為,紀檢系統體系外的監督更多是靠舉報、揭發,而這樣的監督是分散的、零星的、非組織的,往往是揭發、舉報很長時間才會引起重視并去查處。在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看來,包括紀委書記在內的紀檢監察干部之所以難以受到監督,重要原因是“進口關”不嚴,即有些紀檢監察干部的配置和使用不是出于反腐工作要求,而是出于人員安排甚至安置的要求,并沒有完全考慮相關人員的自身素質、業務能力和工作意愿。特別是一些紀委書記的選拔任用,主要是基于干部的職務安排。
新機構如何治“燈下黑”? 近日,中央紀委增設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的動作被認為是破解“燈下黑”的又一嘗試。據中央紀委副書記陳文清披露,該監督室編制30人,設4個處,專門負責監督紀檢監察干部,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趙洪祝直接分管。該機構主要受理與紀檢監察內部人員有關的信訪舉報處理、線索調查和訓誡懲處。
李永忠介紹,在中央紀委監察部內,此前有專門查處機關內部違紀違法行為的機關紀委。而此次增設的監督室關鍵是要查整個紀檢監察系統。李永忠表示,根據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要求和對口管理原則,地方紀委將在職能轉變、機構設置方面與中央紀委相對接,也會設立專門的干部監督機構來強化監督。
對于由趙洪祝直接管理干部監督室的安排,李永忠認為,趙洪祝在擔任中央紀委副書記的同時還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他的這一身份不僅說明了決策層對此事的重視,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央對紀檢系統的監督,有些情況他可以直接向中央書記處報告。
“燈下黑”如何才能根除? 李永忠說,干部監督室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如果還是處在“同體監督”模式下,就難以徹底解決“燈下黑”。最終,還是要通過民眾的監督包括媒體監督等體系外的監督,從“同體監督”變成“異體監督”。
對“異體監督”實現的路徑,李永忠認為可先找一個地方試驗,如獲得成功可在全國范圍內復制。
莊德水也認為,同體監督難以達到監督效果。他同時表示,當前缺乏一項專門針對紀檢監察干部日常行為監管的具體制度。對紀檢監察干部提出更高的廉政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