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衛視“大劇立臺”的思路帶來的效果已經非常明顯。在制作風格上,山東衛視出品的《紅高粱》、《新燕子李三》等足以表明,以“俠義”為核心價值觀的題材,為山東衛視所偏愛。近日,由山東衛視傳媒與海潤影視等聯合拍攝的《大刀記》開拍,這是一部與傳統山東精神完美匹配的作品。
在歐陽常林主導湖南衛視時,以翻拍瓊瑤劇起家,安徽衛視的“劇行天下”,主題則緊扣“女人的奮斗”,湖南和安徽兩大衛視把女人戲拍到了極致,山東衛視近幾年來則選擇了陽剛的男人戲?!洞蟮队洝肥巧綎|衛視“男人戲 ”路線的延伸,會為魯劇的陽剛一面增添濃墨重彩。
“大刀”在山東有著廣泛的親和力,這種冷兵器時代的代表物,在民間被賦予了勇猛、俠義、公平等元素。清末武師大刀王五雖是河北滄州人,但在山東卻擁有不少擁躉,有關大刀王五的小說、電視劇,會得到潮水般的追捧。山東人尚武,往往是被武者的精神力量所打動,所謂愛屋及烏,由精神至武者再至兵器,“刀”所映照出來的山東人的情感,顯得稀缺而動人。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作為抗日歌曲中的名句曾流傳四方,同樣這句話在山東也多了一些激烈的色彩。作為一部抗日劇,該劇導演趙浚凱在訪談中并沒有突出反抗侵略戰爭的殘酷與血腥,而是強調該劇的“史詩”性質,這是一個不錯的定位,刀,在中國武器譜系中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抗日戰爭時期,相比于槍械要弱勢許多的刀,因沾有反抗邪惡的正義性而變得強大起來,局部地區的抗戰史,就應該拍出這種以弱敵強的恢宏感出來。
《大刀記》鮮明提出了“弘揚大刀精神,全面展示大刀文化”的想法,這是在向傳統的山東精神致敬。提到傳統山東精神,吃苦耐勞、敢于犧牲、忠厚持家等等都是公認的,但一直以來,山東精神中的那種不屈服、奮起反抗、乃至對公平正義近乎苛刻的追求,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認識,按照我的理解是,“大刀文化”即是齊魯文化的一條主脈絡,沒有“大刀文化”,齊魯文化就會缺少那份豪爽與擔當,“大刀精神”即是自由精神的化身,世間有諸多不平事,由“大刀”主持的正義,是民間最有力的反抗武器。
通過先期播出的預告片,可以看出《大刀記》是一部原汁原味的“魯劇”,片中演員均用山東話說臺詞,渲染了《大刀記》的本土風格。尤為難得的是,山東籍女演員王珂在劇中展現山東姑娘本色,一口純正的山東話,顛覆了她的清純形象。
“魯劇”在崛起,《大刀記》將是“魯劇”繁榮的又一個標志性作品,它在熒屏上表現如何值得期待。
(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