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做節目還是要低調、“接地”。你本地面頻道,何必撐桿跳高?
看電視比做電視還累,是崔永元的個人感受。我的體會與之相似,看電視有時確實比做電視還急。
如今,新媒體此起彼伏,報刊廣電等舊媒體大都在苦苦掙扎,但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刻”,一些舊媒體依然安然若素、自我沉醉——譬如電視。不要看娛樂版上連篇累牘的改版資訊,那是衛星電視的江湖傳奇,大多數地面頻道還在舊圈子、老框子里兜兜轉轉。不客氣地說,有些電視節目,就是“三無”產品。
一“無”,熟視無睹。掃視晚間的電視頻道,常常可見同質節目、甚至同質片段,奇怪好多一線制作人是那么的自信,甚至是自戀,完全無視同類媒體、同城媒體在和他爭奪受眾群。資源、資訊共享的時代,電視競爭早已轉入觀點的比拼、服務的較量。公眾關注的某個話題,人家那么報,從我的頻道定位出發,我有什么全新的角度?我有什么不同的態度?我能給我的目標受眾傳遞什么特別的溫度?可惜的是,好多節目、好多片子,都是同樣的素材,同樣的采訪,同樣的標題,除了主持人、配音和字幕版式略有不同。弱弱地問一句,有多少編導、記者,全頻道搜索過節目?又有多少仔仔細細做過對比性研究?還有幾人做過應對性調整?
二“無”,旁若無人。新媒體來勢洶洶,新媒體之間,常見你死我活的慘烈競爭,而作為舊媒體,如何應戰新媒體、全媒體?人們往往嘴上說“重要”,手下變“次要”,節目里已經“不要”。看一檔名牌談話節目,某一期討論如何給孩子挑選人生第一本書,話題從“越貴的越好嗎”切入,而后扯到“孩子撕書怎么辦”。這樣的討論,擱在20年前可能還應景,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網絡原住民”,新的背景板下,應該培養孩子什么樣的閱讀習慣?如何引領孩子走進紙質圖書的世界?悲催的是,那檔節目全篇未提及新媒體對傳統閱讀行為的沖擊,豈止旁若無人?簡直恍若隔世。
三“無”,目中無人。這可能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現在,到底什么“人”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到底什么人對電視節目更依賴?可能只有兒童和老人。那么,電視臺研發節目,如果還沒有實力融合新媒體,就不能失守舊陣地(客廳),就應該重點在一“老”一“少”的現實訴求上展開廣度聯想、深度延伸。如一檔有趣的親子節目,往往會“綁架”年輕的父母甚至年長的祖父母一起觀看;而一檔有料的老年節目,還很有可能觸動線下產業的產生。遺憾的是,現在的新節目開發總在尋找老少咸宜的節目形式,期待一個節目就能網羅所有年齡階段的受眾,崔永元說,“世界上都沒有這樣的節目。”
節目“三無”,主創人員就難免落入“盲目、茫然、忙亂”的窘境。“三無”節目最終的市場表現,大抵也是“三無”:無收視、無關注、無影響。除了以地緣、親緣結群的閉路電視,這種結局不可能有意外。
衛星電視,簡稱“衛視”,相比之下,那些面廣量大的地面頻道,不妨簡稱之“地道”。“地道”,一語雙關,做事要地道,不能熟視無睹、旁若無人、目中無人。衍生開去,“地道”做節目還是要低調、“接地”。你本地面頻道,何必撐桿跳高?